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宝鬘论广释》,直译为“教王宝鬘论”,是古印度龙树菩萨为一位国王所明示的教言。不但讲述了君主法规,还宣说了满足众生一切所欲的深广法理,对引导在家人学佛尤为适合。凡是想获得暂时人天安乐及究竟解脱果位的有缘者,皆应学习此论。本书《中观宝鬘论广释》是喇拉曲智仁波切对《中观宝鬘论》的注释,是修习藏传佛教,了解藏传佛教传承的重要典籍
《中观宝鬘论广释》是索达吉藏密翻译丛书之一,是对藏传佛教经典的系统翻译。译者本人具有较大号召力.
目 录中观宝鬟论颂中观宝鬟论颂
中观宝鬟论广释
甲一、论名
甲二、译礼
甲三、论义分三
乙一、入论分支分二
丙一、顶礼旬
丙二、立誓句
乙二、所说论义分四
丙一、总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分二
丁一、分别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分二
戊一、总说缘起分四
己一、二因资粮之次第
己二、归纳而认知因果
己三、二因之差别:
己四、宣说法器之法相
戊二、真实宣说分二
己一、宣说增上生之因果分二
庚一、广说分三
辛一、增上生之法分四
壬一、宣说增上生之十六法分三
癸一、遮止之十三法分二
癸二、奉行之三法
癸三、摄义
壬二、宣说他宗无有彼等正法分三
癸一、步入歧途而害自他
癸二、入歧途之补特伽罗
癸三、明示入歧途之过
壬三、倒行彼等之果分三
癸一、不善业之等流果
癸二、异熟果
癸三、善业之果与其相反
壬四、别说善不善业之果
辛二、奉行之方式
辛三、奉行之果
庚二、摄义
己二、宣说决定胜因果分二
庚一、经说之理分三
辛一、略示佛说之法分三
壬一、如何宣说
壬二、智愚生畏与否之差别
壬三、佛说畏惧来自我执
辛二、广说彼义分三
壬一、建立我执与我所执为虚妄分四
癸一、真实宣说
癸二、说明断彼而得解脱
癸三、以影像之喻说明彼二分二
癸四、宣说证悟空性为解脱之因
壬二、遮破束缚解脱自性成立分四
癸一、流转轮回之次第分二
癸二、断除轮回之次第
……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翻时便被其深邃的智慧所吸引,虽未直接涉及“中观宝鬘论广释”的具体内容,但它所呈现的论证体系和思想脉络,无疑为理解相近的佛教哲学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书中对“空性”的阐述,并非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引导读者去体悟缘起性空的真实义。作者在探讨诸法实有与假有之间辨析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细致,令人叹服。它更像是一座哲学迷宫的入口,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通往核心的地图,但每条岔路都通向了不同的思维殿堂,让你不得不放慢脚步,仔细审视脚下的每一步。阅读过程中,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辩词,那种思绪被拉伸、被挑战的感觉,是极其难得的学习体验。它强调的不是盲目的接受,而是审慎的思辨,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探究大乘佛教核心教义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其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学养,超越了对单一文本的解读,直抵哲思的源头。
评分如果用音乐来比喻,这本书像是一部结构宏大的交响乐,它没有重复任何一个主题的变奏,而是不断引入新的乐章和对位。它对“实在性”与“依他起性”的讨论,采取了一种近乎解构主义的视角,一步步瓦解了我们对独立实体的执着。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对语言局限性的探讨部分,作者用一系列精妙的比喻说明了语言工具在描述终极实在时的无力和必然性。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是极其内敛的,它不使用夸张的辞藻来渲染,而是依靠逻辑的力量来推动。每一页纸上都蕴含着深厚的学养,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案头翻阅了无数古籍,最终将精华提炼而出。虽然它没有直接解释某一特定论典的疑难,但它提供了一整套的分析工具,能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段落,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最高境界。
评分这份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书中对概念的界定极为精确,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不容许有丝毫的模糊地带。虽然我期待能从某一章节找到对特定中观论著的直接注解,但这本书给予我的却是更深层次的训练——它教会了我如何识别论证中的谬误,如何在看似自洽的体系中找出逻辑的薄弱点。文风带有古典的庄重感,但又不失现代学术的严谨性,大量引用的传统论辩实例,被作者用现代的语言重新演绎,使得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和心力,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拓宽了我对“辩证法”这一思维工具的理解边界,让人体会到真正的智慧需要在艰苦的思辨中才能淬炼而成。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极为细腻,它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对特定文本的逐句讲解,转而聚焦于构建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认识论的探讨,作者将感官经验与理性认知之间的鸿沟剖析得淋漓尽致。在讨论“真实如何被构建”时,文风从一开始的温和引导,逐渐转为强有力的诘问,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不断敲打着你既有的认知壁垒。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很少出现生硬的转折。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指南,而非“思考什么”的答案手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多元和审慎,即便是面对日常生活中看似确凿的判断,也会下意识地去探究其背后的假设与前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死记硬背几段论点来得更有价值,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肌肉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智识上的“探险”。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跳跃,有时聚焦于极其微小的概念区分,有时又瞬间拔高到宇宙论的层面。这种交替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新鲜感和不可预测性。我发现,书中对“中道”的理解,并非简单地指称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点,而是一种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全新维度。它侧重于展示不同哲学立场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而非简单地否定某一方。这种包容性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因为它不强迫你站队,而是邀请你一同搭建一座连接不同思想的桥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观”的层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再是单一的理解,而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的把握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普适的、严谨的思维框架,即便面对任何新的哲学论题,也能从中找到分析的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