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肿瘤细胞免疫-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
| 作者: | (波兰)克林克 | 开本: | |
| YJ: | 69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6-01 |
| 书号: | 9787122252548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刘世利,山东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从事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胃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生物芯片高能量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精彩导读 目录 D1章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1
1.1引言2
1.2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4
1.3原发肿瘤微环境中促肿瘤的免疫细胞类型6
1.3.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IL-10高IL-12低IL-1ra高且IL-1诱饵R高)6
1.3.2髓源性抑制细胞(CD11b+Gr1+)7
1.3.3树突状细胞8
1.3.4肿瘤浸润性T细胞9
1.3.5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9
1.3.6肥大细胞(c-KIT+)10
1.4结语11
参考文献11
D2章肿瘤-间质相互作用与癌症进展17
2.1引言18
2.2TME:非免疫组分18
2.2.1上皮细胞18
2.2.2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19
2.3TME:免疫组分、慢性炎症、伤口愈合与肿瘤进展20
2.4EMT与TGF-β24
2.4.1TGF-β信号25
2.5骨桥蛋白与EMT26
2.6结语28
参考文献28
D3章肿瘤进展过程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作用34
3.1引言35
3.2巨噬细胞的分类35
3.3肿瘤与炎症之间的联系36
3.4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38
3.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38
3.5.1血管生成40
3.5.2基质重塑与恶性侵袭41
3.5.3免疫抑制、肿瘤生长与免疫细胞聚集42
3.6TAM的异质性43
3.7TAMs是癌症治疗中有前景的靶点44
3.8结语45
参考文献46
D4章应用树突状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52
4.1引言52
4.2DC亚群的生物学特性53
4.2.1DC基础知识53
4.2.2DC亚群基础知识54
4.2.3人类DC亚群与体液免疫反应55
4.2.4人类DC亚群与细胞免疫反应55
4.3应用DCs的肿瘤免疫疗法56
4.3.1应用DCs的疫苗56
4.3.2应用DCs的疫苗:DC体内靶向治疗56
4.3.3在肿瘤环境中调节DCs57
4.4结语58
参考文献58
D5章髓源性抑制细胞与肿瘤生长62
5.1引言63
5.2MDSCs的起源和特点64
5.3MDSC免疫抑制活性的机制65
5.3.1去除T细胞的必需氨基酸66
5.3.2氧化分子的生成和释放66
5.3.3Treg发育和增殖的诱导66
5.3.4干扰T细胞的迁移和活力67
5.4癌症中MDSC激活的分子机制67
5.5癌症患者的MDSCs69
5.6MDSCs靶向治疗69
参考文献70
D6章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及其在实体瘤进展中的作用76
6.1引言77
6.2TIL的抗肿瘤作用77
6.2.1CD8+细胞毒性T细胞77
6.2.2CD4+辅助性T细胞79
6.2.3调节性T细胞(Treg)79
6.2.4B细胞80
6.2.5自然杀伤细胞80
6.3结语81
参考文献81
D7章多形核嗜中性粒细胞与肿瘤:是敌是友?84
7.1引言85
7.2肿瘤相关的嗜中性粒细胞:N1-N2J化85
7.3TANs的抗肿瘤作用87
7.3.1ROS的产生87
7.3.2Fas/FasL系统87
7.3.3TRAIL88
7.3.4基质金属蛋白酶888
7.4TANs的促肿瘤作用88
7.4.1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88
7.4.2基质金属蛋白酶989
7.4.3嗜中性粒细胞直接参与肿瘤细胞转移89
7.5嗜中性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影响91
7.6结语92
参考文献93
D8章肿瘤的免疫编辑:在实体瘤中的清除、平衡和免疫逃逸98
8.1引言99
8.2宿主免疫监视肿瘤-清除100
8.3肿瘤休眠与肿瘤-免疫平衡101
8.4肿瘤逃逸机制103
8.4.1抗原呈递机制的破坏,HLA-G和协同刺激分子103
8.4.2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与免疫逃逸105
8.4.3肿瘤相关髓系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08
8.4.4树突状细胞是肿瘤生长的促进剂111
8.4.5炎症与肿瘤逃逸113
8.4.6抗细胞凋亡与肿瘤“反击”116
8.4.7肿瘤间质在免疫逃逸中的作用118
8.4.8微泡和外泌体:肿瘤逃逸的介质120
参考文献121
D9章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完善自我防御143
9.1确定肿瘤抗原目标143
9.2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144
9.2.1瘤内T淋巴细胞144
9.2.2过继性TIL免疫疗法145
9.2.3肿瘤微环境和潜在障碍146
9.2.4TIL疗法:现状和展望146
9.3基于遗传修饰淋巴细胞的过继性免疫疗法147
9.3.1TCR基因转移147
9.3.1.1TCR基因转移方法的开发与实施147
9.3.1.2如何选择合适的抗原147
9.3.1.3为“恰D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挑选“恰D的”TCR148
9.3.1.4TCR表达系统148
9.3.1.5TCR基因转移方法中涉及的脱靶及安全风险问题149
9.3.1.6如何进一步提升TCR基因转移的抗肿瘤效能149
9.3.2嵌合抗原受体的基因转移150
9.3.2.1CAR的发展历程150
9.3.2.2CAR的结构150
9.3.2.3CAR的发展与更新换代151
9.3.2.4CAR的临床应用152
9.4结语153
参考文献153
D10章针对CTLA-4的单克隆抗体,重点关注易普利单抗161
10.1CTLA-4162
10.2CTLA-4: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的药理靶点164
10.3易普利单抗166
10.3.1易普利单抗的临床疗效研究167
10.3.1.1恶性黑色素瘤167
10.3.1.2激素敏感性和激素抗性的前列腺癌170
10.3.1.3肺癌171
10.3.1.4其他癌症171
10.4免疫相关疗效标准171
10.5不良反应172
10.5.1皮肤毒性172
10.5.2结肠炎和腹泻173
10.5.3肝炎173
10.5.4内分泌疾病173
10.5.5其他irAE173
10.6结语174
参考文献174
索引181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微观宇宙的对话:生命起源、演化与未来的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复杂博弈的详尽记录,而是将视角拉至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深入探讨生命在宇宙尺度上的起源、漫长的演化历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未来生命形态和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辨。我们暂且将目光从狭窄的病理战场移开,去领略生命作为一种宇宙现象的壮丽与神秘。 第一章:宇宙之初与生命的曙光 一切的起点,是宇宙大爆炸的序曲。从夸克、轻子到质子、中子,再到最简单的原子,宇宙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物质的初步构筑。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如同宇宙的炼金术士,将这些基础元素锻造成更复杂的元素,如碳、氧、氮、磷——这些正是构成生命万物的基石。在行星形成的早期,生命所需的化学原料是如何汇聚,又是如何在原始地球的极端环境中,通过一系列令人着迷的化学反应,跨越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限,孕育出第一个自我复制的分子?我们将追溯那些遥远的星辰,那些孕育了早期生命的行星,探寻宇宙微观粒子如何集结成宏观的生命奇迹。 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审视系外行星的搜寻,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每一次的发现都可能改写我们对生命普遍性的认知。水、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能量来源,这些被认为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在宇宙中出现的概率有多大?我们将讨论“宜居带”的概念,以及那些可能孕育出生命的“第二地球”,并思考,如果生命在宇宙其他角落真的存在,它们会以何种形态出现?是碳基生命,还是我们尚未能想象的硅基生命、能量生命? 第二章:生命的演化史诗:从单细胞到智慧的跃迁 地球生命的演化,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最早的原核生物,如细菌和古菌,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繁衍,如何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为更复杂的生命形式铺平道路?我们将深入了解细胞的出现,以及真核细胞的诞生,这一革命性的事件如何通过内共生理论解释,为生命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 细胞的不断分化与组织化,是生命走向多细胞的必然。从简单的群体到精密的组织、器官,再到复杂生物体的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如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基因漂变、物种形成——如何共同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我们将探讨“生命大爆炸”——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何在那个时期,生命种类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演化出许多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门类。 爬行动物的崛起与恐龙的统治,哺乳动物的隐忍与复兴,以及最终,人类的出现。我们将审视演化过程中那些关键的“跳跃”,例如智力的出现,语言的产生,工具的使用,以及社会结构的形成。人类的演化并非线性,而是充满了分支与灭绝。我们探讨“走出非洲”的迁徙史,不同人种的形成,以及人类如何凭借其独特的智慧,成为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物种。 第三章:意识的奥秘与智慧的边界 生命为何会产生意识?这是科学和哲学领域最深邃的谜团之一。我们将探讨意识的起源,从神经元的活动到大脑神经网络的复杂连接,意识是如何从物质基础中“涌现”出来的?我们将考察不同动物的认知能力,从简单的反应到复杂的决策,以及它们可能拥有的不同程度的意识体验。 人类的智慧,是演化赋予的宝贵财富,但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探讨大脑的可塑性,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来源。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认知,以及如何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智慧的边界在哪里?本书将提出对当前人类智慧局限性的反思,例如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我们对自身生物性局限的认知,以及我们是否能够超越这些局限。我们将讨论人工智能的兴起,它是否会成为人类智慧的延伸,还是一个独立的智慧形式?我们是否会遇到其他形式的智慧生命?它们的思维模式、感知方式会与我们有何不同? 第四章:生命的未来:演化、科技与存在 展望未来,生命并非静止不变。演化仍在继续,但科技的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这一进程。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为我们提供了改造生命蓝图的可能性。我们将探讨基因编辑在疾病治疗、能力增强方面的潜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议——我们是否有权干预生命的自然演化? 生物技术与工程的融合,正在模糊生命与机器的界限。人机接口、仿生学、合成生物学,这些前沿领域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增强型人类”或全新的生命形态。我们是否会走向“后人类”时代?生命的形式会发生怎样的根本性改变? 太空探索与殖民,是人类文明走向星辰大海的必然。当我们踏足其他星球,我们将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我们将如何改造这些新世界,使其能够孕育生命?如果我们在其他星球上发现了生命,我们将如何与之互动?是合作,还是竞争? 本书更深层地探讨了“生命”的定义本身。当科技能够创造出模拟生命的机器,当意识可以被上传或转移,当生命不再受限于碳基结构,我们该如何理解“生命”的本质?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在宇宙中延续,还是在更宏大的信息场中存在? 结语:宇宙之歌中的一曲回响 《微观宇宙的对话:生命起源、演化与未来的探索》,旨在唤醒读者对生命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思考。我们并非孤立于宇宙之外的观察者,而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是星辰的尘埃,是宇宙规律的体现。理解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就是理解我们自身;思考生命的未来,就是塑造我们存在的方向。从微观粒子的舞蹈到宏观星系的壮丽,生命是一曲仍在谱写的宇宙之歌,而我们,则是其中最独特、最深刻的一曲回响。这本书邀请您一同聆听这首宇宙之歌,并思考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