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编

本草新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陈士铎,柳长华 等校注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本草学
  • 传统医学
  • 药物学
  • 中药
  • 医史
  • 古代医学
  • 药物成分
  • 药理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0894039
商品编码:200803477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本草新编

定价:18.00元

作者:(清)陈士铎,柳长华 等校注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80089403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为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全书共分五卷,卷前首载凡例十六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对该书的编写目的、收药原则、七方十剂之义等进行了说明。卷一至五,以药名为纲,列举了二百七十七味药物,对每一味药物,均先述攻效于前,继发尚论于后。其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能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见解独特,发前人所未发。其对药味选用配伍宜忌的论述,尤切中于临床,实用价值很高。
此次据康熙刻本、清抄甲本为底本,以何高民校订本、清抄乙本、清抄丙丁为校本校点而成,可供中医科研、临床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目录


凡例十六则
劝医六则
七方论
十剂论
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
辟缪仲仁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
卷之一 宫集
1.人参
2.黄芪
3.甘草
4.白术
5.苍术
6.熟地
7.生地
8.当归
9.牛膝
10.远志
11.石菖蒲
卷之二 商集
12.天门冬
13.麦门冬
14.五味子
15.菟丝子
16.甘菊花
17.薏苡仁
18.山药
19.知母
20.金钗石斛
21.肉苁蓉
22.补骨脂即破故纸
23.羌活 独活
24.柴胡
25.升麻
26.车前子
27.蒺藜子
28.青黛
29.天麻
30.蒲黄
31.何首乌
32.益母草
33.续断
34.金银花
35.巴戟天
36.五加皮
37.川芎
38.芍药
39.黄芩
40.黄连
41.桔梗
42.桥蒌 附天花粉
43.紫菀
44.贝母
45.款冬花
卷之三 角集
卷之四 徵集
卷之五 羽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本草新编》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之后,医药学界一次里程碑式的集大成与创新。它并非简单地对前人成果的复述,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吸纳了近几百年来的医药发展新知,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传统本草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修订与拓展,力求呈现一部更符合时代需求、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医药典籍。 本书的编纂,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医学家、药学家、植物学家、化学家乃至地理学家等跨学科的智慧。编纂者们深知,医药的进步离不开对自然界最本真的认知,也离不开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因此,他们首先对历代本草书籍进行了更为广泛和细致的文献梳理,去伪存真,辨别讹误,确保了新编本草的学术根基的牢固可靠。 在内容构成上,《本草新编》在继承《本草纲目》“集释”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对于每一味药物,不仅仅是罗列其性味、功效、主治,更在此之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药材的辨识与鉴定,是本书工作的重中之重。编纂者们组织了大量考察,深入全国各地,对历代本草记载的药材进行了实地采集、对照与辨认。他们不仅参考了传统的形态学特征,更引入了包括显微镜技术在内的新兴科技手段,对药材的微观结构、细胞构造、化学成分进行精细分析,从而精确地界定了每一味药材的真实身份,纠正了许多长期以来存在的混淆与误认。例如,对于一些形似而效不同的植物,通过详细的解剖图谱和化学指纹图谱,将它们一一区分开来,确保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药材的炮制工艺,是影响药效的关键环节。本书对历代传承下来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成果,对许多炮制方法进行了优化和创新。例如,对于某些药物的炮制,以往可能仅依靠经验,而《本草新编》则尝试通过分析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指导和改进炮制工艺,使其更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降低毒副作用。书中详细记录了各种炮制器具、火候、时间、辅料等细节,并配以精美的图解,力求让读者对每一种炮制方法都有清晰的认知和操作指导。 药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是《本草新编》最具时代特色的部分。编纂者们积极吸纳了近几个世纪以来化学和药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大量常用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研究。书中详细列出了许多重要药材的关键化学成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药理实验,阐述了这些成分的作用机制,解释了药物的功效在科学层面的依据。这极大地提升了本草学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抗炎、抗菌、降压等作用的药物,书中会具体分析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并介绍相关的动物实验或初步的人体研究结果。 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疗效验证,在《本草新编》中得到了空前的深化。本书不仅收录了传统医学文献中的经典方剂,更重要的是,它汇集了大量近几百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来自各大医院、名医馆的真实病例。编纂者们对这些病例进行了严谨的筛选和分析,剔除那些疗效不确切或存在明显争议的案例,重点收录了那些经过反复验证、疗效确切的方剂和验方。对于每一种药物的临床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适宜症、禁忌症、用药剂量、配伍宜忌等,并辅以具体的病案分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药物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药物的来源与分布,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编纂者们组织了大规模的植物学和地理学调查,详细记录了各种药材的野生或家种分布区域,以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这不仅有助于保证药材的质量和来源,也为药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濒危药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书中附有大量精美的动植物插图和地理分布图,直观地展示了药材的自然形态和分布情况。 药物的毒副作用与安全性评估,在《本草新编》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编纂者们在继承传统本草对药物毒性的论述之外,更结合了现代毒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许多药物的潜在毒副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书中会特别强调其炮制方法、用药剂量和禁忌人群,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是《本草新编》超越前人的重要标志。本书在编纂过程中,积极与其他新兴学科展开对话与合作。例如,在对一些具有精神神经作用的药物进行阐述时,书中便会借鉴当时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在讨论一些与代谢相关的药物时,则会参考当时的生物化学和内分泌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本草新编》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草新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本草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其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全面的内容、丰富翔实的资料,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对后世的医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为探索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一部药物学巨著的知识总量,更在于其所体现出的,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生命健康的敬畏与担当,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它是一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闪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读了《本草新编》,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以前觉得那些路边常见的野草,不过是植物,而现在,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它们,想象它们身上可能蕴藏的“能量”,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将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医学知识,变得如此亲切和易于理解。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相反,它用一种很生活化的语言,结合了一些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典故,将复杂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小小的风寒感到不适,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书中关于某个常见草药的记载,虽然我没有能力去自行配药,但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就感觉自己多了一份应对生活小恙的底气。这种感觉,是一种内在的充实和自信。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探索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本草新编》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惊喜。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植物的形态特征,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草药与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深层联系。从土壤的孕育,到季节的更替,再到不同地域的特色,书中都巧妙地融入了对这些因素的考量,让读者在认识药材的同时,也对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的体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药材“道地性”的探讨,这不仅仅关乎药效,更体现了古人对地理环境与生命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这种将科学观察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体验,它激发了我更多的探索欲,也让我对身边的一草一木有了新的视角和敬意。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优秀的图书,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共鸣。《本草新编》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讲述药材时,不仅仅罗列事实,还会融入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是一些医者对生命健康的感悟。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片段,让原本冰冷的植物和药物,瞬间充满了温度。我常常在深夜,捧着这本书,被那些关于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故事所感动,也为那些世代相传的草药智慧而赞叹。它让我感受到,传统本草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源自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书中关于某些濒危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讨论,更是让我体会到了一种长远的责任感。这种情怀的传递,远比任何冰冷的数据都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图书,不应该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应该能引发读者的思考,甚至激发一种新的认知角度。《本草新编》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各种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更深层次地挖掘了这些药物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例如,书中对于某些药材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层面,还会联系到中医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等,将物质的药效与人体生命的和谐统一起来。这种宏观与微观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药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章节对药物“炮制”的详细论述,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蕴含着古人“因材施治”、“变药性而用”的精妙智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原理的透彻分析,让我深感编著者们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功底。

评分

初次翻开《本草新编》,便被它古朴典雅的封面和散发出的淡淡纸香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传统医药文化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既能兼顾历史渊源,又能体现现代研究成果的著作。这本《本草新编》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期待。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的冰冷感,也没有市面上许多科普读物为了迎合大众而流于浅显的疏离感。相反,它像是娓娓道来的老者,用一种温和而有条理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走进博大精深的本草世界。翻阅目录,便能感受到编著者们的用心,内容编排得当,既有对经典本草的梳理,也有对现代药理研究的借鉴,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视角,在同类书籍中实属难得。每当我沉浸其中,仿佛就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医者们在漫漫长夜中,对草木生灵的细致观察和不懈探索。这种文化底蕴的厚重感,让人心生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