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漢書(套裝全二十四冊)

宋本漢書(套裝全二十四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漢朝
  • 古籍
  • 宋刻本
  • 二十四史
  • 經史子集
  • 典籍
  • 文化
  • 文獻
  • 珍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人天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61403
商品編碼:21177094006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宋本漢書(套裝全二十四冊)
作者:漢)班固 撰,(唐)顔師古 注
定價:498.0
齣版社: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01361403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傢班固編撰,前後曆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顔師古釋注。是中國*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瞭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錶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捲,共八十萬字。

  目錄


興元年中書門下牒國子監文

漢書上

漢書下

漢書二惠紀第二

漢書三高後紀第三

漢書四文紀第四

漢書五景紀第五

 

第二冊

漢書六武紀第六

漢書七昭紀第七

漢書八宣紀第八

漢書九元紀第九

漢書十成紀第十

 

第三冊

漢書十一哀紀第十一

漢書十二平紀第十二

漢書十三異姓諸

漢書十四諸侯王錶第二

漢書十五王子侯錶第三上

漢書十五王子侯錶第三下

漢書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錶第四

漢書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錶第五

漢書十八外戚恩澤侯錶第六

 

第四冊

漢書十九百官公卿錶第七上

漢書十九百官公卿錶第七下

漢書二十古今人錶第八七

漢書二十一上

 

第五冊

漢書二十一下

漢書二十二禮樂誌第二

漢書二十三刑法誌第三

漢書二十四食貨誌第四上

 

第六冊

漢書二十四食貨誌第四下

漢書二十五郊祀誌第五上

漢書二十五郊祀誌第五下

漢書二十六天文誌第六

 

第七冊

漢書二十七五行誌第七上

漢書二十七五行誌第七中之上

漢書二十七五行誌第七中之下

漢書二十七五行誌第七下之上

 

第八冊

漢書二十七五行誌第七下之下

漢書二十八地理誌第八上

漢書二十八地理誌第八下

 

第九冊

漢書二十九溝洫誌第九

漢書三十藝文誌第十五

漢書三十一陳勝項

 
〇冊

漢書三十二張耳陳餘列傳第二

漢書三十三魏豹田儋韓信列傳第三

漢書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列傳第四

漢書三十五荊燕吳列傳第五

漢書三十六楚元王列傳第六

 
一冊

漢書三十七季布欒布田叔列傳第七

漢書三十八高五王列傳第八

漢書三十九蕭何曹參列傳第九

漢書四十張陳王周列傳第十

漢書四十一樊酈滕灌傅靳周列傳第十一

漢書四十二張周趙任申屠列傳第十二

漢書四十三酈陸硃劉叔孫列傳第十三

 
二冊

漢書四十四淮南衡山濟北列傳第十四

漢書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列傳第十五

漢書四十六萬石衛直周張列傳第十六

漢書四十七文三王傳第十七

漢書四十八賈誼列傳第十八

漢書四十九爰盎晁錯列傳第十九

 
三冊

漢書五十張馮汲鄭列傳第二十

漢書五十一賈鄒枚路列傳第二十一

漢書五十二竇田灌韓列傳第二十二

漢書五十三景十三王列傳第二十三

漢書五十四李廣蘇建列傳第二十四

 
四冊

漢書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列傳第二十五

漢書五十六董仲舒列傳第二十六

漢書五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二十七上

漢書五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二十七下

漢書五十八公孫弘蔔式兒寬列傳第二十八

漢書五十九張湯列傳第二十九

 
五冊

漢書六十杜周列傳第三十

漢書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列傳第三十一

漢書六十二司馬遷列傳第三十二

漢書六十三武五子列傳第三十三

漢書六十四嚴硃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列傳第三十四上

  編輯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瞭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傢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緻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瞭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闆框尺,便於讀者瞭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綫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史記》:這部巨著由西漢史學傢司馬遷撰寫,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瞭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的曆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紀、錶、書、世傢、列傳等部分,以人物為中心,描繪瞭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展現瞭先秦至漢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麵的麵貌。《史記》不僅是史學經典,更是文學瑰寶,其敘事生動,文筆雄渾,對後世史書和文學産生瞭深遠影響。 《漢書》:由東漢史學傢班固及其女班昭、男班彪等人編纂,是繼《史記》之後又一部重要的紀傳體史書,記載瞭西漢王朝從漢高祖劉邦建立到王莽篡位(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的曆史。全書八十九捲,包括本紀、誌、錶、列傳,其中“誌”部分詳細記載瞭天文、地理、律曆、禮樂、食貨、刑法、輿服等典章製度,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漢書》在體例上有所創新,尤其是在“誌”的設置上,彌補瞭《史記》的不足,對後世史學産生瞭重要影響。 《後漢書》:由南朝宋史學傢範曄撰寫,記載瞭東漢王朝(公元25年至220年)的曆史。全書一百二十捲,包括本紀、誌、列傳,其特點是紀傳結閤,文筆流暢,人物形象鮮明,尤其是一些列傳中的記載,如“黨錮之禍”、“宦官專權”等,深刻反映瞭東漢末年的政治黑暗和社會動蕩。《後漢書》還收錄瞭大量地方誌,對研究當時的行政區劃、風俗習慣、經濟狀況等具有重要價值。 《三國誌》:由西晉史學傢陳壽撰寫,記載瞭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曆史。全書六十五捲,包括魏書、蜀書、吳書,以魏為主,蜀、吳為輔,詳實地記載瞭曹操、劉備、孫權等政治軍事人物的活動,以及各政權的興衰更迭。陳壽的《三國誌》以“實錄”為原則,文字簡潔,考證嚴謹,成為研究三國曆史最權威的史籍。唐代裴鬆之的注,補充瞭大量史料,使得《三國誌》的內容更為豐富。 《晉書》:由唐代房玄齡等人奉敕編撰,是記載西晉(公元266年至316年)和東晉(公元317年至420年)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一百三十捲,包括帝紀、誌、列傳,是中國古代正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其內容廣泛,涵蓋瞭政治、軍事、文化、藝術、思想等各個方麵,對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曆史、社會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晉書》也因其史料豐富,人物眾多,為後人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宋書》:由南朝宋史學傢瀋約撰寫,記載瞭東晉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曆史(公元420年至479年)。全書一百捲,包括帝紀、誌、列傳。該書最大的特點是其“誌”,如“律曆誌”、“天文學誌”、“地理誌”等,對研究當時的科技、天文、地理、經濟等方麵提供瞭寶貴的資料。《宋書》在史料的考訂和文字的錘煉上都頗具功力,是研究南北朝時期曆史的重要文獻。 《南齊書》:由南朝梁史學傢蕭子顯撰寫,記載瞭南齊王朝(公元479年至502年)的曆史。全書五十九捲,包括本紀、誌、列傳。這部史書的特點在於其詳實地記載瞭南齊王朝的政治製度、軍事活動以及社會風貌,尤其是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敘述,如“廢立事件”、“軍事徵伐”等,都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梁書》:由唐代姚思廉撰寫,記載瞭南朝梁王朝(公元502年至557年)的曆史。全書五十六捲,包括本紀、誌、列傳。該書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麵下足瞭功夫,對梁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麵都有較為詳盡的記載,其中對於“侯景之亂”等重大曆史事件的描寫尤為生動。 《陳書》:由唐代姚思廉撰寫,記載瞭南朝陳王朝(公元557年至589年)的曆史。全書三十六捲,包括本紀、列傳。雖然篇幅相對較少,但《陳書》對陳朝的興衰、政治鬥爭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動都有較為清晰的描繪,是研究南朝後期曆史的重要資料。 《北史》:由唐代李延壽撰寫,與《南史》並稱,記載瞭北朝(公元386年至581年)的曆史,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全書一百捲,包括本紀、誌、列傳。該書的史料豐富,敘事清晰,尤其是在一些民族政策、軍事製度、文化交流等方麵,提供瞭大量的原始信息,對理解中國古代北方的曆史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隋書》:由唐代魏徵等人奉敕編撰,記載瞭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的曆史。全書八十五捲,包括帝紀、誌、列傳。其中,“地理誌”對全國的郡縣、疆域、風俗等有詳細記載,具有重要的地理學和經濟史價值。“刑法誌”也反映瞭當時的法律製度。該書對隋朝的興衰,特彆是其短暫而重要的曆史地位,提供瞭翔實的記錄。 《舊唐書》:由唐末五代時期劉昫等人奉敕編撰,記載瞭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的曆史。全書二百捲,包括本紀、誌、列傳。作為最早的唐朝正史,《舊唐書》保存瞭大量的原始史料,其記載內容詳實,尤其是對唐朝前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都有較為全麵的反映。 《新唐書》:由宋代歐陽修、宋祁等人奉敕編撰,是對《舊唐書》的修訂和補充。全書二百二十捲,在體例上有所革新,文字也更為精煉,評價更為客觀。它增補瞭許多《舊唐書》所沒有的內容,尤其是在“錶”的設置上,更具係統性。《新唐書》在史料的取捨和評價上,體現瞭宋代史學的新特點。 《舊五代史》:由宋代薛居正等人奉敕編撰,記載瞭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公元907年至960年)的曆史,是中國古代曆史上一個混亂而動蕩的時期。全書一百五十捲,包括本紀、列傳。該書以其“舊”著稱,是五代史的早期官方史書,其史料價值極高,為研究五代十國的曆史提供瞭重要的依據。 《宋史》:由元代脫脫等人奉敕編撰,記載瞭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兩個時期共三百二十捲的曆史。作為篇幅最大的中國古代正史之一,《宋史》內容極其豐富,涵蓋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麵麵,對研究宋代的輝煌與衰落,以及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遼史》:由元代脫脫等人奉敕編撰,記載瞭遼朝(公元907年至1125年)的曆史。全書一百一十六捲,包括本紀、誌、錶、列傳。該書是研究契丹民族曆史、文化、製度以及遼朝與周邊民族關係的寶貴資料。 《金史》:由元代脫脫等人奉敕編撰,記載瞭金朝(公元1115年至1234年)的曆史。全書一百三十五捲,包括本紀、誌、列傳。該書對於瞭解女真民族的興起,以及金朝在軍事、政治、文化上的成就,提供瞭翔實的記錄。 《元史》:由明代宋濂等人奉敕編撰,記載瞭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的曆史。全書二百一十捲,包括本紀、誌、錶、列傳。該書是研究元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濛古民族曆史的重要史料。 《明史》:由清代張廷玉等人奉敕編撰,記載瞭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曆史。全書三百三十二捲,是中國古代最後一部由前朝官方編撰的正史。其內容極為詳盡,涵蓋瞭明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各個方麵,對研究明朝的統治、社會變遷以及其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均代錶瞭中國史學在不同朝代的成就,它們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斷代史的宏大體係,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提供瞭豐富而權威的文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宋本漢書》的到來,對我來說,不僅僅是購入瞭一套書,更像是在我與曆史的對話中,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我一直認為,閱讀經典,就是要去追尋其最本真的樣子。而宋本,恰恰滿足瞭這一點。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考究,每一冊都采用瞭一種古樸典雅的風格,放置在書房中,增添瞭一份濃厚的文化氣息。我最先翻閱的是《霍去病傳》,這位少年將軍的英勇事跡,總是讓我熱血沸騰。宋本中的文字,雖然有些地方需要藉助注釋,但那種原汁原味的韻味,是任何現代版本都無法比擬的。我甚至能夠想象,當年宋代文人捧著這套書,研讀的熱切眼神。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特彆是漢代史充滿濃厚興趣的讀者,擁有一套《宋本漢書》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套書的到來,圓瞭我一個心願。二十四冊,厚重而有分量,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我喜歡宋本的字體,那種古樸典雅的感覺,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當年宋代士人的風采。閱讀《漢書》,最重要的是體會其文字的精煉和思想的深度,而宋本,在這方麵提供瞭最直接的感受。我尤其著迷於《食貨誌》的部分,它不僅僅是記錄瞭當時的經濟狀況,更反映瞭漢代統治者對民生疾苦的關注,以及對國傢發展的宏圖。我常常會花很長時間去揣摩其中的細節,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評分

收到這套《宋本漢書》的那一刻,我簡直激動得難以言錶。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尤其癡迷於漢代這段輝煌而又復雜的曆史。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有一套能夠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漢書》版本。而這套“宋本”,顧名思義,它承載著宋代的智慧和古籍的精粹,這種吸引力是無與倫比的。翻開第一捲,那墨跡的質感,紙張的觸感,以及排版的疏密有緻,都散發著一種曆史的醇厚。我並不是專業的古籍研究者,對於古文字的辨識也並非遊刃有餘,但得益於現代印刷技術的高超,以及校注者的悉心工作,我依然能夠相對流暢地閱讀。我尤其喜歡《地理誌》中的內容,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介紹,更是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風貌的一份珍貴記錄,讓我對漢代的疆域、物産、風俗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

這套《宋本漢書》終於到瞭,沉甸甸的二十四冊,光是擺在書架上就有一種厚重的曆史感。我一直對漢代史情有獨鍾,尤其是對班固的《漢書》更是仰慕已久。據說這套書是根據宋代刻本影印的,這簡直是太吸引人瞭!拿到手裏,翻開第一頁,那古樸的字體,泛黃的紙張,仿佛真的穿越瞭時空,迴到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雖然是古文,但配以詳細的注釋,閱讀起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睏難。第一篇《高祖紀》,就將劉邦從一個市井無賴一步步成長為開國皇帝的曆程描繪得淋灕盡緻,他的智慧、他的果斷、他的狡猾,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那時的長安城,聽到瞭那時的金戈鐵馬。

評分

我一直以為對《漢書》的理解已經 cukup 深刻瞭,畢竟大學期間也選修過相關課程,也閱讀過不少現代整理的版本。但是,當我捧起這套《宋本漢書》時,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所見的,不過是冰山一角。宋本的價值,在於它最接近原貌,在於它保留瞭古人最原始的閱讀體驗。例如,《匈奴傳》中的那些細節,在現代版本中可能因為排版或者文字校勘而有所刪減,但在宋本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字裏行間的味道,感受到漢代與匈奴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當時邊疆生活的艱辛與壯烈。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的描寫,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士人,班固都力求寫實,不加過多的個人情感色彩,但正是這種客觀,反而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栩栩如生。

評分

收到這套《宋本漢書》的那天,我幾乎一夜未眠。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我對曆史的朝聖。我一直相信,古籍的價值,在於其承載的時代信息和文化傳承。而宋本,恰恰是這種傳承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套二十四冊的書籍,每一冊都充滿瞭曆史的溫度。我尤其喜歡《儒林傳》。班固對於這些學者的記載,雖然帶有一定的史傢視角,但依然能夠讓我們窺見漢代學術思想的流變,以及那些埋首書齋的士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我時常會對比不同版本的《漢書》,但隻有在閱讀宋本的時候,我纔感到一種真正的“觸碰”到曆史。

評分

坦白說,在購買這套《宋本漢書》之前,我猶豫瞭很久。畢竟,二十四冊的書籍,價格不菲,而且我手頭上已經有多套《漢書》的現代版本瞭。但是,“宋本”這兩個字,實在是太有魔力瞭。它代錶瞭一種對曆史的敬畏,一種對經典的尊重。收到書的那天,我立刻迫不及待地拆開瞭包裝。書的質感,紙張的厚度,油墨的色澤,都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真切的古意。我隨意翻開一頁,看到的是《董仲舒傳》。班固對董仲舒思想的闡述,以及他如何影響瞭漢武帝時期的政治格局,在宋本中顯得尤為清晰和深刻。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精美的插圖(當然,宋本不一定有,這裏是類比,指代的排版和文字呈現齣的畫麵感),它們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圖畫,而是通過文字本身的組織,構建齣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麵。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套能夠真正讓我沉浸在漢代曆史中的《漢書》。這套《宋本漢書》的到來,可以說超齣瞭我的所有期待。這套書的二十四冊,不僅僅是數量上的龐大,更是內容上的深邃。我最欣賞班固對曆史事件的嚴謹態度,以及對人物的客觀評價。例如,《外戚傳》中對漢代後宮女性的描寫,雖然篇幅不多,但卻寥寥數語,便勾勒齣瞭她們在權力漩渦中的生存狀態。宋本的印刷質量非常齣色,紙張的觸感,油墨的色澤,都讓我感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真的在翻閱一部古籍。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去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所蘊含的深意。

評分

我是一名對漢代曆史有著近乎癡迷的普通讀者,所以當我得知有《宋本漢書》這一套書的存在時,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套書的體積和厚度,光是放在那裏,就有一種無形的壓迫感,那是曆史的重量。我特彆喜歡《功臣錶》中的內容,雖然隻是簡單的名錄,但結閤《漢書》其他篇章的內容,便能勾勒齣漢初開國功臣們跌宕起伏的命運,以及他們與皇權之間的微妙關係。我時常會花上幾個小時,僅僅是瀏覽其中的一個篇章,去品味那些文字背後的故事,去想象那個遙遠的時代。宋本的字體和排版,比現代版本更具古韻,也更讓我感到親切。

評分

我一直認為,閱讀史書,尤其是一些年代久遠的經典,最能體現其價值的,莫過於能夠最大程度地接近原貌。這套《宋本漢書》的齣現,對於我們這些渴望深入瞭解漢代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厚禮。它的宋代刻本影印,意味著我們能夠看到那個時代的原汁原味,看到班固筆下的漢代,是如何被宋代人所理解和傳承的。我最喜歡的部分之一是《循吏傳》。這些循吏的故事,展現瞭漢代地方官員的勤政愛民,雖然其中不乏理想化的色彩,但它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視角,讓我們看到漢代基層社會的運作和民眾的生活狀態。閱讀這些故事,總能讓我對曆史産生一種更親切的感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