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意向(第2版)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意向(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安斯康姆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现象学
  • 意向性
  • 胡塞尔
  • 存在主义
  • 认知科学
  • 思维
  • 意识
  • 当代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927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49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
字数:1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意向(第2版)》试图详细表明,我们关于何谓意向的那种普通的、广为接受的描绘产生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必须予以抛弃;同时明确,意向性行动都是在某摹状下的,至少必须在摹状下进行判定。《意向》是一部20世纪英语哲学名著。自1957年首次出版以来,它已获得了现代哲学经典的地位,正如匹兹堡大学的罗伯特?B?布兰德姆所说:“安斯康姆的这部经典之作是所有后来关于行动的哲学思考的源泉。”

作者简介

  G.E.M.安斯康姆(G.E.M.Anscombe,1919-2001),英国著名哲学家。生前为剑桥大学教授。对于古典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天主教哲学(尤其是阿奎那和安瑟尔谟)以及分析哲学的发展均作出了杰出贡献,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伦理学、心灵哲学、行动哲学、逻辑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以及语言理论。主要著作除本书以外,还包括《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导读》(1959)、《三位哲学家》(1961)、《就职演说:因果关系与决定》(1971)、《安斯康姆哲学文选》(第一卷:巴门尼德到维特根斯坦,第二卷: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第三卷:宗教与政治学)(1981)、《人生、行动及伦理:安斯康姆论文集》(2005);另有译著《哲学研究》(1953,英文版)、《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1956,英文版)等等。

精彩书评

  “《意向》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片思想领地,同时布下了沼泽和荆棘,能够设陷不经意的哲学家。尽管如此,它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向导。”
  ——科拉·戴阿蒙德,弗吉尼亚大学
  “安斯康姆对亚氏传统和分析传统的融合是20 世纪哲学的制高点之一;它不遗余力地捣毁哲学的自鸣得意,并激发新的哲学思想。”
  ——迈克尔·汤普森,匹兹堡大学
  “《意向》是一部现代哲学心理学的经典。它在结构和文体上无愧为维特根斯坦式的——而且其对新领域的开拓,对崭新的问题、对被忽略的联系、对未加考察的假定的准确无误的把握,这也是维特根斯坦式的。这种写法的清新和深刻仍旧非常令人难忘。”
  ——克里斯宾·赖特,圣安德鲁斯大学

目录

引言
1.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本书主题:未来意向表示、意向性行动以及行动时意向。
2.驳斥对于“预言”与“意向表示”之间差别的直觉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对意向表示进行哲学解说。如此界定预言,使得它不仅包含未来估测,而且包含指令和意向表示。一般将来时态下的意向表示如果出错,如(a)谎言和(b)虚假,是因为意向不被实行。
3.为避免各种死胡同而考虑未来意向的言语表达,是无用的。对手意向进行内省性说明,是无用的。根据对于它们所给出的可能辩护,将意向表示区别于未来估测。
4.存在形如“A意向X”并能被相当确定地作出的陈述吗?对于一个人行动的摹状,经常就是可正确替换“A意向X”中“X”的摹状。说明理由:为何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其自身意向的唯一权威。
5.意向性行动被定义为特定意义上的“为什么?”问题得以适用的那些行动。界定其相关意义的困难,以及我们说明“行动理由”和“行动”时陷入循环论证的危险。“我惊动之下将杯子从桌子上碰掉了”,对关于所做某事的“为什么?”问题给出了一种回答。
6.面对“我当时并不知道我在做那件事”这种回答,“为什么?”问题遭拒绝适用。同样的行动可能具有多种摹状,其中的一些,行动人知道;而另一些,他却不知道。
7.当行动为无意识时,此问题也遭拒绝适用;但是这个概念不能被引入,如果它不能解决我们正在讨论的那一种问题的话。“无意识”这一概念的困境。
8.引入“非观测知识”,譬如,一个人所具备的关于他自己某个动作的那种知识。也有关于动作起因的非观测知识,正如当我说出为何我受惊动时。在不回避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一类无意识动作定义为不用观察就可知道的动作类,但那样的话,就不可能存在关于因果性之非观测知识了,譬如,人有时在睡觉中所产生的肌肉痉挛。
9.某种意义上的“为什么?”问题,其回答说到的是证据;而对关于行动的“为什么?”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说到证据,并非由此必然要给出行动理由。那种难以区分开原因与理由的情形,证明就是存在关于因果性之非观测知识的情形。
10.这种因果性被称为“精神因果”。精神因应该同行动动机和情感对象区分开来。
11.还要同一个人行动时带有的意向区分开来,即使这些意向可能以“我希求”的形式表达。精神因果本身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作出这些区分。
12.动机被哲学家同意向明确地区分开了,而且被当作原因。一般的,动机与意向并非如此分明;只是“动机”这一概念较“意向”更加宽泛。动机根本就不是原因。
13.在不属于未来意向的动机中间,我们能区分出回顾动机如复仇(我杀他是因为他杀了我兄弟)与一般动机(他出于友谊才做的)。一般动机也可被称为“解释性”动机。
14.是什么将回顾动机同精神因区分开?利害概念包含于其中。
15.在某些情形下,精神因同理由的区分并不明显——譬如,“我记下它,是因为他告诉我的”。
16.对于至此所达到结论的概括。
17.“为什么?”问题未遭拒绝适用,当回答为譬如“没有什么特别理由”或“我不知道我当时为何那样做”时。对于后一回答进行考察。
18.“没有什么特别理由”是对于行动的“为什么?”问题的一种可能的回答,这一事实并不表示:此回答总是具有意义。当我们说其不具有意义时,我们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够理解说这话的人,而不是“一种语词形式在语言中被禁止”。“为什么?”被确定为这样一个问题:它要求在我们所描述的范围内有一种回答,那种范围正是我们界定意向性行动类时所用的。

精彩书摘

  1.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本书主题:未来意向表示、意向性行动以及行动时意向。
  1.通常,当一个人说“我打算去做如此这般(such-and—such)”时,我们会说这是一种意向表示(expression of intention)。我们有时也谈起一个行动(an action)为意向性的(intentional),而且我们也可能会问一件事情是在何种意向下被做出来的(with what inten—tion the thing was done)。在每种情形下,我们都使用了“意向”概念。如果我们打算刻画这一概念,而将这三种陈述之一简单地视为包含了我们全部的论题,则很有可能,我们关于“意向”的意谓在其他情形下说时就是错误的。譬如,我们可能说“意向总是关于未来的”。但是一个行动可以是意向性的却又完全不涉及未来。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可能会说,存在各种不同意义上的“意向”,或许甚至认为,“意向性的”一词应同“意向”一词相联系完全也是误导,因为一行动可以是意向性的,其中却不带有任何意向。或者另有一种情况,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只有那带着某种深层意向(further intentions)被完成的行动才应被称作意向性的。我们也可能愿意这样说,当我们无条件地讲起一个人的意向即他意向所做(intends to do)之事时,与当我们讲起他在做事情或计划某事之时的意向即他于其中的目标所指时,“意向”有着不同的意义。但事实上,要说该词出现于这些不同情形之下时具有歧义性,这令人难以置信。
  对于显然并不具有歧义性的一个词,我们却倾向于讲起它的“不同意义”,这时我们可以推断:我们事实上对于它所表现之观念的特性完全不知晓。然而,分成几部分来论及某一话题,这并没有错。因此我在探究一开始将先考虑意向表示。

前言/序言


《意向(第2版)》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意识本质的哲学巨著,它以其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洞察以及对一系列复杂哲学问题的辨析,成为当代哲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学科或事件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旨在揭示“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一核心哲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在理解人类心智、认知、行动乃至整个实在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意向性,作为一种指向性、目的性或关于某一事物的特性,是人类意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我们思考时总是在思考“某物”,我们感知时总是在感知“某物”,我们欲求时总是在欲求“某物”。这种“关于性”(aboutness)或“指向性”(directedness)是区分意识现象与非意识现象的关键。本书的核心任务便是对这一看似朴素却又极为复杂的概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分析和阐释。 作者首先追溯了意向性的哲学渊源,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意向对象”,再到近代哲学中关于表象、观念与实在关系的讨论,勾勒出意向性概念的演变轨迹。这一梳理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为了揭示历代哲学家在理解和解释意向性时所遇到的困境与提出的不同方案,为后续的深入论证奠定基础。 接着,本书将重点聚焦于意向性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意向性并非单一的哲学范畴,它以多种方式渗透于我们的心理活动之中: 认知意向性(Cognitive Intentionality):这是本书论述的重点之一。它关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形成信念、知识、理解和思考。例如,当我们相信“地球是圆的”,这里的“相信”就是一个意向性活动,它指向“地球是圆的”这一命题。本书深入探讨了信念的本质、知识的构成要素、理解的过程以及它们与意向性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作者分析了各种认知状态,如感知、记忆、推理、判断等,是如何通过意向性而获得其内容的。 情感意向性(Affective Intentionality):我们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恐惧、爱慕,也常常是有指向性的。我们感到快乐是因为某事(如考试通过),感到恐惧是因为某物(如面临危险)。本书考察了情感的意向性特征,分析了情感如何将主体与对象联系起来,以及情感的意向性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意志意向性(Volitional Intentionality):我们的意愿、欲望、选择和行动,同样具有强烈的意向性。我们想要达成某一个目标,我们决定去做某一件事情,这些都是意志的意向性表现。本书详细探讨了意志的自由性与意向性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意图、决定与行动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意向性而得以理解。 在深入剖析意向性的基本特征后,本书着力于解决意向性研究中几个核心的哲学难题,这些难题直接触及我们对心智和实在的理解: 意向性与实在的关系:一个意向性状态,比如关于独角兽的信念,其指向的对象(独角兽)在实在中并不存在。那么,意向性如何能够指向不存在的事物?这是否意味着意向性活动具有某种独立于实在的有效性?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辨析,探讨了不同哲学立场(如实在论、反实在论、表象主义等)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 意向性的起源与基础:意向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仅仅是语言或社会习俗的产物,还是具有某种更深层、更基础的生物学或物理学基础?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将意向性还原为非意向性过程(如功能主义、计算主义、行为主义等)的尝试,并探讨了意向性是否可能是一种原初的、不可还原的心理现象。 意向性与意识的关系:意向性是否是意识的充要条件?没有意向性的意识是否存在?反之,是否存在不具有意向性的意识?本书通过对意识的多种理论进行评析,阐明了意向性在构建和理解意识经验中的核心地位,并讨论了意向性的丰富性如何能够解释意识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意向性的模态性:意向性活动常常具有模态性,例如,我们既可以相信“天下雨”,也可以可能相信“天下雨”,或者期望“天下雨”。这种模态性是如何运作的?它与我们对可能性、必然性等模态概念的理解有何关联?本书对此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意向性多维度、多层次的考察。它不仅停留在概念的辨析,更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之下,与认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等多个哲学分支展开对话。例如,在讨论意向性与语言的关系时,作者深入分析了语言的意向性以及语言如何承载和传递意向性内容;在讨论意向性与行动时,作者探讨了意图如何转化为行动,以及行动的意向性如何解释行为的目的性和合理性。 《意向(第2版)》的第二个版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修订与增补。作者回应了学术界对第一版提出的各种评论和质疑,对一些论证进行了深化,并引入了最新的哲学研究成果。新增的内容可能包括对某些特定哲学理论(如具身认知、社会建构论在意向性研究中的应用)的更深入探讨,或者对意向性在特定哲学问题(如道德判断、美学体验)中的作用进行新的阐释。这些增补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完备,更能反映当前意向性研究的前沿动态。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清晰,尽管探讨的是极具挑战性的哲学问题,但作者善于运用恰当的例子和类比,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它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思考的学术专著。 总而言之,《意向(第2版)》是一部对“意向性”这一人类心智基本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性梳理与阐释的哲学研究。它不仅梳理了意向性的历史脉络,剖析了意向性的多重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直面并尝试解决意向性研究中的核心哲学难题。通过对意向性的深入理解,本书为我们认识人类意识、心智活动、认知过程以及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是任何对心灵哲学、认识论、语言哲学以及人类本质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思想宝藏。它在不断发展的当代哲学图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持续激发着学界的讨论与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世界哲学思潮的精选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当代思想殿堂的大门。我得说,选篇的眼光实在独到,那些被学界反复咀嚼、至今仍掷地有声的经典论述,被巧妙地编排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图景。不同学派间的对话与碰撞,那种思想的张力,读起来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特别是对后结构主义和现象学核心概念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它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翻译”的方式,将其植入到现代语境中。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西方经典的转述,还隐约透露出对非西方哲学视角的引入,虽然篇幅不多,但那一点火花,足以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加速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定位“当代”的意义?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就像一位经验老道的策展人,精准地把握了不同思想光谱之间的节奏感,使得即便是初涉哲学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清晰的脉络,不至于在浩瀚的理论海洋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哲学辩论赛”。它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统一的、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恰恰相反,它拥抱并凸显了当代思想的多元性、甚至是对立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代入到某个学者的立场,然后立即被下一位持完全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所挑战,这种思想上的拉锯战,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主体性危机”的讨论,几位作者从现象学、解构主义和分析哲学的路径切入,虽然路径各异,但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困境的边缘,这种殊途同归的震撼感,是单本著作难以提供的。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当前学术前沿争议焦点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近乎全景式的观察窗口,让人感受到思想界的活力与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评分

读完这本汇集了若干重量级学者的文集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思辨的生态系统”。书中的文章并非孤立的岛屿,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批判的有机体。例如,某一篇关于认识论基础的论述,其论证的起点和终点,都巧妙地呼应了另一篇关于科学实在论的批判性分析,这种结构上的照应,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智力上的满足感。我曾尝试在不同的章节间进行跳跃式阅读,却发现这种“非线性”的探索反而能带来更丰富的多义性,仿佛在迷宫中发现了隐藏的捷径。当然,对于那些习惯于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来适应这种思想的交错编织。但正是这种复杂性,才体现出当代哲学真正的魅力——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强迫我们直面那些根深蒂固的预设。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能教会你“如何去质疑”。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上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也体现出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营造了一种沉静、专注的阅读氛围,这对于处理复杂概念至关重要。当我沉浸在那些长句和严密的逻辑推导中时,舒适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了一种辅助思考的力量。更值得称赞的是,对原文中关键术语的注解和翻译处理,做得相当考究,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直译式的僵硬感。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频繁地查阅外部资料来理解特定词汇的语境,这极大地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严肃学术的敬畏之心,也反过来激励读者以更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书中所呈现的每一种思想流派,让这场智力之旅保持在最高水准之上。

评分

坦白讲,我对这类学术名著的集合本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因为追求广度而牺牲深度。然而,这次的体验却完全出乎意料。编辑团队似乎在“收录”与“阐释”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那些耳熟能详的理论模型,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们不是被僵硬地供奉在神坛上,而是被拆解、重构,暴露在现代社会诸多棘手问题——比如技术伦理、身份政治——的聚光灯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实践理性”的几篇论述,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高深的理论工具,应用到日常的道德困境中去,这种接地气的处理方式,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哲学变得可触摸、可操作。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精良的“思想工具箱”,而不是一堆昂贵的装饰品,这对于任何渴望将哲学融入批判性思维实践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评分

买了四本,都很喜欢,慢慢看。

评分

一直各种乱七八糟的事儿,终于有机会看看书了。国外学者对此书评价甚高,应该值得一看。

评分

实践哲学的代表作,促进了以后实践哲学的发展

评分

没有读过哲学似乎如同没读过书,不知在哪里看到这句话,虽然略显偏激,但对我们大多数现代人来说,这句话却非常中肯。很多学生上学如果没怎么看课外书,了解其他的学问,一定在某个时候会感到非常迷茫,甚至走上很极端的道路,事实上往往是某个哲学或其他相关学问的基本问题让他们很困惑,但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去思考。总之,希望能多出这种经典书籍,书的质量很好,是正版书。也希望大家能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买了四本,都很喜欢,慢慢看。

评分

挺好的,包装也挺好,收到也很快

评分

实践哲学的代表作,促进了以后实践哲学的发展

评分

书的品相无可挑剔,服务周到,无微不至。是哲学就能让真正的爱智者上“瘾”,这是必然的,也是无法取代的。是哲学理应适合所有在“人”字面前当之无愧的对象阅读(遗憾的是这永远是我的愿望)。

评分

看哲学书,启智,省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