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简论-(全两册) |
| 作者: | 吴宁 |
| 定价: | 95.0 |
| 出版社: |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 |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ISBN: | 9787511126184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大32开 |
内容简介
《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丛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简论(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包括:生态逻辑与资本逻辑、异化与生态危机、自然解放与人的解放、对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莱斯的虚假需求与异化消费理论、莱斯对“守成社会”的期望、对莱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等。
目录
上册
导论
0.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
0.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渊源和得失
0.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第1章 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1.1 生态逻辑与资本逻辑
1.2 异化与生态危机
1.3 自然解放与人的解放
1.4 对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2章 威廉·莱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2.1 莱斯的“控制自然”理论
2.2 莱斯的虚假需求与异化消费理论
2.3 莱斯对“守成社会”的期望
2.4 对莱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3章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3.1 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
3.2 从劳动异化到消费异化
3.3 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3.4 对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4章 瑞纳·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4.1 格伦德曼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4.2 格伦德曼的“控制自然”观
4.3 格伦德曼的技术观
4.4 格伦德曼重释历史唯物主义
4.5 对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5章 戴维·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5.1 佩珀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
5.2 佩珀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理论
5.3 佩珀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
5.4 佩珀的经济适度增长理论
5.5 对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6章 泰德·本顿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6.1 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6.2 本顿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
6.3 本顿与格伦德曼之争
6.4 对本顿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7章 乔纳森·休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7.1 休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7.2 休斯对生态极限的探讨
7.3 休斯对生产力发展的理解
7.4 休斯对马克思的需要观的阐释
7.5 对休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8章 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8.1 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缘起
8.2 奥康纳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
8.3 奥康纳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8.4 奥康纳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
8.5 奥康纳与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比较
8.6 对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9章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9.1 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缘起
9.2 福斯特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
9.3 福斯特对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重构
9.4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9.5 福斯特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
9.6 福斯特与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比较
9.7 对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下册
第10章 乔尔·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10.1 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10.2 克沃尔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10.3 克沃尔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
10.4 对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11章 保罗·柏格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11.1 柏格特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环境危机理论
11.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内涵
11.3 对柏格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12章 岩佐茂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12.1 岩佐茂评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保护思想
12.2 岩佐茂主张用生活的逻辑取代资本的逻辑
12.3 岩佐茂构想日本特色的生态社会主义
12.4 对岩佐茂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13章 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13.1 高兹对经济理性的批判
13.2 高兹的生态政治学
13.3 高兹的消费社会理论
13.4 对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14章 萨拉·萨卡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14.1 萨卡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14.2 萨卡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14.3 萨卡指出生态资本主义战略行不通
14.4 萨卡对生态社会主义前景的展望
14.5 对萨卡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15章 何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15.1 何萍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形态进行的探索
15.2 何萍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15.3 何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15.4 对何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16章 陈学明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16.1 陈学明探究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16.2 陈学明探究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16.3 陈学明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启示
16.4 陈学明揭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16.5 对陈学明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17章 刘思华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17.1 刘思华构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17.2 刘思华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7.3 刘思华的全面发展文明观
17.4 刘思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17.5 对刘思华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丛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简论(套装上下册)》:
生态社会主义的主题有:第一,生态社会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社会主义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是人征服和过度索取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张的。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思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合理的方式有计划地开发生态资源。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自然制约着社会、人的发展,同时社会、人的发展也改变自然,改变了的自然又会影响社会、人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在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二,生态社会主义强调经济的适度增长。威廉·莱斯作为早期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稳态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种稳态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降低商品因素满足人的需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和其他物质的人均消费量,严格控制经济总量和规模,使人的消费从量转化到质。稳态经济模式实行经济的零增长,使经济生活从追求量的增加变成追求质的提高,缩减资本主义生产规模,减少人的物质需求,改变人的消费方式,缓解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稳态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以不损害生态系统来维护生态平衡、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与自然和谐、平等地交往,防止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稳态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是把资源的消耗限制在可持续的限度内,强调平等分配,通过公平的财富分配来缩小贫富差距,主张“绿色工作”,遵循生态规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稳态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强调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将生产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稳定下来,以经济的零增长为代价来保护生态环境。20世纪90年代稳态经济模式不被生态社会主义者普遍接受。如戴维·佩珀等主张经济适度、理性和有计划地增长而不再坚持稳态经济模式,认为经济的发展要满足人适可而止的需求。萨拉·萨卡认为,不仅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要停止经济增长、限制经济的发展。然而萨卡的主张没有引起其他生态社会主义者的共鸣,当今的生态社会主义基本上还是强调经济适度增长。第三,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基层民主或民主政治,认为政权机构应由基层民主选举产生、政治权力应放在基层,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权力资源的分散化,采用非暴力形式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在国家关系上反对超级大国和核试验,强调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反对对弱小国家的侵略与剥削,反对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生态殖民政策,主张建立符合生态要求的社区。
……
前言/序言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理论,构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制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战略目标、总体要求、着力点和行动方案;并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号召。按照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迈向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这既是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又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因此,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集中表达了当今人类努力越过工业文明黑色经济发展的旧时代而迈进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意愿和价值期盼,已成为人类文明演进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时代潮流。据此,建设绿色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道路、共同战略、共同目标,是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及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与历史任务。毫无疑问,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一个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发展时代正在到来。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号召,迎接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来临,中国环境出版社特意推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笔者作为“丛书”主编,并鉴于目前“半绿色经济论”“伪绿色经济发展论”日渐盛行,故就“中国智慧”创立的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学说的几个重大问题添列数语,是为序。
导论:生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审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传统与生态危机:一个被忽视的交汇点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对社会关系的颠覆性影响,但对环境问题的直接论述相对有限,这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议题隔离开来。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我们便能发现其蕴含的丰富生态智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批判,本质上是对一种与自然界进行掠夺性、异化性互动的生产方式的批判。资本主义追求无限的利润增长,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这种破坏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 从马克思对劳动力商品化的分析,到他对资本积累与贫困化加剧的论述,再到他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模式的揭示,这些核心概念都可以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态框架下进行解读。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构成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息息相关,而资本主义为了压低劳动力成本,往往忽视了对劳动者生存环境的保护。资本积累的过程,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土地、水和空气等“自然资本”的消耗和污染。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依赖于对自然界物质的不断输入,而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则导致了物质循环的断裂和废物的堆积,形成了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早期对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关系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等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构建上。这些研究试图超越对马克思文本的字面解读,挖掘其思想的深层含义,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一些学者强调马克思对“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中介的理解,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方式,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异化。另一些学者则关注马克思对“代谢”概念的运用,认为资本主义破坏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健康的物质代谢循环,导致了“代谢断裂”。 更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关系的梳理,也必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生态分析中的运用。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哲学方法,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动态、充满矛盾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以及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都可以通过辩证法的视角得到深刻的揭示。唯物史观则要求我们将生态问题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考察,避免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生态乌托邦幻想。 第二章:从资本主义的生态逻辑到生态危机的根源 本章将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经济逻辑如何必然地导向环境破坏,并在此基础上辨析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资本主义的核心驱动力是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无限增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呈现出一些关键的生态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与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冲突。 首先,资本的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事物,包括自然资源和人类劳动,都被转化为商品,并被赋予市场价格。这种商品拜物教使得自然的美丽、生命的价值、生态系统的功能等内在价值被遮蔽,取而代之的是其在市场上的交换价值。自然界被视为待开发的“免费资源”或“外部性”,其损耗和污染的成本往往被转嫁给社会和后代。例如,森林被砍伐以获取木材,水体被污染以排放工业废水,这些资源的内在价值和生态功能被忽视,只关注其短期内的经济效益。 其次,无限积累的驱动力。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永无止境的资本积累。为了不断实现增殖,资本需要持续的扩张,这不仅体现在生产规模的扩大上,也体现在对新市场、新资源的不断追求上。这种扩张的逻辑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超额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压力。从化石燃料的消耗到稀有矿产的开采,再到大范围的土地开发,资本的扩张史就是一部对自然界物质能量的掠夺史。 第三,异化劳动与人地关系的疏离。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同样可以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类本质以及他人相疏离。这种异化也体现在劳动者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当生产过程被分割、工具化,劳动本身变得枯燥乏味时,劳动者也难以体会到劳动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难以感受到作为自然之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相反,他们将自然视为可供剥削的工具或需要克服的障碍。 第四,技术进步的双重性及其生态后果。虽然马克思也看到了技术在解放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但他同样警惕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应用。在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技术进步往往被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对环境的更深层次的破坏。例如,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广泛使用,虽然提高了农业产量,但也导致了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核能的开发,虽然提供了巨大的能源,但也带来了核废料处理和核事故的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将进一步辨析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及其根源。这包括但不限于: 气候变化:由温室气体排放驱动,背后是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和工业生产模式。 生物多样性丧失: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反映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利用。 资源枯竭: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可再生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 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塑料垃圾等问题,是工业化和消费主义的直接产物。 生态系统退化:森林砍伐、湿地萎缩、土壤侵蚀等,破坏了地球的生态承载能力。 这些危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复杂系统。它们共同指向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全球生态危机最深刻、最根本的根源。 第三章: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与实践诉求 本章旨在梳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并探讨其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实践意义和潜在的社会变革方向。生态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的、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生态问题的深入认识,不断演化和丰富的思想流派。 一、核心理论范畴的深化与拓展 1. 代谢断裂理论(Metabolic Rift Theory):由约翰·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等学者发展和推广,该理论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分析生态危机的核心工具。它基于马克思对自然物质循环的理解,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健康的物质交换和循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将自然界视为无尽的资源库和废弃物倾倒场,打破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例如,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和作物的不断收获,导致土壤养分流失,而工业排放又污染了水源,使得原本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物质无法回归,形成了“代谢断裂”。这种断裂不仅对自然界造成破坏,也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2. 辩证唯物主义与生态辩证法:生态马克思主义强调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内部的矛盾性以及发展变化,都可以通过辩证法的视角来理解。例如,环境污染的加剧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的解决又可能倒逼环境治理。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也发展出“生态辩证法”,强调对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辩证认识,以及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的客观规律性。 3. 对“生态无政府主义”和“绿色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马克思主义通常批判脱离社会经济结构的单纯技术解决路径,以及将生态问题包装成新利润增长点的“绿色资本主义”。它认为,这些方案未能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例如,碳交易市场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缺乏对生产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可能只是将污染的成本进行转移和交易,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减排。 4. 劳动、异化与人地关系:如前所述,异化劳动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生态马克思主义重新审视劳动的意义,强调一种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不是纯粹的工具性劳动,而是具有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劳动,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促进人地关系的健康发展。 5. 全球南方与生态正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也高度关注全球生态不平等的现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通过对外掠夺自然资源、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全球南方。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诉求必然包含争取生态正义,反对环境压迫和殖民主义。 二、实践诉求与社会变革的方向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最终指向具体的实践诉求和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 1. 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破坏:这是最直接的实践诉求。通过工人运动、环境运动、社区行动等多种形式,挑战和抵制资本主义的掠夺性生产和消费模式。 2. 推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只有打破资本主义的逻辑,建立一种以满足人类真实需求、促进生态平衡为导向的生产方式,才能根本解决生态危机。这可能意味着发展一种“生态社会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模式。 3. 强调民主参与和集体决策:在资源配置、生产规划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广泛的民主参与和集体决策,以避免少数资本利益集团对环境决策的操控。 4. 发展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这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循环经济,减少不必要的消费,鼓励本地化生产和消费,以及重视产品的耐用性和可修复性。 5. 恢复人与自然的健康关系:通过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重塑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有机性关系,恢复人类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生态意识。 6. 构建生态正义的全球社会:倡导公平的资源分配,反对新殖民主义式的资源掠夺,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 总而言之,生态马克思主义并非一种悲观主义的生态理论,而是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生态逻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未来。它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生态挑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洞见和坚定的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