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代表作品+人生关键时刻”全纪录,由安藤和Lens联手撰稿和编排。
安藤忠雄说:“这本书和一般的建筑书籍不一样,非常特别,非常有趣。”
近400页精装图集+10万文字,总结了安藤在建筑中浓缩的思考,以及对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看法。
“自由”和“挑战”,是安藤一生的主题,也是本书藏在建筑图集后的精神主线。
“有自由,人才真正叫活着;活着,身体中就应该充满生命力……”安藤说,“如果没有自由的话,我们的世界观是无法扩展的……”
内文使用艺术类超感纸,纸色淡雅,四色全彩印刷,硬壳精装,提供高具*的画册品质,值得收藏的价值体验。
基于Lens从杂志开始十余年的积累,品质从未打折。
《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全面记录了安藤忠雄50年来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和人生的关键时刻。他著文总结了他在建筑中浓缩的思考,并在和 Lens 的对话中呈现了他对当下社会的看法,以及对年轻人的建议。
他以“挑战”和“自由”展开自己人生的讲述,以“住宅·原点”“光与影”“留白的空间”“解读场所”“旧物生新”和“培育”来分析自己对建筑和生活的看法。
他说,“人心是很难居住在这个数字时代的,我想建造的是那种能让人心居住、扎根的地方……”
安藤忠雄为本书手写了全部的小标题和说明文字,他与Lens深度协作完成了392页的书稿,并评价为:“这本书和一般的建筑书籍不一样,非常特别,非常有趣。”
关于Lens:
Lens是一个发现创造与美、探索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平台,旗下涵盖出版、 新媒体、“重逢岛”视频产品、空间展览以及儿童美学教育等。
Lens自2005年创刊至今,持续且稳定地刊登优质影像阅读内容,拥有超过76万微博粉丝、超过80万微信粉丝、超过21万知乎粉丝,其中包括诸多领域的精英和意见领袖。Lens已被公认为中国极富品质的影像阅读品牌。
Lens自2015年起推出了两个系列的MOOK读物:《目客》系列,聚焦于单一主题阅读;《视觉》系列,侧重于多元影像阅读。《目客》和《视觉》在世界范围内采集富有个性的内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营造视觉、思维、想象力被充分调动的纸上阅读新体验。
关于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大阪,1995 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安藤并非 科班出身,但他以劣势为优势,钟爱自由和挑战。他以清水混凝土和简约的几何 构成为代表性语言,完成了住吉的长屋、光之教堂等名作
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这本书巧妙地将安藤的设计思想放置在了更宏大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它不仅仅是关于日本的现代建筑,更是关于全球化背景下,个体艺术家如何捍卫其核心美学标准的故事。书中对于“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反复提及,提醒着我们,再伟大的设计也必须深深扎根于其所在的土地和文化肌理之中。安藤的建筑之所以具有跨越国界的感染力,正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对于“庇护所”和“光之礼拜堂”的本能需求。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引导去思考,现代生活如何剥夺了我们与基本元素——光、风、石材——的连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鼓舞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那份独特、纯粹且毫不妥协的“世界建造方式”。它给予读者的,不是一套现成的公式,而是一份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建筑爱好者的“朝圣指南”!初次翻阅,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近乎虔诚的对光影与混凝土的迷恋所震撼。它并非那种枯燥的理论教科书,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耐心地向你展示每一个结构背后的哲学思辨。你仿佛能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那些标志性的清水混凝土墙体之间,真切感受到光线是如何被精确地“切割”和“引入”的。那些关于“自然与人工边界模糊化”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关于盖房子,更是关于如何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去体验和重塑人与环境的关系。从早期的那些极简主义作品到后期的复杂项目,那种对材料的纯粹追求和对空间氛围的极致营造,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几乎带有宗教感的宁静。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开窗的角度还是墙面的纹理,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深思熟虑,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去体会那种“少即是多”的力量。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将复杂的建筑语言转化为了人人可感的直观体验,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思:我所处的空间,究竟是如何塑造我的心境的?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著名建筑师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流于图解或访谈的堆砌,缺乏深度的内在挖掘。然而,这本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创作者的内心剧场”。它不仅仅记录了“如何建造”,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何如此建造”。作者对安藤早期经历的梳理,尤其深刻地揭示了那些看似冷峻的建筑风格背后,是如何由贫困、自我教育以及对日本传统美学的理解共同淬炼而成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对清晰几何形体的追求,与其说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不如说是一种对抗混乱世界的自我建构。每当我们看到那些简洁到极致的体块,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一种饱含韧性的生命力。它成功地将一个建筑师的成长轨迹,升华为一种关于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坚持自我独特视角的时代寓言。这对于任何处于创作瓶颈期的人来说,都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没有采用时间线索的线性推进,反而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对话,时而聚焦于某个关键的设计转折点,时而又跳跃到对特定材料特性的深度剖析。这种非线性的结构,恰恰最能体现建筑大师思维的跳跃性和多维度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未完成感”和“精神性空间”的探讨。安藤似乎总在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无法被完全固化的生命力。当读到他如何处理光线在不同时间段投射到特定墙面上的变化时,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性被凝固下来。这哪里是在介绍建筑实践,分明是在讲述一种关于时间、记忆和永恒的哲学命题。书中对建筑语汇的提炼,如同诗人对词汇的选择,每一个词(或每一个元素)都承载了远超其物理意义的重量。读完这部分,你会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的建筑环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功能性,而是开始追问其背后的精神内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值得单独拿出来赞赏。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图录的沉闷感。印刷的质感处理得非常考究,那种对纸张纹理的选择和墨色的控制,似乎也在无声地模仿安藤作品中对材质的尊重。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去理解那些晦涩的建筑术语,因为文字和视觉元素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互文关系。当我看到那些手稿和现场照片被精心布局时,我能立刻联想到他对项目现场的亲力亲为。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严谨的工匠精神,与图版中展现出的宏大叙事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这种平衡感,也延伸到了书中对于项目成败的探讨上——它毫不避讳地呈现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妥协,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可信,不再是神化一个完美的偶像,而是呈现一位真实努力的创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