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丹〈论语〉心得》再看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其成功首先得益于节目有正确的宗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和恰当的文化理念――"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节目制作者尊重市场,尊重观众,懂得电视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市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亿万中国人直接、真实的文化诉求。早有学者指出,《百家讲坛》的意义,是"作为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与定位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接受与喜爱,也赢得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成为构建中国电视文化另类风景线的成功实践者"。但这些显然还不是《于丹〈论语〉心得》热销和《百家讲坛》的全部意义,甚至不是其主要的意义。可能从更大一些的历史尺度中,这一事件的文化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人民日报》(2007-02-11第08版)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我记得大学英语课本上,有一则西方哲人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重要?什么事重要?什么时间做事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去读,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装帧就透着一股庄重感,翻开扉页,看到“中华书局”的字样,心里就踏实了几分,知道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哗众取宠的解读。我其实对传统文化抱着一种敬畏又有些畏惧的心态,总觉得《论语》离我们太遥远,是属于古人的智慧,自己难以企及。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像是请了一位温和又睿智的长者,坐在你身边,慢条斯理地为你剖析那些看似深奥的章节。它没有急于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孔子当年说话的语境,去体会他字里行间蕴含的对人生的体察和对社会的期许。尤其是一些关于“仁”和“礼”的探讨,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与现代人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平衡内心冲突的现实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读完一章,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回味那种被点拨开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迷雾中忽然透进一束光,虽然光芒不刺眼,却足以照亮脚下的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记住多少条语录,而在于它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了通往自我对话和审视的门径,让人对“君子”这个概念重新燃起了向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素雅的、带着书卷气的封面,就已经预示了内容的品质。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用一种内敛的方式吸引读者。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细致,使得即使是零碎的时间,比如等车或者午休的间隙,也能读进去一小段,而且即便是读了很短的一段,也能获得相对完整的思想反馈,不会有衔接不上的突兀感。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阐释古代概念时,极其擅长使用现代的例子进行类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贤者,仿佛成了我们身边的智者。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中庸”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再被简单地理解为和稀泥或折中,而是被提升到了一种动态平衡的哲学高度,关乎个体在复杂环境中的自我校准和可持续发展。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心灵的伴侣,每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变化,而获得新的感悟,这一点,是很多流行读物所不具备的深度和后劲。
评分我过去总觉得阅读经典是一种负担,因为它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解码”。可是翻开这本《于丹论语心得》,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氛围。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像是在雕琢一件温润的玉器,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推敲,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优美。我特别欣赏她在处理那些涉及人情世故的片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比如关于“友直、友谅、友多闻”的论述,她不仅仅停留在交友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无效社交”的困境,并提供了一种更高质量的精神连接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孔子的思想从神坛上请了下来,放在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土壤里,让我们看到,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应对职场的竞争、家庭的和谐乃至个体的孤独。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精神补给,让你在被现代生活裹挟着向前奔跑时,能及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的方向对吗?我的内心安宁吗?这种自我审视的契机,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的选择,都体现了中华书局一贯的匠人精神,拿在手上有一种踏实的质感。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如果内容再好,装帧粗糙也会让人提不起兴致。而这本书,无论是字体的选择,还是行距的疏密,都让人感到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内容上,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作者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重新诠释。她没有仅仅从学习的快乐角度去解读,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自我实现”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层面,这立刻拔高了整段话的精神维度。这种深入挖掘和重构的能力,让原本耳熟能详的经文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富有韵律感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经过作者的阐述,也变得清晰而富有画面感,仿佛孔子的形象就在眼前,在跟我们对话。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变化,而捕捉到之前忽略的细微光芒,是一次持续滋养心性的旅程。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解读儒家经典的读物太多了,很多都像是在玩文字游戏,热闹有余,实在不足。然而,这本书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可贵:它保持了对原典的极度尊重,笔墨之间处处透露着一种克制的美感。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叙述流畅,逻辑清晰,但最让我欣赏的是,她总能从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中,挖掘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切入点。比如,对于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说教,她会从历史背景或者当时的社会结构去解释其产生的必然性,这使得“教条”瞬间“活”了起来,带上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学习态度的部分,它没有用空洞的口号来激励,而是通过对孔子弟子们不同学习路径的对比分析,温柔地指出,真正的求学,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漫长过程,它不是一场短跑冲刺,而是一生的修行。这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深度按摩,那些长期积累的焦虑和浮躁,似乎都被这沉稳的文风轻轻抚平了许多,让人愿意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