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藏书:冰鉴

中华国学经典藏书:冰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曾国藩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藏书
  • 冰鉴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古籍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021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57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国学经典藏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内容简介

  《中华国学经典藏书:冰鉴》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也是他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中华国学经典藏书:冰鉴》以“原文”、“译文”、“解读”为体例,在解读部分引经据典,融汇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对原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中华国学经典藏书:冰鉴》为你打造了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路,让你充分领略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识人之道
一、人才
1.识才——人才须有操守、多条理
2.求才——求才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
3.衡才——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4.养才——人才以陶冶而成
5.用才——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适用
6.德才——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
7.荐才——不避嫌隙,秉公论列
二、将才
1.选将——上选将才,须三者兼全
2.将德——带兵之人,须有忠义血性
3.能战——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4.严明——善将兵者,首重申诫严明
5.忠义——忠义之将,可横行天下
6.军心——以真心实肠,得士卒之心
7.评将——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

下编 相人之法
一、神骨——精神具乎两目,骨相具乎面部
二、刚柔——先天种子,五行生克之数
三、容貌——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
四、五官——目为面之渊,鼻为面之山
五、须眉——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
六、声音——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
七、情态——情态神之余,常补神不足
八、气色——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精彩书摘

  八月,汉王起兵东出陈仓,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出函谷关,收服了魏地和河南一带,韩王、殷王都投降。于是汉王联合齐国、赵国共同攻打楚国。四月,到达彭城,汉兵战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编士兵跟汉王在荣阳相会,在京县、索亭之间打败了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上面众多例子都以铁的事实证明了人才对于成败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什么是人才呢?对这个问题,往往没有一个确定之论,许多人都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来确定人才的标准,最终必然是自误误人。
  有了这么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再结合曾国藩关于人才的言论看,我们认为他对人才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他认为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先在于如何去认识人。他指出:“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辞,初非当日预定之品。”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誉为“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甚至神化,无疑是认识人才上的一种片面性。因此,“要以衡才不拘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达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三年之艾,不以未病而不蓄;九畹之兰,不以无人而不芳。”重要的是善于去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苛求全才,“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他写信给弟弟说:“好人实难多得,弟为留心采访。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有材不用,固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小材大用,则危害事业。曾国藩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用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犛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
  ……

前言/序言


中华国学经典藏书·冰鉴 《冰鉴》,作为中华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中的一部,并非专注于某一个具体的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的叙述,亦非是对某一文学流派的深入剖析。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更为普遍的“识人”之道,以一种精炼而深刻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洞察人心的智慧。《冰鉴》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冗长的故事或考证,而在于其高度浓缩的洞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思维方式。 本书所蕴含的“冰鉴”之法,其核心在于“察微知著,以小见大”。它提示我们,人的品性、性格、乃至命运,往往并非隐藏在轰轰烈烈的事迹之下,而是体现在那些最细微、最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之中。正如古人通过观察冰的晶莹剔透来判断其纯净,通过观察水的流动形态来理解其本质,《冰鉴》提倡的是一种以“冰”般的冷静、通透,以“鉴”般的审慎、明察,去审视个体,理解人性的方法论。 一、 “形者,情之苗”——形体之辨,观其表而知里 《冰鉴》认为,一个人的外在形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其内在情志的生动反映。“形者,情之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形体与情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非说要通过某种迷信的相面之术来断定吉凶,而是强调,人的长期生活习惯、思想情感,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其外在的形态之中,形成某种特有的“相”。 书中会详细探讨,例如一个人的站姿、坐姿、走姿,其所透露出的自信、怯懦、傲慢、谦逊,都并非偶然。挺拔的身姿可能象征着坚毅与自信,而畏缩的体态则可能暗示着缺乏安全感或某种程度的退缩。再如,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即使是稍纵即逝的微表情,也可能泄露其真实的情绪。眼神的流转、眉宇的舒展或紧锁、嘴角上扬或下拉,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冰鉴》鼓励读者去细心观察,去分辨那些细微之处。例如,一个说话时眼神飘忽不定的人,可能隐藏着不安或不诚实;一个肢体语言过于夸张的人,或许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空虚;而一个神情沉静、目光如水的人,则可能内心深沉、思虑周全。这并非是机械的对照,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去理解这些“形”是如何由“情”所孕育,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情”的。 二、 “神者,气之灵”——精神之察,观其气场与神韵 在形体之外,《冰鉴》将目光移向了更为内在的“神”。“神者,气之灵”,这里的“神”,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内在气质、以及由这些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场”。这种“神”比单纯的形体更难以捕捉,但也更为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生命力、智慧以及精神境界。 观察“神”,需要一种更为细腻、更为敏感的触觉。书中会提示,如何去感受一个人的“气”。这种“气”,并非是物理意义上的气息,而是指一种内在的生命能量、精神的活力。一个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的人,其“气”是昂扬的、清朗的;而一个萎靡不振、精神涣散的人,其“气”则可能是沉滞的、晦暗的。 《冰鉴》会引导读者去留意那些不易察觉的“神韵”。例如,一个人的声音,其高低、快慢、清浊,可能反映其性格的沉稳、急躁、温和或刚烈。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其流畅度、条理性、是否带着某种自信或迟疑,也都能反映其精神状态。更进一步,一个人面对困境时的反应,其内心的坚韧或脆弱,其表现出来的从容或慌乱,都是“神”的显现。 本书并非鼓励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强调一种理解。理解一个人为何会呈现出某种“神”,这种“神”的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思想在支撑。通过对“神”的体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一个人的内在世界,预测其行为模式,以及其潜在的能量与发展方向。 三、 “声者,心之响”——声音之辩,聆其言而洞其心 声音,是人类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心声的直接传递。《冰鉴》将声音视为“心之响”,认为一个人的声音,与其内心世界、情绪状态、乃至于品德修养,都息息相关。 书中会细致地分析不同声音的特质及其可能代表的含义。例如,洪亮、清晰、有力的声音,可能象征着自信、果断和真诚;而低沉、含糊、颤抖的声音,则可能暗示着胆怯、犹豫或隐藏着某种不确定。一个语速平稳、吐字清晰的人,可能思虑周全、表达精准;而一个语速过快、含混不清的人,则可能思维跳跃、急于表达,或存在某种焦虑。 《冰鉴》还会探讨声音的“音调”和“语调”。高亢的音调可能意味着兴奋或激动,低沉的音调则可能代表着沉思或压抑。而在同一个词句中,不同的语调变化,例如带有疑问、肯定、反问、讽刺的语调,都能极大地改变其含义,反映出说话者当时的心境和意图。 当然,声音的解读并非孤立的,需要结合内容和情境。但《冰鉴》提供了一种“听声辨心”的视角,鼓励读者不仅要听其言,更要“听”声音本身所蕴含的潜台词。例如,一个在表达歉意时声音显得冷漠的人,其歉意可能并不真诚;一个在讲述自己成就时声音充满自豪,但又带着一丝紧张的人,可能在掩饰着某种不自信。 四、 “动止者,德之表”——行为之察,观其行而知其志 “动止者,德之表”,这句话点明了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依据。一个人的言语或许可以伪装,但其长期的行为模式,却更能真实地反映其本性、原则和价值观。 《冰鉴》在此部分会强调,观察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是否具备高尚的品德,要看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动”与“止”。“动”指的是其行为,“止”指的是其克制与选择。 书中会列举许多细致入微的观察点。例如,一个人如何对待弱者,如何处理金钱,如何对待承诺,如何在无人监督时行事,这些都是重要的考量。一个在利益面前能够坚守原则的人,其“德”就有所体现;一个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人,其“德”也得以彰显。反之,一个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在承诺面前随意反悔,在无人监督时肆意妄为的人,其“德”则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 《冰鉴》尤其强调“静中观德,乱中察性”。在风平浪静时,人的本性不一定能完全显露,但当遇到挑战、诱惑、或压力时,人的真实面貌就容易被揭示出来。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如何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公平,这些都是“动止”之德的体现。 五、 融会贯通,知人善用 《冰鉴》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孤立地分析形、神、声、动止,而在于将这些要素融会贯通,形成一种 holistic(整体性)的洞察力。它教会读者,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一方面,而要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去理解,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知。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鉴”的精神——一种审慎、客观、不带偏见的观察态度。它鼓励读者,在认识他人之前,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局限和偏见,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他人。 《冰鉴》并非一本教人如何去欺骗或操纵他人的手册,而是提供了一套认识人性、理解他人的智慧工具。通过掌握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好地辨别真伪,识别风险,发现人才,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选择。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他人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总而言之,《中华国学经典藏书: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的智慧经典。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洞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人性的窗户,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他人的独特视角。它所传达的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任何渴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做出更明智判断的读者而言,都具有非凡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便是其语言的精炼与意境的深远。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并非是生硬地堆砌辞藻,而是字字珠玑,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宏大的场景或精妙的哲理。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心性的修炼,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咀嚼每一个词语背后的多重含义。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以极富煽动性的语言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克制、内敛的方式,让思想在字里行间慢慢发酵。我发现,每当我需要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时,这本书总是能提供一个完美的避风港。不同的人生阶段去阅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初读时或许只是觉得文辞优美,等到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后,再回头看那些看似平淡的论述,便会涌现出“醍醐灌顶”之感。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本力量,才是真正的经典所在,它不迎合潮流,只是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有缘人去领悟其真正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甫一拿到手,就被那种沉静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选用的材质很有质感,触感温润,仿佛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设计上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那种花哨装饰,而是选择了更为内敛、留白的设计风格,仅仅是书名和作者的字体排布,就透露出一种古朴的书卷气。特别是书脊的处理,线条流畅,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自成一道风景线。装订的工艺也十分扎实,翻页时没有那种廉价书籍的松垮感,每一页都感觉被精心呵护。这样的书籍,即便是作为陈列品放在书桌一隅,也能为整个空间增添几分文化底蕴。能够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对“经典”二字的敬畏,他们显然是想打造一套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反复品读和珍藏的系列丛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是当下快餐文化时代里难能可贵的品质,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内里的内容抱持了极高的期待,仿佛每一次翻开,都是与古人的对话,是对传统美学的一次郑重致敬。

评分

自从开始接触这套系列丛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汲取知识的方式。过去总喜欢追求速度,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最多的信息,结果往往是“知道了很多,但什么都没记住”。而阅读此书,则让我回归到一种更加内省和沉潜的状态。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具体的知识点,不如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框架。它鼓励人们放慢脚步,深入探究事物的本源和内在联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快速判断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逐渐改变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做决策的模式——更加注重长远影响,更加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可以阅读的文本,它更像是一把“尺子”,帮助我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坚实坐标点。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获取信息”层面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给我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页边距的设计非常合理,既保证了文字的舒展,又不至于让人觉得信息量过载。字体选择上,既有传统宋体的清秀,又带有一丝现代印刷体的易读性,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关键的概念和术语旁,出版方可能做了一些细微的批注或者标注,这些辅助性的设计,无疑是对初学者极大的友好体现。它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在你即将迷失于复杂的文本结构时,及时伸出援手,但又不会喧宾夺主,不至于让人完全依赖注释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这种平衡的拿捏,体现了编者对阅读体验的深度考量,他们明白,阅读经典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舒适的“跑道”设置,是鼓励读者坚持走完全程的关键因素。整体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视觉和智力体验的结合。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逻辑脉络。许多传统典籍往往因为年代久远或者概念的抽象性,使得现代读者望而却步,晦涩难懂,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迷雾。然而,这本书在阐述那些高深学问时,却能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剥开繁复的外壳,直指核心。它似乎在竭力弥合古今之间的认知鸿沟,既保留了原有的学术严谨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比如,在解析一些关于人伦或自然规律的段落时,作者的阐释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种基于现代语境的“再创造性理解”,使得那些原本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智慧,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深奥理论的吸收,而不是生硬的灌输。这种“寓教于乐”却又极富学识含量的叙事手法,是值得推崇的学习范本。

评分

不错

评分

本书的印刷质量一般,像盗版的。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很满意,会继续购买 印刷精致得很 工作之余,人们或楚河汉界运筹帷幄,或轻歌曼舞享受生活,而我则喜欢翻翻书、读读报,一个人沉浸在笔墨飘香的世界里,跟智者神游,与慧者交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醉在其中。我是一介穷书生,尽管在学校工作了二十五年,但是工资却不好意思示人。当我教训调皮捣蛋的女儿外孙子们时,时常被他们反问:“你老深更半夜了,还在写作看书,可工资却不到两千!”常常被他们噎得无话可说。当教师的我这一生注定与清贫相伴,惟一好处是有双休息日,在属于我的假期里悠哉游哉于书香之中,这也许是许多书外之人难以领略的惬意。

评分

一般,给老公买的,跟想象的有差距

评分

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