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选编,从尼采毕生著作中,精选四部由简入深的作品内容,避免了一般读者直接面对哲学艰深枯燥,难以下咽的挫败感。
2、翻译功底深厚:语言精美,如诗一般,充分反应了尼采的文学才华。
3、心理功用性:针对青年人容易迷茫,生活中容易被社会、大众甚至亲人绑架,迷失自己。给予直接的答案。解答生命的困惑和困扰。
4、生活功用性:书中尼采非常日常地讲述了应该如何生活、读书、饮水、避免久坐,晴朗的天空培养天才等等,对养生、育子等具有指导意义。
5、青春版风格:偏心灵励志感,符合当下青年人的胃口。
本书节选尼采著名的《瞧,这个人》《悲剧的诞生》《快乐的智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四部著作的精彩华章,反映出一个完整的尼采个人和他的主张、学说,是引ling大众阅读尼采的第1书。尼采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喷发,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路径。跟着尼采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这才人之所以为人活着的本质问题。
尼采,德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王国的萨克森,为牧师之子。大学期间深受华格纳与叔本华的影响。24岁那年以古典哲学教授的职衔,任教于巴塞尔大学。1872年发表处女作《悲剧的诞生》。1879年辞退教职,开始他10年的飘泊人生,并持续创作。1889年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于1900年病逝。他的思想对与灵魂独立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共舞的节拍。
瞧,这个人
在这完美的日子,一切都正臻于成熟。不仅葡萄变成紫色,我的生命也蒙阳光垂青:我回顾往昔,我眺望未来,我从未在同一时刻见过如此丰富美好的事物。我没有白白葬送我的第四十四个年头。
前 言 002
我为何如此智慧
我为何如此聪明
悲剧的诞生
对我们思想者来说,上帝即是一个粗浅庸陋的答案——从根本上说,上帝只不过是一道粗鄙的禁令:你们切勿思考!
梦境与醉境 056
妖女的淫药 062
奥林匹斯众神 066
把梦看作假象的假象 070
快乐的智慧
我喜欢处处有流泉可供汲水的城市(如尼斯、都灵、西尔斯);我像小狗逐食一样渴求一小杯清泉。据说“酒中有真理”,看来我站在世间所谓“真理”的反面。在我这里,精神游荡于水上。
生命是值得活下去的 076
权利意识论 090
自我舍弃者 100
不受欢迎的信徒 111
关于孤立的争辩 119
白日的梦游者 128
征服男人的女人 137
第三性 143
诗的起源 149
叔本华的信徒 163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凡想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所领悟的人,也许得将自己置于与我的经历相类的境地:让一只脚踏上生命的彼岸。
查拉图斯特拉之开场白 178
三种变形 195
道德讲坛 198
遁世者 201
肉体的轻蔑者 205
快乐与热情 208
苍白的罪人 211
阅读与写作 214
山上的树 217
死亡的布道者 221
天才的诞生之地,晴朗的天空下
营养问题与地点和气候密切相关。没有人可以真正四海为家;凡是必须全力以赴以完成伟大使命的人,在这方面的选择尤为苛刻。气候阻碍或加速新陈代谢的影响极大,任何选择地点和气候方面的差错,不单是会使人远离自己的使命,甚至还可能中止他完成使命的进程,使得他根本无法正视这种使命,使得他身上永远不会有足够的动物元气,去取得那种冲入精神王国的自由,去令他意识到:此事舍我其谁?
最轻微的内脏惰性一旦形成恶习,就足以使天才变成庸人,变成“德国式”的凡俗之辈;德国气候本身就足以使强健而英气勃勃的内脏变得意志消沉。新陈代谢的速度与精神步伐的轻快或滞重关系紧密;精神本质上也是一种新陈代谢。我们可以枚举杰出人物曾经生活或正在生活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诙谐、狡诈、阴险属于幸福的一部分;天才在这些地方都有宾至如归之感。所有这些地方都有着优越的干燥气候。巴黎、普罗旺斯、佛罗伦萨、耶路撒冷、雅典——这些地名证明:天才的诞生有赖于干燥的空气,有赖于晴明的天空——即是说,有赖于快速的新陈代谢,有赖于不断汲取巨大恢宏力量的可能性。我知道一个例子,有一位心智开明、注定有伟大命运的通人,仅仅由于他缺乏选择气候的微妙本能,最终变成了一个狭隘固陋、喜怒无常的专家。假若不是疾病迫使我去寻觅理性,去思索现实中的理性,我自己最终或许也会沦落到这种状况。现在我经过长期的经验,就如用精密准确的仪器对自身进行测定一样,已经非常熟悉气候和天象造成的影响。即便是在极短的旅途中,比如,一次从都灵到米兰的行程,我自己的生理系统便读出了空气湿度的变化。因此我不无惊惧地想起一个可怕的事实:除了最近十年,我的一生中那些有生命危险的岁月总是在一些于我极不相宜的错误地点度过。瑙姆堡、舒尔普福塔、图林根行省的广大地区、莱比锡、巴塞尔、威尼斯——这些对我的生理状况来说都是不幸的地点。
假如我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没有留下任何愉快的回忆,那么在这里提出所谓的“道德上的”原因也是愚蠢的,诸如无可争辩地缺乏足够的社交:因为直到今天我还是像过去一样缺乏社交,但这并不妨碍我成为快乐而勇敢的人。毋宁说,对生理问题的无知——该死的“理想主义”——才是我生命中真正的不幸,是完全多余以及愚蠢的东西,从这个“理想主义”中长不出任何优良的果实,并且无可补偿、无法抵消。这个“理想主义”应该为这些后果负责:我的一切失利、一切对伟大本能的偏离、那些使我背弃一生使命的“谦卑”。比如,我成了语言学家——为什么不是起码当个医生或者其他什么使人大开眼界的人物呢?
在巴塞尔生活期间,我全部的精神食谱,包括日常活动的安排,完全是毫无意义地滥用我非凡的精力,没有任何补给来抵偿这种消耗,甚至也根本不去考虑消耗和补充的问题。那时我全然没有为自身考虑的敏感,没有命令自己去自我保护的本能。那时我将自己视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无私忘我”,忘却了自己与他人的距离——这一点我是永远不能自我原谅的。当我差不多走到生命的终点时,正因为我接近了生命的终点,我开始反思我一生中这个基本的非理性——“理想主义”,是疾病才将我带向了理性。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这本书的真正力量不在于提供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它在你内心深处播撒下一颗颗“质疑”的种子。它不是那种提供安慰和确定性的读物,相反,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价值乃至生存的意义。我记得有那么一两个下午,我完全放下了手里的其他事情,只是盯着书页上的一句话,反复琢磨其背后的推翻和重塑的意图。这种感觉非常奇特,你一方面在抵抗它带来的认知上的冲击,另一方面又被它那种洞察一切的锐利所深深吸引。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信念体系,就像是你在一个固若金汤的堡垒前,发现了一条被刻意隐藏的、直指核心的秘密通道。这种内在的动摇和重建,是极其痛苦但又无比珍贵的精神历程,读完之后,看待世界的角度明显发生了一种难以逆转的位移。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对个体责任的强调,那份沉甸甸的、不容推卸的“成为你自己”的重担。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精神航线,这条航线要求你必须放弃对外界既有规范和群体认同的安全感的依赖。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全新的、略带惶恐的自由感。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放纵,而是对自己生命意义拥有绝对发言权的宣告。它像是帮你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但同时也让你意识到,接下来的每一步路,都需要你自己去开辟。这本书对我而言,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精神上的“成人礼”证明,标志着我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审视,进入了一个更为严肃、更具挑战性的阶段。它不会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但它会用最清晰的语言,指引你走向你本应独自面对的远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仿佛是一种经过提纯的烈酒,辛辣、浓烈,但后劲十足,回味悠长。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试图用晦涩的术语将读者拒之门外,反而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歌的、充满力量的散文体,直击人心的本质。那些充满悖论和反讽的表达,初读时让人感到不适甚至有些冒犯,但当你接受了作者的立场后,你会发现这些“冒犯”恰恰是清醒剂。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如暴风骤雨般倾泻下万钧之力,将所有陈腐的观念连根拔起;时而又转为一种近乎自嘲的低语,邀请读者进入更私密的反思空间。我尤其欣赏那种在极端否定之后,所迸发出的那种对生命潜能的讴歌,它不是虚无主义的终点,而是对更高生命状态的召唤。这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略带张力的排版,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一种严肃思考的氛围之中。我记得当初在书店里一眼被它吸引,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重量。拿到手里,翻开扉页,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微酸气味,这种触觉和嗅觉上的初体验,对于一个热爱纸质书的人来说,简直是阅读仪式感的第一步。它不是那种轻飘飘、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甚至可以说是需要你用一杯浓茶或咖啡去“对弈”的对手。装帧的精致程度也反映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边角处理得非常妥帖,即使反复翻阅,也不会有轻易损坏的担忧,这在很多速食出版物中是难以想象的。仅仅是这本实体书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告着主人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与欣赏。这种外观上的吸引力,成功地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建立了一个非常积极且充满期待的心理基础。
评分阅读初期的体验,是一种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宏伟的、布满迷雾的古代剧场中央,等待着一位不凡的导师揭开帷幕。文字的密度和句式的复杂性,初看之下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去“破译”。那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毫不妥协地挑战着我们日常语言习惯的舒适区。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某一个词语的选择,或者某一个转折的精妙,会让我产生一种“原来可以这样表达”的顿悟。这不像读小说,可以顺着情节的惯性流淌下去,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要精准地踩稳脚下的岩石。有些段落,我甚至会读上两三遍,第一遍是理解大意,第二遍是感受其韵律和力量,第三遍则是去体会作者在构建这个思想体系时的匠心独运。这种慢速、高强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锻炼,它强迫你调动起大脑中沉睡已久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