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读懂孩子:周鼎文家庭教育智慧 |
| 作 者: | 周鼎文 |
| 定价: | 45.00 |
| ISBN号: | 9787557011246 |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 开本: | 16开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出版日期: | 2017年12月01日 |
| 印刷日期: | 2017年12月01日 |
| 编辑推荐 |
接住孩子的爱,激发孩子持续一生的内驱力
孩子是家庭忠心的守护者。很多时候,我们眼里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只是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的方式。本书着力探讨问题孩子的深层心理,从而让我们看到孩子爱的方式,激发孩子持续的内驱力,也让这个家源源不断地产生前进的力量。 通过这本书: 家长们将看到孩子对家庭的爱与承担,陪孩子一起面对成长的烦恼; 教育工作者将得以新的视角应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偏差、情绪变化等状况,为不同的孩子提供更包容、有爱、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助人者们将从更深的角度探索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动能,从而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
| 内容介绍 |
孩子是家庭最忠心的守护者。他们会想尽办法挽救父母的关系,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承担这个家的问题。通常,孩子会通过行为、情绪、身体上的疾病、人际关系,甚至危害生命等方式来承担。很多时候,我们眼里看到的问题孩子,其实只是家庭的“替罪羔羊”。 本书就是用“家庭系统排列”为视角,来探讨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问题,从而让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变得更好,让这个家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前进的力量。 |
| 作者介绍 |
周鼎文(中国台湾)
?亚洲系统排列大会主席
?道石教育创办人 ?生命教育导师 ?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特邀讲师 ?中科院心理所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大学EMBA总裁班《企业领导人系统心理学》特聘讲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心理学兼职教授 他是国际知名导师,不仅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开设课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也有课程,协助人们在个人成长、家庭关系与企业组织,面对瓶颈,迈向成功幸福之道。著有《爱与和解》《读懂孩子:周鼎文家庭教育智慧》《家庭系统排列:核心原理、操作实务与案例解析》等书。 为了更好地服务更多的生命,周老师发愿:“培育1000名正知正念、谦卑精进的专业导师,携手1万名大爱无疆、服务生命的义工,支持更多的人、家庭和企业实现健康快乐﹑幸福智慧的生命!” |
| 目录 |
序: 看见孩子的爱 第一章孩子如何爱自己的家 人的本能是什么 良知报警器何时响起来 看到如实生命,活出真正的自己 爱就要实践生命的五大法则 第二章孩子是家庭最好的镜子 静观镜照,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家庭真相 为爱承担,问题孩子只是家庭的“替罪羊” 家族系统排列,用一种新视角看见孩子 练习 第三章孩子的行为在说什么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家长需要一份觉知 孩子心中需要爸爸的位置 离婚的夫妻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内在排列:面对父母冲突或离异 系统观读懂孩子:常见行为问题 家有儿女之 Q&A; 特别话题:隔代教养 练习 第四章孩子的情绪在说什么 孩子情绪问题里有多少承担 帮孩子与自己走出亲人过世的悲伤 堕胎,痛的绝非只有母亲 内在排列:为堕胎的孩子祈祷 系统观读懂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 家有儿女之Q&A; 练习 第五章 孩子的人际关系在说明什么 中断的连接如何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重新连接母亲,帮助孩子建立人际与亲密关系 归属感对孩子而言,等同于爱和幸福 我们要用更好的方式来面对家族秘密 内在引导:连接生命的源头 系统观读懂孩子:常见人际问题 家有儿女之Q&A; 练习 第六章 孩子的疾病在说什么 看见孩子,而不是仅仅看见疾病 “多动”孩子的背后,充满争吵与冲突的家 爱阻塞,所以心也阻塞 战争创伤对后代影响有多大 内在排列:世间万物的祈祷 系统观读懂孩子:常见疾病 家有儿女之Q&A; 练习 第七章:我的教育观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永远不能忘记品德教育 表达自己、关怀他人就是成功的情绪教育 爱的能力只能在关系中学习 孩子,我们这一生为何而来? 练习 附录一:给家长的家族关系检视表 附录二:读懂孩子—生命教育 / 家庭教育 推动开展在校项目实施计划 附录三:道石教育集团简介 |
我最近接触了一本专注于“情绪智力”培养的育儿读物,这本书记载了大量关于儿童早期情感发展的研究成果,对我理解孩子那些突如其来的“小脾气”大有裨益。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教家长如何“制止”负面情绪的层面,而是着重讲解了如何“接纳”和“命名”情绪。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一个三岁的孩子会因为一个积木倒塌而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愤怒,那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成熟,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我们成年人的首要任务,是充当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书中提出的“情绪词汇库”的建立方法非常具有操作性,它教导家长如何用精准的词汇来描述孩子当下的感受——“你现在看起来很沮丧,因为你的城堡被弄坏了,是吗?”这种方式,极大地帮助孩子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减少了通过哭闹或破坏行为来求关注的可能性。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发现孩子在情绪平复后,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似乎增强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关注内在感受,远比关注外在行为更具长远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挫折教育”提升到了哲学层面,探讨了如何帮助孩子培养一种健康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当代父母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过度保护孩子免受任何失败和批评,结果培养出的孩子反而极其害怕挑战,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书中详细区分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表达方式,比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我们应该赞美他的“努力和策略”(成长型),而不是赞美他的“聪明才智”(固定型)。因为后者会让孩子认为成功来自于天赋,而前者则让他们明白成功来自于持续的投入和正确的方法。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失败的重构”的章节,它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将每一次的失利看作是一次详细的数据收集过程,分析“哪里出了错”比“为什么会出错”更重要。这种视角转换,赋予了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他们敢于走出舒适区,真正理解“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一深刻道理,这对培养他们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韧性至关重要。
评分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都倾向于宏大的理论体系构建,但这一本却以一种极其细腻和生活化的方式,探讨了如何通过“日常仪式感”来建立家庭的稳固联结。它没有宏伟的教育哲学,却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早餐时十分钟的“无电子设备交流时间”如何重塑亲子关系,或者睡前五分钟的“今日高光时刻分享”对孩子安全感的巩固作用。书中特别强调了“微时刻”的力量,即那些看似不经意、转瞬即逝的互动片段,才是构成亲子关系基石的砖瓦。我特别喜欢作者讲述的一个观点:家庭不需要完美,但需要“可预测性”。孩子需要知道,无论外面发生什么,家总是在那里,并且有一些固定的、充满爱的模式在运行。书中分享了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小习俗,启发了我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家庭的“小咒语”和“专属游戏”。这种从生活细节处着手,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方法,远比定期的昂贵亲子旅行来得有效和持久,它让爱融入到了柴米油盐的日常之中。
评分我最近阅读的一本关于“学习风格”的教育参考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好学生”的传统认知。这本书打破了“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深入剖析了听觉型、视觉型和动觉型学习者在接收和处理信息上的本质差异。作者通过大量案例说明,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看起来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并不是因为懒惰或不尊重老师,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动觉学习者,他需要通过触摸、操作和实践才能真正吸收知识。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家庭辅助学习策略。比如,对于视觉型孩子,鼓励他们用思维导图和色彩标记来整理笔记;对于听觉型孩子,则建议多朗读、多讨论。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教导家长如何观察和识别孩子最自然、最不费力的学习通道。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不再强迫我的孩子去死记硬背枯燥的定义,而是引导他用搭建模型的方式去理解科学原理。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变成了清晰可行的操作指南,极大地减轻了我们双方的学习压力,并且显著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如何与青少年沟通的书,真是让人茅塞顿开。作者非常深入地探讨了青春期孩子心理变化的复杂性,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挖掘到了深层的原因。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构建的影响,指出很多时候孩子们表现出的叛逆并非真的想对抗父母,而是在这个阶段急切地想在同伴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需要我们家长更多的理解和耐心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压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有效的沟通不是“说教”,而是“镜像”。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急着去提供解决方案。书里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对话技巧,比如如何使用开放式提问来激发孩子的思考,而不是用封闭的问答来终结对话。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和十几岁的女儿交流时,语气和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之间的张力小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倾听和共情。这本书对于正处于“管教困境”中的家长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它强调了在爱与规矩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地在两者中选其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