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简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与你对话,而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作者在阐释那些晦涩难懂的爻辞时,并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历史典故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类比。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变”与“不变”这一核心哲学概念的方式。他没有陷入玄学的泥潭,而是将易学视为一种动态的思维模型,指导人们如何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保持定力并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在解析“否”卦时,作者的分析就非常贴近现代社会的管理困境,他将上下不通的局面具象化为信息沟通不畅的职场状态,然后引出“小人用志而不通”的警示,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古代的占卜书,而是在学习一套跨越千年的处事哲学。语言是朴素而有力的,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堆砌,却字字珠玑,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真正体会到“大道至简”的真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我对一本“导读”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系统的“思维训练手册”。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每一个卦象的转折点时,都会着重分析“变爻”所带来的影响,这实际上是在训练读者预判系统性风险和机遇的能力。举个例子,在解析“渐”卦时,作者详细阐述了从初爻到上爻,每一步的推进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强调了在“利贞”阶段,过早或过激的行动反而会招致不利。这在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中,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慢思考模式。它提醒我们,并非所有进步都需要激进的突破,有时,稳健的积累和耐心的等待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审慎,不再容易被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而是倾向于从更长远的时间轴上去衡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这是一本能够切实改变思维模式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又不失厚重的气质,很符合《周易》这种经典著作的定位。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光滑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干涩疲劳。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编辑者的用心,正文和注释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页看起来既不拥挤,又能清晰地分辨出主文与解读的不同层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卦象图示和爻辞解析,书中采用了清晰的图文对照方式,即便是初次接触易学概念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要点。这种对手感和视觉体验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和专注度,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一步步跟随作者的思路探索古老的智慧。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是一本制作精良,让人爱不释手的实体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极大地降低了易学研究的门槛,同时又保持了应有的深度。很多市面上的“入门”书籍为了追求速度,往往会牺牲对基础概念的严谨性,读完后反而留下更多疑问。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在开篇部分就花了很大篇幅来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详细梳理了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逻辑和相互关系,这些铺垫使得后续对具体卦象的解读变得顺理成章。特别是书中对“中正之道”的探讨,不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结合具体的卦例,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初爻到上爻)把握时局,做出合乎“时”的行动。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实践智慧的人来说,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性的内容,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它教会的不是算命的方法,而是一种审视世界、规划人生的系统性思维。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它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兼收并蓄,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包容度。易学自诞生以来,流派众多,各有侧重,有人重象数,有人重义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在解读某些关键卦辞时,会非常清晰地标注出“某家观点如此认为,而另一家则倾向于此”,并最终给出自己的综合判断。这种多角度的呈现,避免了将单一的解读强行灌输给读者,反而培养了我们批判性阅读的习惯。比如,在讨论乾卦“用九”的深意时,书中不仅引用了孔子“见群龙无首”的赞叹,还对比了汉代经学家对“用九”是天道运行的最高境界的理解,使得“潜龙勿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停滞,而是一种蓄势待发的战略阶段。这种对比和融合,让原本单薄的解释变得立体而丰满,让读者能够自己去权衡和选择最符合自己心境的理解。
评分《周易集解》
评分《周易集解》十七卷,唐代李鼎祚撰,为研究唐以前易学万基是汉代象数之学的必读之书。
评分李鼎祚,生卒年不详。资州磐石(今属四川资中县)人。唐代经学家。
评分《周易集解》杂采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虞、张瑶、向秀、王凯仲、侯梁、蜀才、翟元、韩康伯、刘谳、何妥、崔憬、沈瞵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五家之说。其中,主要汇集易学中象数派各家的注释,又以引苟爽、虞翻、干宝等人注释最多。于王弼、何晏、韩康伯等义理派易学家的注释也有所采,但总体上是排斥的。其主张就是《序》中所说的“刊辅嗣(王弼字)之野文,补康成(郑玄字)之逸象”。除集前人注解外,李鼎祚自己也有一些注释和评论,但数量甚少,有新义者更鲜。
评分约生于唐朝中后期,曾读书天州东四明山,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代。仕唐为秘阁学士,以经术称于时。官至左拾遗、秘书省著作郎、殿中侍御史。唐玄宗幸蜀,献《平胡论》以讨安禄山,召守左拾遗。肃宗乾元元年,又上奏在泸、晋、渝、合、资、荣等六州界险要之地置昌州。著有《辖珠明镜式经》、《周易集解》,代宗登位后,献《周易集解》,为秘书省著作郎,仕至殿中侍御史,死后“资州人士为立四贤堂,绘其像以祀之”。
评分《周易集解导读》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义和再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
评分约生于唐朝中后期,曾读书天州东四明山,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代。仕唐为秘阁学士,以经术称于时。官至左拾遗、秘书省著作郎、殿中侍御史。唐玄宗幸蜀,献《平胡论》以讨安禄山,召守左拾遗。肃宗乾元元年,又上奏在泸、晋、渝、合、资、荣等六州界险要之地置昌州。著有《辖珠明镜式经》、《周易集解》,代宗登位后,献《周易集解》,为秘书省著作郎,仕至殿中侍御史,死后“资州人士为立四贤堂,绘其像以祀之”。
评分李氏《周易集解》博采汉魏晋唐马融、荀爽、虞翻、王肃、蜀才、崔憬等35家的易说,使濒于失传的汉代象数学及诸家易说(书中存录的唐代崔憬《周易探玄》的部分内容,也甚为珍贵)得以保存至今,成为研究汉代易学的十分珍贵的资料。
评分李鼎祚,生卒年不详。资州磐石(今属四川资中县)人。唐代经学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