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学(全两册) 商务印书馆

道德心理学(全两册) 商务印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钊新 著
图书标签:
  • 道德心理学
  • 伦理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社会心理学
  • 道德判断
  • 道德发展
  • 决策
  • 商务印书馆
  • 全两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564
商品编码:24820312379
开本:16

具体描述

全书由27章组成,共计54万字,总体上分为三大块:总论部分主要是界定了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价值、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简略梳理了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思想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分析了中国道德心理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个体道德心理部分,主要从个体心理视角,论述了道德认知、道德知觉、道德模仿、道德图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思维、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信念、道德范例、道德追求、道德反省、道德习惯、道德人格等范畴的内涵、价值和具体实施。在社会道德心理部分,对道德矫治、道德培养、道德效力、道德服从、道德宽容、道德控制、道德移情、道德迁移、时尚道德等范畴的界定、功能、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
《道德心理学》(全两册) 商务印书馆 内容概述: 《道德心理学》(全两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套深入探讨人类道德行为、情感、判断和发展的心理学专著。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学界在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经典理论,力图系统性地呈现人类道德世界的丰富维度。全书共分为两卷,分别侧重于道德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个体发展与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在具体情境下的道德实践与伦理困境。 第一卷:道德心理学的理论基石与个体维度 第一卷着重于奠定道德心理学的理论根基,并深入剖析个体层面的道德心理机制。 道德认知的发生与发展: 本卷首先梳理了道德认知的发展历程,从儿童早期对规则的理解,到青少年期抽象道德原则的形成,再到成人期复杂的道德判断。书中详细介绍了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如何应用于道德发展研究,特别是其关于道德现实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同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被作为核心内容进行阐述,细致地剖析了从前习俗、习俗到后习俗三个层次的六个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引发个体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认知失调和协商。书中还讨论了其他重要的道德认知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中关于观察学习和模仿在道德习得中的作用,以及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如何解释道德推理过程中的注意、记忆和决策机制。 道德情感的动力与表现: 道德不仅仅是理性的判断,更与强烈的情感紧密相连。本卷深入探讨了各种与道德相关的核心情感,包括同情(Empathy)、内疚(Guilt)、羞耻(Shame)、感激(Gratitude)、愤怒(Anger)以及道德厌恶(Moral Disgust)。书中详细解释了同情心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在促进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内疚和羞耻作为负面道德情感,在个体反思错误行为、调整行为模式、维护社会规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会探讨其心理机制和文化差异。同时,积极的道德情感如感激和道德自豪感,也被视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和驱动更高道德追求的内在动力。 道德动机与行为的驱动力: 理解一个人为何会做出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是道德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卷分析了各种驱动道德行为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如追求正义、履行义务、实现自我价值)和外在动机(如避免惩罚、获得奖励、赢得声誉)。书中会介绍与动机相关的理论,如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解释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同时,利他主义(Altruism)的起源和动机也得到了深入探讨,包括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以及更具争议的纯粹利他动机。 人格特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个体稳定的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其道德倾向和行为选择?本卷将探讨“大五”人格特质(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联,例如,宜人性越高的人是否更倾向于助人?尽责性高的人是否更遵守规则?书中还会介绍一些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的人格因素,如道德品格(Moral Character)、良知(Conscience)的形成与运作,以及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的心理特征。 道德判断的机制与偏差: 人们在面对道德两难情境时,如何做出判断?本卷详细解析了道德判断的认知过程,包括对情境的感知、对行为后果的评估、对意图的识别以及规则和原则的应用。书中会介绍一些影响道德判断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情境依赖性(Situational Dependency)等,解释这些偏差如何导致不公正或不合理的道德判断。同时,也会探讨直觉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以及“情感捷径”如何影响理性推理。 第二卷:道德的社会性、发展性与实践性 第二卷将视角从个体内部转向外部,探讨道德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其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与挑战。 社会文化对道德的影响: 道德并非是普世不变的,而是深受社会文化环境塑造的。本卷深入分析了文化、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家庭教育以及同伴群体等社会因素如何塑造个体和群体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书中会介绍跨文化道德研究的成果,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准则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根源。例如,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在道德判断和行为取向上的不同表现。同时,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以及群体压力如何影响个体道德行为,也是本卷关注的重点。 道德发展的新视角与前沿: 在科尔伯格理论的基础上,本卷也介绍了道德发展的其他重要理论和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对道德直觉和情感在道德发展早期作用的强调,以及关于“道德情感主义”(Moral Emotionalism)的讨论。书中还将探讨道德发展的生命周期,以及个体在成年期和老年期道德发展的可能性和特点。此外,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脑成像技术如何揭示道德决策和情感处理的神经机制,也会被纳入讨论范围,为理解道德心理学提供新的生物学视角。 特定情境下的道德行为与伦理困境: 道德心理学最终要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本卷将探讨在不同领域中出现的典型道德情境和伦理困境,并运用道德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这包括: 助人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深入分析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的动机与障碍,以及暴力、欺凌、犯罪等反社会行为的心理根源。 道德领导力与组织道德: 探讨在工作场所和组织中,道德领导者的特质和行为,以及如何构建健康的组织道德文化,应对职场中的道德挑战。 科技发展与新兴伦理问题: 审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网络隐私等新技术带来的道德困境,如算法偏见、数据滥用、生命伦理等,并分析其心理学基础。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讨论个体对环境问题的道德认知和责任感,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手段促进环境友好的行为。 法律与道德的互动: 分析法律规范与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以及司法系统如何考量道德因素,以及道德心理学在法律审判和矫正中的应用。 道德教育与道德培养: 如何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促进个体的道德成长?本卷将探讨各种道德教育的模式和策略,包括品格教育、叙事疗法、角色扮演、反思性讨论等,并评价其有效性。书中还会讨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道德培养中的各自角色,以及如何应对当前社会中可能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 道德的进化与生物学基础: 从更宏观的视角,本卷也将触及道德的进化起源。探讨人类道德能力是如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以及是否存在某些生物学上的“道德模块”。书中会介绍一些进化心理学关于合作、公平、信任等道德观念的解释,并与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 《道德心理学》(全两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深刻洞察力的道德心理学知识体系。它不仅梳理了该领域的经典理论与前沿研究,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读者思考个体、社会与文化如何共同塑造我们对是非善恶的认知与行为,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对人类道德本质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厚重的一套书摆在桌上,光是掂量分量就觉得内容非同小可。最近沉下心来读了这套书,真是大开眼界。它不像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人类道德判断的底层逻辑中去挖掘。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学家,冷静地剖析着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直觉。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细致入微,从认知神经科学到社会文化影响,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证据链支撑。读完第一册,我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对与错”的简单二元划分,开始理解那些在伦理困境中摇摆不定的原因,其实根植于我们大脑深处的硬件和后天环境的软件共同作用。这本书逼着你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种被挑战的感觉,对于一个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阅读体验。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箱,让你自己去解构复杂的道德难题。

评分

初拿到这套书时,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枯燥乏味。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远超预期。他懂得如何在严谨的论证中穿插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让那些抽象的理论瞬间鲜活起来。那些关于“道德选择”的实验描述,读起来简直像精彩的心理悬疑剧,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被试最终会做出何种选择,以及为什么会做出那个选择。尤其是关于“道德动机”那部分,它深刻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我们常常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而是被更深层次的自我维护、群体归属感等需求所驱使。这套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居高临下地批判人性,而是以一种理解和探究的姿态,去描述人性本来的样子。对于任何希望更深刻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模式的求知者而言,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深入旅程。

评分

我得承认,有些章节的论述密度实在太高了,需要反复回看才能真正消化其中蕴含的信息量。但这种“慢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投入。它强迫我放慢节奏,去关注那些平时忽略的细节。比如,书中对“道德情感”如内疚、羞耻、同情心的功能性分析,让我对这些情绪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感觉,而是高效的社会调控机制。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它会先抛出一个日常的道德困境,然后层层剥茧,从神经递质的水平追溯到宏观的社会契约,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分解成无数可以被科学探究的变量。读完后,看待身边发生的任何争议事件,都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其背后驱动的心理机制,这种思维习惯的改变,是任何一本普通读物都无法给予的价值。

评分

这套书的格局之大,令人印象深刻。它并未局限于西方主流的道德哲学思辨,而是积极引入了跨文化、跨物种的比较研究。我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游历了不同的文明,观察了不同社会结构下,哪些行为被视作美德,哪些被视为禁忌。这种全球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普世道德”概念的理解。你会发现,某些看起来铁板钉钉的道德原则,在特定的情境下竟然可以被完全颠覆。商务印书馆的翻译质量也值得称赞,术语的准确传达,使得复杂的理论概念得以清晰呈现,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对于那些对人类行为本质、社会秩序如何维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扎实的基础理论框架,它教你如何看待社会规范的脆弱性和适应性。

评分

说实话,这套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学术探险,而不是轻松的下午茶读物。它要求你对心理学、哲学乃至演化生物学有一定的基本概念,否则某些章节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但正是这种深度,让它在众多关于道德的书籍中脱颖而出。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道德直觉”与“理性论证”之间张力的探讨。以前总觉得,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完全依赖逻辑和推导来做道德判断,但这本书揭示了直觉在决策中的强大且常常是盲目的作用。作者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设计,生动地展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毫秒之间完成“道德审判”的,而事后的理性解释往往只是为那个已经做出的决定找借口。这种对人类非理性侧面的揭示,既让人感到一丝挫败,又有一种看清事物真相的豁然开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