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晓芒 编
图书标签:
  • 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哲学
  • 德国哲学
  • 现象学
  • 句读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 经典著作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
ISBN:9787010175195
商品编码:2508591581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
  • 作者:邓晓芒
  • 定价:92
  • 出版社:人民
  • ISBN号:978701017519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9-01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80
  • 字数:503千字

编辑**语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是十卷本《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之第九卷,是对这本经典著作导论和意识部分的解读。本卷包括自然宗教和艺术宗教两部分,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视野在《精神现象学》各部分中应该是*为广阔的,除了中国还在黑格尔当时的视野之外,其他如埃及、印度、波斯、阿拉伯和希腊罗马,从东方到西方的整个古代人类文化圈几乎尽收眼底。书中对埃及金字塔、神像和神庙的分析以及与希腊建筑艺术和雕刻的**的比较,对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先于尼采而进行的精当的哲学概括,对奥林匹克精神对于人类精神发育**的重要地位的**揭示,以及对史诗、悲剧和喜剧依据大量跨越古今的作品而作出的相当内行的剖析,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为西方文化的集大成的哲学家,黑格尔仍然是以他所属的基督教新教(路德教)作为一切宗教*终的归宿和*高的代表,其他宗教都是趋向于基督教即“天启宗教”的一些阶段。 该句读不仅沿袭了邓晓芒以往用十句话解读一句原文的做法,而且还将黑格尔的这本名著重新根据德文翻译,可谓“一箭双雕”。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三篇 (CC)宗教
第七章 宗教
一、自然宗教
a.光明本质
b.植物和动物
c.工匠
二、艺术宗教
a.抽象的艺术品
【I.神庙和神像】
【II.赞美歌和神谕】
【III.祭拜】
b.有生命的艺术品
c.精神的艺术品
【I.史诗】
【II.悲剧】
【III.喜剧】
德汉术语索引
汉德词汇对照表
后记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简介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并非一部独立撰写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项旨在深入解读、梳理并呈现黑格尔宏大哲学体系核心文本——《精神现象学》——之中某一特定阶段、某一特定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现,并非为了填补某种已知空白,亦非旨在创造全新的哲学理论,而是为了回应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对于《精神现象学》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上的挑战,尤其是对其中复杂论证的精确把握。 《精神现象学》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辩证法、庞杂的概念体系以及对意识发展历程的深刻洞察,吸引了无数哲学家、思想家和学者的目光。然而,其文字的晦涩、逻辑的精妙以及论证的跳跃性,也使得对这部巨著的解读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历代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对其进行阐释,试图揭示其内在的深刻含义。《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正是在这一思想史的进程中,聚焦于《精神现象学》的“第9卷”——尽管黑格尔原著并无明确的卷册划分,这里所谓的“第9卷”实则代表了书中一个关键的、被研究者视为具有独立价值和重要性的论述环节,它承载着意识从某个特定形态发展到下一个更高级形态的辩证飞跃,是理解整部《精神现象学》逻辑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句读”这一古典而精细的解读方式,对《精神现象学》中的“第9卷”内容进行逐字逐句、逐段逐章的审视与阐发。所谓“句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断句分词,更是一种带有深刻理解和历史考量的文本梳理。它意味着要考察每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精确含义,要梳理每一句话的逻辑走向,要理解每一个概念在整个论证链条中的作用和位置。本书的研究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深入文本的肌理,试图还原黑格尔思想的原始脉络,避免因时代变迁或后人解读的偏差而导致的原意失真。 具体而言,《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的编写,聚焦于《精神现象学》中关于意识某个特定发展阶段的深刻剖析。这个阶段,是意识在经历了一系列内在矛盾和自我否定之后,所抵达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意识面临着对自身存在方式、对外部世界以及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全新认知和理解。本书的“句读”工作,将细致地梳理意识如何在此阶段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如何通过反思性的活动,实现自我超越。这其中可能涉及对特定概念(例如,可能与“自我意识”、“主体性”、“认识”、“自由”、“必然性”等相关,但具体内容将依循“第9卷”所指代的《精神现象学》原文而定)的深度辨析,对黑格尔所设计的复杂辩证模型的精确还原,以及对这一发展阶段在整个《精神现象学》体系中所处位置的清晰定位。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清晰、更加易于理解的《精神现象学》阅读路径。黑格尔的哲学语言,尤其是其辩证法式的表达,常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本书通过“句读”的方式,将抽象的哲学论述分解为具体的可理解的步骤,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相对清晰的含义,力求帮助读者克服阅读障碍,更有效地把握黑格尔的思想。这并非是对黑格尔思想的简化或庸俗化,而是通过细致的解析,将黑格尔的深刻之处呈现得更加明晰,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领略黑格尔哲学的精髓。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在编写过程中,必然会借鉴和回应前人的研究成果。然而,本书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细致的文本分析,对某些长期存在的争议点进行新的审视,或者提供一种不同以往的解读视角。这种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其对文本的独到把握,以及对黑格尔思想内在逻辑的深刻体悟。本书的研究者,既尊重文本的原创性,又不受制于既有的学术范式,力求在忠实于黑格尔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展现出对《精神现象学》“第9卷”内容的新理解。 此外,本书的“句读”工作,也必然会触及《精神现象学》中关于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人类意识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议题。意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与特定的历史情境、社会形态以及文化观念紧密相连。因此,对“第9卷”的解读,也必然会隐含着对当时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人类如何认识自身、如何构建社会、如何理解历史的深刻反思。本书的研究者,将在文本解读的同时,适时地展开相关的历史与文化语境的阐释,以期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黑格尔思想的博大精深。 总而言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9卷)》是一项致力于精细化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某一关键论述环节的研究。它以“句读”为方法,以文本为根基,以清晰呈现黑格尔思想为目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通往理解黑格尔哲学深邃世界的清晰路径。本书不提供任何新的哲学理论,也不试图改写黑格尔的文本,它所能提供的,是对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中,一个重要篇章的深度挖掘、细致梳理和精确阐发,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魅力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感受来说,这套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呼吸感”。以往阅读一些厚重的理论著作,常常会觉得气闷,仿佛每一个句子都被压缩得密不透风,生怕漏掉一个字。然而,在这里,即便是处理最复杂的辩证关系,作者(或编者)也似乎为读者保留了一份“间歇”的空间。这种节奏感是极其微妙的,它不是放慢速度,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紧张的逻辑推演后,总有那么一小段文字,让你有时间消化吸收,让前后的观点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连接。这种对阅读流动的把控能力,使得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文本,变得可以被“消化”和“咀嚼”,而不是囫囵吞枣。

评分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套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因为市面上很多打着“深度解读”旗号的书籍,最终往往沦为故作高深的堆砌。然而,实际接触后,我发现这里的“深度”是建立在扎实的学理基础之上的,没有丝毫的故弄玄虚。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清晰、冷静的分析框架,仿佛作者不是在向你“兜售”某个观点,而是在邀请你一同参与一次严谨的智力探险。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始终保持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没有用过于口语化或煽情的笔触去稀释原著的重量,而是用一种非常得体的、学者间的对话姿态,陪伴读者走完全程。这份尊重与严谨,是它最宝贵的品质。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仿佛捧着的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印刷清晰,字迹隽永,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疏密有致,留白得当,让人在面对那些深邃的哲学概念时,能够保持一份宁静的心绪。我个人对这种将传统学术严谨性与现代阅读舒适度完美结合的出版物总是抱有好感,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种对知识载体的尊重,无疑也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人在进入文本之前,就已经被这份仪式感所感染。

评分

购买学术书籍时,我总是非常关注其“耐读性”和“复用性”。一本好的参考书,不应该只在初次通读时提供价值,而应该能在后续的写作、研究或思考中,成为可靠的参照系。我发现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结构组织,似乎预设了读者未来可能会回溯查阅的需求。每一次重新翻开,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层次或先前未曾注意到的关联。这不像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更像是一套工具箱,工具的摆放和标记都极其清晰,确保你在需要某一种特定“工具”时,能够迅速定位。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它作为长期研究伙伴的价值。

评分

阅读哲学经典,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文本本身的难度,而是如何跟上作者那层层递进的思维脉络。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向导”,能够将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梳理得井井有条。这套书(指代阅读体验,而非具体内容)的特点在于,它似乎洞察了读者在关键转折点上会产生的困惑,并在那些至关重要的节点上提供了恰到好处的“锚点”。这种梳理并非简单的翻译或注释堆砌,更像是一种高明的引导,它不直接替你思考,而是巧妙地在你即将迷失方向时,轻轻点拨一下,让你重新校准自己的方向。这种体验,就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总有人在关键的休息站为你准备好了水和地图,让你能以更自信的姿态迈向更高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