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哲学的Be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

希腊哲学的Be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雪富 著
图书标签:
  • 希腊哲学
  • 基督教神学
  • 本体论
  • 形而上学
  • 宗教哲学
  • 早期基督教
  • 希腊思想
  • 上帝观
  • 存在主义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509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526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10-01
页数:58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探讨了Being观念从古希腊哲学到早期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发展,阐述了基督教三位一体神学理论的内在构建及其蕴涵的希腊哲学因素,再现了古代教父思想家们对这一上帝观的发展完善,并剖析了他们围绕基督教上帝论核心观念及“三一”模式之基本架构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论。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希腊哲学的Being和早期基督教上帝观的关系。关于Being的探究是希腊形而上学之思的根基,三位一体的上帝观则体现着基督教信仰的特质。公元二世纪,基督教逐渐从犹太传统的影响中脱离开来,在浸润于希腊主义的汪洋大海之时,思想家们一个主要的神学探索是,如何为耶稣基督的敬拜与旧约传统的一神论传统不相矛盾作辩护。因此,基督教上帝观首先探索的是基督论与独一神论的关系。公元四世纪,随着基督教思想家内部关于圣灵神性问题的争论,圣灵论与基督教上帝观的关系始浮出了水面。因此,基督教的上帝观即三位一体神学的形成,与基督教在希腊世界中的发展及受到的挑战有密切的关系。此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基督教的上帝观主要是以希腊哲学的语言作为其神学的主要话语。

目录

序 卓新平
导论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Being的语义学预备性分析
第一节 Being/Ousia: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论Being/Ousia
第三节 早期基督教思想家论Being/Ousia
第四节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思想家论ousia和hypostasis的关系
第二章 早期基督教三位一体理论的演变
第一节 早期基督教的经世三一和内在三一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上帝观传统中的圣灵论
第三章 前尼西亚三位一体理论的希腊和拉丁传统
第一节 德尔图良的经世三一和希腊哲学的Being
第二节 奥利金的内在三一和希腊哲学的Being
第四章 哪个柏拉图,谁的尼西亚?
——从尼西亚到后尼西亚:基督教上帝观与希腊哲学Being的新探究
第一节 阿他那修的上帝观和中期柏拉图主义
第二节 卡帕多西亚教父的上帝观和新柏拉图主义
第三节 奥古斯丁的上帝观和新柏拉图主义
第五章 卡帕多西亚教父的上帝观和希腊哲学的Being
第一节 卡帕多西亚教父论koinonia、ousia和hypostasis。
第二节 尼撒的格列高利论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
第三节 卡帕多西亚教父的圣灵论和介词形而上学
第六章 奥古斯丁的上帝观和希腊哲学的Being
第一节 奥古斯丁上帝观的拉丁特性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上帝一共同体模式
第三节 奥古斯丁的“和子句”的神学逻辑
结论 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和希腊哲学的Being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希腊哲学的“存有”与早期基督教的“神”:思辨的交汇与神圣的探索》 本书并非以直接呈现两部作品——《希腊哲学的Being》与《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的具体内容为目的。相反,它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勾勒出两条看似独立,实则在历史长河中深刻交织的智慧脉络。我们将深入探索古希腊哲学关于“存有”的形而上学思辨,以及早期基督教关于“上帝”的神学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这两大思想体系在历史进程中如何相互触碰、影响,乃至融合,共同塑造了西方思想史的基石,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思想遗产。 第一部分:追溯“存有”的本源——希腊哲学的形而上学探索 在人类思想的黎明时期,古希腊的先哲们便开始了对世界最根本问题的追问:“万物皆从何而来?”、“什么是真实的存在?”、“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其本质是什么?”。这种对“存有”(Being)的根本性追问,构成了希腊哲学最核心的形而上学议题。 1. 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开端:从“朴素”到“理式” 最早的哲学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试图从自然界中寻找万物的“本原”(arche),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他们将水、气、无定形物等作为万物的根源,试图用一种可感知的物质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与变化。然而,这种解释并未触及“存有”本身的抽象本质。 赫拉克利特以其“万物皆流”的学说,强调了变化与生成在存有中的绝对地位,他认为“火”是万物变化的动因,而“逻各斯”(logos)则是支配这一切变化的普遍法则。与此相对,巴门尼德则通过逻辑推理,提出了“存有”的绝对同一性,认为“是”就是“是”,而“非”就是“非”,存有是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预示着哲学内部关于“存有”的深刻分裂与张力。 2.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 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焦点从自然转向了人本身,他通过对话与诘问,探求“美德”、“正义”等概念的本质,为后来的形而上学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伟大弟子,将“存有”的概念推向了全新的高度。他提出了著名的“理式”(Forms)理论,认为我们所感知的可变、可朽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影子。理式世界是真实存有的永恒、不变的范本,是事物之所以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据。例如,我们看到的许多具体的“美”的事物,都只是“美本身”这一抽象理式的摹本。这种二元论的划分,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进程,将“存有”的真实性从经验世界中剥离出来,提升到了一种超验的领域。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虽然也继承了对“存有”的关注,但其方法论却更加注重对经验世界的考察。他批评了柏拉图的理式过于脱离现实,提出了“潜能”(potentiality)与“现实”(actuality)的概念,用以解释事物的生成与变化。他认为,万物都具有其内在的“形式”(form)和“质料”(matter),形式是事物的本质,而质料是其构成。事物的“存有”就是其形式的实现,是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更是对“存有”的生成、原因和目的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构建了一个宏大而严谨的哲学体系。 3. 希腊化时期哲学:存有与生活 在希腊化时期,尽管形而上学的宏大体系有所衰落,但关于“存有”的思辨并未停止。斯多葛学派强调“逻各斯”作为宇宙秩序和道德法则,认为人的存有应该与自然和谐一致。伊壁鸠鲁学派则从原子论出发,探讨物质世界中的“存有”,并强调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新柏拉图主义更是将柏拉图的理式理论推向了神秘主义,提出了“太一”(The One)作为一切存有的最终源头,并强调通过神会(ecstasy)来达到与“太一”的合一。 第二部分:信仰的凝视——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构建 与古希腊哲学对“存有”的理性思辨不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是建立在信仰、启示与历史事件之上的。它并非源于抽象的哲学推演,而是源于犹太教的传统,并被耶稣基督的生平、教导、死亡与复活所深刻地塑造。 1. 源于犹太教:一神信仰的基石 早期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一神信仰的传统,将上帝视为独一、全能、全知的创造者。旧约圣经中的耶和华,是历史的上帝,是与以色列民族立约的上帝,祂的意志通过先知和律法得以彰显。这种上帝观,强调上帝的超越性、至高性和绝对主权。 2.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上帝 耶稣基督的出现,是早期基督教上帝观的革命性转折。福音书记载了耶稣的生平,祂被视为上帝之子,是“道”(Logos)成肉身的显现。这意味着,原本超越、抽象的上帝,竟然以人的形态出现在历史中,与人类同在,并为人类的罪付出赎价。这种“道成肉身”的观念,极大地丰富了对上帝的理解,将上帝的超越性与临在性、神圣性与人性、永恒性与历史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3. 神圣三位一体:理解上帝的奥秘 随着教会的发展,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开始面对如何理解耶稣基督的神性以及圣灵的位格等问题。这促使了“三位一体”(Trinity)教义的形成。三位一体并非指上帝有三个,而是指独一的上帝,在本质上是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个位格。圣父是源头,圣子是上帝的道成肉身,圣灵是上帝的灵。圣父、圣子、圣灵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位格上是区别的。这是一个充满奥秘的教义,旨在解释上帝的独一性与丰富性,以及上帝在救赎历史中的不同彰显。 4. 上帝的属性:创造、救赎与末世 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也详细阐述了上帝的各项属性: 创造者: 上帝是万有的创造者,祂从无中创造了天地万物,并且祂的创造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彰显祂的荣耀。 救赎者: 上帝并非仅仅是创世的“钟表匠”,祂更是主动参与历史,并在耶稣基督里施行救赎的上帝。祂爱人类,并为人类预备了得救的道路。 审判者与终结者: 上帝也是公义的审判者,祂将审判世界,并带来末世的国度。 爱与恩典: 上帝的核心属性是爱(Agape),祂的爱是无私的、牺牲的,并借着恩典(Grace)白白地赐予人类。 第三部分:思辨与信仰的对话——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的交汇与融合 历史的长河并非静止的河流,而是无数思潮相互碰撞、激荡的熔炉。希腊哲学的“存有”思辨与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尽管起源不同,却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产生了深刻的对话与影响。 1. 亚历山大港的相遇:希腊哲学为基督教神学提供语言 在罗马帝国晚期的亚历山大港,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碰撞。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如斐洛,试图用希腊哲学的概念来解释犹太教的圣经,例如用“逻各斯”来解释旧约中的上帝的“话语”。 当基督教成为帝国的官方宗教后,希腊哲学为其神学思想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概念工具和逻辑框架。例如: “逻各斯”的运用: 约翰福音开篇的“太初有道”,被许多教会教父,如游斯丁,借用了希腊哲学的“逻各斯”概念来解释,将其理解为上帝的智慧、理性,以及耶稣基督的预体。这使得非犹太背景的信徒更容易理解耶稣基督的神性。 “理式”与上帝的完美性: 柏拉图的“理式”概念,帮助神学家们理解上帝的完美、超越和不变性,将上帝视为一切善、真、美的终极源头。 “存有”与上帝的存在: 希腊哲学对“存有”的本体论分析,也为神学家们思考上帝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开始探讨上帝的“是”(esse)与祂的“本质”(essentia)的关系。 “实体”与“位格”的区分: 希腊哲学关于“实体”(ousia)和“位格”(hypostasis)的概念,在三位一体教义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区分上帝的独一本质与三个独特的位格。 2. 批判与改造:基督教并非简单地接受希腊哲学 然而,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照搬。基督教思想家在借鉴希腊哲学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以确保其核心的信仰原则不受损害。 对“理式”的超越: 基督教保留了理式世界的神圣性,但将其与一位有位格、有意志、会干预历史的上帝联系起来,而非仅仅是抽象的、无意志的“理式”。 对“逻各斯”的位格化: 希腊哲学的“逻各斯”更多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原则,而基督教则将其位格化为耶稣基督,即“道成肉身”的上帝。 对“命运”的否定: 尽管希腊哲学中有“命运”的概念,但基督教强调上帝的自由意志和祂对历史的掌管,否定了宿命论。 对“二元论”的修正: 基督教反对纯粹的、将物质视为邪恶的二元论,强调上帝的创造是好的,并且上帝最终要使整个受造界得赎。 3. 思想的遗产:形而上学与神学缠绕至今 希腊哲学的“存有”思辨与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的交汇,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思想史的进程。 中世纪哲学与神学: 无论是奥古斯丁对柏拉图主义的吸收,还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整合,都体现了这种融合的成果。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正是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高度结合的产物。 近代哲学的发展: 即使进入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乃至后来的存在主义,其对“存在”的追问,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希腊哲学对“存有”的关切。而现代的神学辩论,也依然在处理上帝的本质、祂与世界的关系等古老问题。 跨文化交流的典范: 这种思想的对话,也成为跨文化思想交流的经典案例,展示了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智慧如何相互借鉴、丰富,并催生出新的思想成果。 结语 本书通过对“存有”与“神”这两个宏大命题的深入考察,旨在展现一种思想的演进与融合。它不仅仅是关于古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的神学研究,更是关于人类如何运用理性与信仰,去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那超越性的存在,并试图在有限的生命中,触碰永恒的奥秘。这两条思想的河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汇聚,激荡出波澜壮阔的智慧洪流,至今依然滋养着我们的思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智力上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基础知识储备。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门槛,随之而来的回报是极其丰厚的。作者对于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探讨,尤其精彩,他敏锐地指出了,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当时最先进的理性成果进行吸收、批判和超越的结果。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辩证关系,被梳理得清晰无比。我特别关注了作者是如何处理“三位一体”的早期神学争论,那种在维护一神论纯洁性与承认上帝内在复杂性之间的微妙平衡,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探戈。这让我意识到,任何深刻的思想体系,都必然是复杂矛盾的共存体,而非简单的线性发展。对于那些对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需要攀登的知识高塔。

评分

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它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两个关键节点的精神脉络。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罗列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那些古老文本背后的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从柏拉图式的理想探寻到早期教父们如何努力将新兴的信仰体系锚定于既有的哲学框架之中的艰难心路历程。尤其是对“逻各斯”(Logos)在希腊哲学和《约翰福音》中意义流变的比较分析,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洞察力。那种试图用有限的理性去把握无限启示的挣扎与尝试,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日对“真理”的理解,是否也依然带着这种古老的光影。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材料丰富而精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重量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希腊“思辨的自由”与早期基督教“启示的权威”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历史交汇点上,彼此渗透、相互塑造。我发现,许多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西方理性精神”的基石,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这些早期神学家们为了向受过良好教育的希腊人阐明信仰的合理性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论证工作。书中的细节处理非常考究,例如对不同教派对“自然神学”理解的差异化解读,揭示了并非所有早期基督教思想都是铁板一块。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思想是如何在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压力时,保持自身核心,同时又不断地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这是一部兼具学识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杰作。

评分

我是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读完这本书的,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栖息地。作者通过对早期教父们如何回应希腊哲学挑战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对“根本问题”的执着追问。这不是一部关于教条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关于“问题意识”的史诗。我被书中那种强烈的、试图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意志力所感染。例如,书中对比了希腊哲学对“永恒不变的实体”的追求,与基督教对“位格化、介入历史的上帝”的宣称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正是西方文明自我理解的核心驱动力。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哲学考古,挖掘出我们今天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是如何被一点点雕琢、打磨、甚至是被激烈冲突所塑造出来的。非常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传统的学术专著那样板着面孔,反而带着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优雅和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切同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高度抽象的本体论问题时,所采取的“去神秘化”的处理方式。他成功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教义和形而上学的推论,还原为具体时代背景下,人们为了安顿心灵、构建意义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书中关于“道成肉身”这一核心命题如何挑战和重塑了希腊宇宙图景的论述,极其精妙。那不仅仅是神学上的革新,更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彻底颠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信仰”这个词的理解被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宗教符号,而是一种主动参与历史进程、积极塑造文化基因的动态力量。

评分

本书讨论希腊哲学的Being和早期基督教上帝观的关系。关于Being的探究是希腊形而上学之思的根基,三位一体的上帝观则体现着基督教信仰的特质。公元二世纪,基督教逐渐从犹太传统的影响中脱离开来,在浸润于希腊主义的汪洋大海之时,思想家们一个主要的神学探索是,如何为耶稣基督的敬拜与旧约传统的一神论传统不相矛盾作辩护。因此,基督教上帝观首先探索的是基督论与独一神论的关系。公元四世纪,随着基督教思想家内部关于圣灵神性问题的争论,圣灵论与基督教上帝观的关系始浮出了水面。因此,基督教的上帝观即三位一体神学的形成,与基督教在希腊世界中的发展及受到的挑战有密切的关系。此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基督教的上帝观主要是以希腊哲学的语言作为其神学的主要话语。

评分

好书。。。。。。。。

评分

希腊哲学的Be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是一本好书

评分

书还行我问一下是不是别人退回去的书又发给我啊连封条都给开了艹

评分

夫人买的,实话我不太懂。

评分

听过作者本人的讲座,哲学和神学的事情,一般人也无从判别观点是否正确。

评分

好书。。。。。。。。

评分

非常好的信息,关于希腊早期的

评分

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与基督教哲学关系密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