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整合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的研究成果,按照“马克思科学观研究”、“当代科学论探索”与“西方科学论研究”三大篇,分为马克思科学哲学、马克思科学社会学、科学观的转换、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战略与公共政策、中国科学论的发展、西方正统科学论、后现代科学论等八章进行论述,生动反映了当前研究的基本态势,体现了对科学技术从单纯辩护到全面审度的转变。本书由国内众多科学哲学名家、新秀执笔,既有理论深度,又不显枯燥晦涩,是一本了解当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态势的津筏之作。本书对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和当代科学技术论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作者简介
刘大椿,哲学家。江西于都人,1944年5月出生于贵州安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在科学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主要著作有:《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1995,2003)、《科学哲学》(1998,2007)、《科学技术哲学导论》(2000,2005)、《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和道德抉择》(2000)、《科学活动论 互补方法论》(2002)、《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2002)、《自然辩证法概论》(2004,2008)、《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2006)。
内页插图
目录
当下科学论的发展趋势和生长点(代序)
第一篇 马克思科学观研究
第一章 马克思科学哲学
一、马克思科学哲学纲要
二、马克思科学观研究的两条线索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当代价值
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科学观
五、通向自由之路:马克思视阈中的科学
第二章 马克思科学社会学
一、马克思创造观初探
二、马克思技术与人性思想解读
三、马克思恩格斯环境观述要
四、巴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学思想的理解
五、“赫森论点”与马克思科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科学史研究的第一次系统尝试
六、马克思科学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篇 当代科学论探索
第三章 科学观的转换
一、从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到科学实践哲学
二、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论纲
三、当代科学论的经济学转向
四、科技价值二分的哲学反思
五、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方式变革的一致性
六、资本主义精神与现代科学观的转换
第四章 科学技术的异化
一、实验科学的非自然性及其自然转向
二、信息时代技术异化的根源及其消解
三、追问技术与伦理
四、反科学视阈中的科学
第五章 科技战略与公共政策
一、如何看“伪科学”
二、理解科学,辨别伪科学、反科学
三、公众参与与科技决策
四、科技政策的分析方法
五、科技创新的文化维度
六、从职业伦理到公共政策——美国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制度性转变
第六章 中国科学论的发展
一、现代中国科学观演变探析
二、科学思想变迁对科学发展观的贡献
三、中西STS的“外围”比较及中国特色的STS
四、当代西方哲学对自然辩证法的诘难及中国哲学界的回应
五、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若干特征
六、科学视阈中的地方性知识
第三篇 西方科学论研究
第七章 西方正统科学论
一、论科学真理
二、科学、学术与教育——美国一流大学的学术文化
三、科学、规律与必然性
四、从方法到判据:操作主义的程序化科学观——以人工智能哲学为例
五、多元主义与整体论视野中的科学
六、“直观”科学:从科学到人的意义的凸现
第八章 后现代科学论
一、无政府主义认识论视野中的教育
二、福柯的后现代知识论
三、波兰尼意会认知论的科学划界观
四、科学技术观的现代演化轨迹
五、后现代科学论:从机械论的隐喻到相对主义——从哲学、科学两方面分析
六、海德格尔现代科技批判理论的哲学轨迹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篇 马克思科学观研究
第一章 马克思科学哲学
一、马克思科学哲学纲要
马克思的科学哲学,就是指马克思对科学的哲学理解。它是有待系统挖掘的马克思的重要理论遗产,是我们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科学哲学: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支点
马克思对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实现其哲学革命的重要的理论支点。
我们过去一般都是从形而上学哲学前提的抽象性,而马克思哲学是从其历史性、具体性等方面分析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的确,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哲学出发点,不同于一切理性形而上学抽象化了的哲学前提——不论是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人的自然,还是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自然的人,或者是形而上学化了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当马克思宣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时候,马克思哲学与理性形而上学在哲学前提上的分野就一目了然了。这种关涉哲学的旨趣、主题和解释原则的根本性分野,同时也彰显出了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另一个理论支点和逻辑线索,即马克思对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
科学在近代的系统发生,不仅分裂了哲学对世界在古代具有的那种直接的认识关系,而且促使哲学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从它所占据的、直接解释的世袭领地中一步步退了出来。在科学时代,直接以世界为对象,能够真正解释世界并使改造世界成为可能的是科学,哲学对世界的研究必须以科学及科学的作用为中介。这一切都出自一个明显存在的直接现实性,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辨理解必须让位于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改善人的生存状况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根源是研究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能够实现自然规律的科学和科学的应用。只不过,在近代前期,科学突出的是其认识自然的职能,近代哲学的主题只能是知识的客观性根据,并在哲学理论的更替中发展到对哲学存在根据和合理性的质疑。发端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通过技术对科学的关系,将科学的实践维度敞开于世人眼前。重视人对自然的作用,反形而上学,以工业革命为背景,这是马克思时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但与注重科学的精神价值、侧重于从人类观念方面解释、描述社会发展的孔德,和借助于科学、力图在对整个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的解释中“承认现存的东西”的斯宾塞(H.Spencer)不同,马克思不仅全面地把握了科学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而且从“现实的人”的解放之根本宗旨出发,将科学与“现实的人”的历史生存、人的现实解放和全面发展历史地关联了起来,提出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过程”,就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历史过程。正因为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马克思才说: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它“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等等。
因此,我们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足建立在自然科学系统发生前、人只是周围自然过程的一个被动因素的社会状况之上,也不是建立在那种以适应自然为特征的农业(这也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农业与工业产生以前的农业的区别)社会的生产之上,而是直接建立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工业,及以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社会之上。在1845年5月至7月间“马克思写下的《布鲁塞尔笔记》的第二部分中,通过对日拉丹的《机器》、拜比尔的《关于机器的工厂的经济学研究》和乌尔的《工厂哲学》等论著的研究,马克思此时已经从政治经济学中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在手工业和工业的工具系统的改变之上的生产的进步,才是历史时间性的根本”。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工业实践构成了人类真正的社会历史存在,也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的现实历史和过程。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大工业,使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生存实践的创造本质,认识到了人对于自然界特有的、社会的、能动的改造本质。以此为基础的马克思对历史的认识,就具有了以往的任何哲学都无法包含的内容(并凶而超越了黑格尔),它在概念上足现代的,是以自然科学和工业为基础的。
因此,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逻辑的角度,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科学哲学”这个概念都是有意义的。对马克思科学哲学的研究既是对马克思理解科学的解释,也是马克思哲学的应用,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二)实践生存论:马克思科学哲学的理论视阈与解释原则
马克思科学哲学的本体论,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石构筑的。“现实的人”,既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学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理论视阀,足马克思创立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也是马克思批判地、历史地理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
所谓“现实的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着的从事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他的哲学批判不是从观念出发,也不是从逻辑的、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出发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从“现实的人”出发对科学的生存论理解,展开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逻辑地表现出以下几条线索。
1.“现实的人”——“类存在物”、对象性活动——科学
我们认为,这条逻辑线索蕴藏着马克思关于科学存在的本体论根据的理解。
首先,就人的本性与科学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科学是现实的、对象化的人的确证和实现。马克思说,人作为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生命活动表现的对象”,“人不仅要在自己的存在中,而且也要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科学也是对象化劳动,是人对自身的“确证”和“表现”。而且,就人类历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就作为人的对象的自然界不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是日益通过工业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来说,科学就更是一种现实的、对象化的人的深层次的、自为的实现,是人作为人表示自己是类存在物而必然具有的高级活动。
其次,在马克思看来,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科学是社会性的人对“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占有。如果说,马克思将工业看做人在实践和物质上对“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公开展示,那么,科学就是社会性的人在理论和精神上对“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的占有和展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的自然本质的深层敞开,对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揭示,却是通过科学与工业,通过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人以“否定性”的形式对自然界的超越实现的。马克思的“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的判断,表达的就是属于自然的人同时又以“否定性”的形式超越于自然的思想。以自然界为对象的自然科学直接是以人为对象的,它的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是对“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揭示。在实践上,社会性的人对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占有,也就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的生成过程,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的过程。这种占有,可能性上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展开就开始了,但在现实性上却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才公开展示出来。这里的条件,在历史和逻辑上就是科学与工业。对此,马克思有一系列的论述,如:“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来说直接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一般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
前言/序言
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 本书旨在于深入剖析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根本性见解,并将其置于当代科学哲学的前沿语境中进行细致审视与评价。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马克思的论断,而是试图揭示其思想的深层逻辑,考察其在历史演进中的生命力,并辨析其在当下科学语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不失现实关怀的马克思科学观考察框架。 第一部分:马克思科学观的基石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马克思科学观的理论渊源与核心要素。我们将首先追溯其思想的形成背景,包括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以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对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阐释马克思科学观的几个关键特质: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 我们将深入解读马克思如何将历史发展规律视为理解社会现象乃至自然现象的根本视角。这并非一种简单的历史决定论,而是一种强调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社会结构性因素在历史变迁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科学解释模式。本书将分析,马克思如何在这种方法论下,将科学的发展本身视为一种历史的、社会的过程,而非脱离社会环境的纯粹理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与目的: 马克思科学观的一个核心论断是,认识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本书将详细探讨“实践”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多重含义,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革命实践。我们将分析,马克思如何认为科学知识的产生并非仅依靠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同时,他强调科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指导和推动实践的进步,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人类的解放。 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中,曾多次提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印证。本书将细致梳理马克思对自然科学(如进化论、热力学等)的解读,阐释他如何从中提炼出普遍的辩证规律,并以此来论证其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将分析,马克思并非将辩证法作为一种先验的哲学范式强加于自然科学,而是试图从中发现自然界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 科学的社会属性与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科学观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对科学的社会属性的强调。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本书将深入剖析马克思如何认识到,在阶级社会中,科学并非中立的,而是可能被统治阶级用作维护其统治的工具。我们将分析他提出的“意识形态”概念,以及其如何可能扭曲或遮蔽科学的真实面貌。 第二部分:马克思科学观的演进与争议 在奠定马克思科学观的理论基础后,本书将转向考察其思想的演进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引发的争论。 早期与晚期的侧重点: 我们将辨析马克思早期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晚期著作(如《资本论》)在科学观上的可能存在的侧重点差异。例如,早期可能更侧重于人化自然与自然化人之间的辩证统一,而晚期则更侧重于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 恩格斯与科学的“证成”: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马克思的科学观进行了系统阐述和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将辩证法应用于自然科学方面。本书将详细分析恩格斯的工作,以及他如何通过对具体科学成就的解读,来“证成”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同时,我们也将讨论恩格斯的工作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例如是否可能导致一种过于教条化的科学理解。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变迁: 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也经历了多种解读和发展。本书将简要梳理早期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如法兰克福学派)在科学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例如对技术合理性、科学的自主性与依附性等问题的探讨。我们将看到,马克思的科学观在不同语境下被赋予了不同的解读,有时成为解放的工具,有时也成为批判的对象。 第三部分: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的对话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将马克思的科学观置于当代科学哲学的语境中进行细致的审度。我们将选择几个关键的当代科学哲学流派,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对比与对话。 证伪主义与科学的进步: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并将科学进步视为不断证伪和取代旧理论的过程。我们将分析,马克思的科学观与证伪主义在如何看待科学进步方面有何异同。例如,马克思的实践导向是否意味着他更看重理论的现实效用,而非仅仅逻辑上的严谨性?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辩论: 当代科学哲学围绕着科学理论是否“实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我们将探讨,马克思的科学观在这一辩论中处于何种位置。他是否倾向于一种朴素实在论,还是其唯物主义倾向暗示了某种对客观实在的强调?我们也将考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否与反实在论者对科学理论的社会建构性论证有所呼应? 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 以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SKSS)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建构性。本书将深入考察马克思的科学社会属性理论与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建构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将分析,马克思的理论是否为后来的社会建构论提供了早期思想资源,以及两者在强调社会因素的同时,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的互动: 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本书将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当代科学技术哲学中关于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技术论以及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我们将分析,马克思的观点是否能够为理解当下科技发展对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提供有益的视角,以及他关于技术异化的论述在当代是否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科学伦理与价值中立的讨论: 马克思对科学的非价值中立性的揭示,与当代关于科学伦理、科学价值判断的讨论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在科学研究日益受到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影响的今天,马克思的批判性视角是否为我们反思科学研究的动机、目的和后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四部分:马克思科学观的当代价值与局限 在对马克思科学观的基石、演进及其与当代科学论的对话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之后,本书将进入最后的审度阶段,即对其当代价值和局限进行客观评价。 当代价值的再审视: 我们将总结马克思科学观在揭示科学的社会性、批判科学的工具理性、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等方面的持久意义。特别是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生物技术发展等,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技术与社会结构的辩证思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更深刻的理解框架。 局限性的辨析: 同时,我们也将毫不回避地指出马克思科学观在当代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其是否可能过于强调阶级分析,而忽略了科学发展中的其他多元因素?其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是否具有普遍性?在某些具体科学领域,其理论是否会显得过于宏大叙事,而难以捕捉微观层面的复杂性? 走向新的综合: 本书的结论并非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马克思的科学观,而是力求将其置于当代科学发展的广阔图景中,看到其思想的遗产,同时理解其挑战。我们旨在启发读者,如何在借鉴马克思深刻的批判性视角的同时,结合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实践的最新成果,构建更为全面和 nuanced 的科学理解。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对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社会学以及当代社会发展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和公众。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马克思科学观进行更为深入和批判性的思考,并促成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科学论之间更有成效的对话,从而为理解科学的本质、功能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提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