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8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8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晓芒 编
图书标签:
  • 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哲学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现象学
  • 句读
  • 学术著作
  • 古典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
ISBN:9787010174839
商品编码:2508563783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8卷)
  • 作者:邓晓芒
  • 定价:86
  • 出版社:人民
  • ISBN号:978701017483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9-01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39
  • 字数:467千字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三、对其自身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
a.道德世界观
【Ⅰ.义务与现实之间被悬设的和谐】
【Ⅱ.神圣的立法者和不**的道德自我意识】
【Ⅲ.论道德世界观】
b.置换
【Ⅰ.**悬设的矛盾】
【Ⅱ.第二悬设的矛盾】
【Ⅲ.第三悬设的矛盾】
c.良心:优美灵魂、恶及其宽恕
【Ⅰ.良心是道德自我意识的直接定在】
【Ⅱ.良心的普遍性】
【Ⅲ.罪恶及其宽恕】
德汉术语索引
汉德词汇对照表
后记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8卷)》是一部深度解读黑格尔哲学巨著《精神现象学》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地对原文进行翻译或注解,而是以一种细致入微、层层剥茧的方式,力求呈现黑格尔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作者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第八卷(通常指《精神的现实化》或《现实的精神》部分,具体卷册划分可能因版本而异,但核心内容涉及伦理生活、文化与国家等领域)原文进行“句读”,旨在帮助读者跨越理解的门槛,深入把握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精髓。 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作者对《精神现象学》长期潜心研究的心得体会。黑格尔的文本以其晦涩、思辨性强、逻辑严密而著称,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望而生畏。作者认为,理解黑格尔的关键在于跟上他思想的步伐,捕捉其概念在历史演进中的生成与扬弃。因此,《句读》一书并非仅仅提供一个“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理解的旅程,通过精细的解读,让黑格尔的抽象概念在读者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句读》并非对《精神现象学》原文的逐字逐句复述,而是基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对其中关键的论述、概念的演变、逻辑的推进进行重塑与阐释。作者将复杂的哲学论证分解为易于理解的片段,并梳理出各个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理解框架。这种“句读”式的解读,强调的是“跟着黑格尔走”,体验他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地从某个起点推演出新的结论,又是如何通过辩证的运动,克服内在的矛盾,达到更高的层面。 本书的叙事逻辑紧随《精神现象学》原文的结构,但又以一种更为清晰、更具引导性的方式呈现。作者首先会介绍本部分原文的核心议题,例如,在涉及伦理生活的部分,可能会从家庭、市民社会出发,探讨个体如何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实现自由,以及这些形态内部存在的局限性。接着,作者会选取原文中承载核心思想的关键段落,对其进行细致的“句读”。这里的“句读”,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概念的辨析与溯源。《精神现象学》中的许多核心概念,如“自我意识”、“主体”、“客体”、“绝对知识”、“精神”等,都在不断演变和深化。作者会追溯这些概念在原文不同章节中的具体含义,并揭示它们是如何随着思想的发展而发生转化。例如,对于“自由”这一概念,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其内涵会有怎样的差异?个体如何在看似受限的社会结构中,发现并实现真正的自由?这些问题都会在“句读”中得到深入的探讨。 其次,是逻辑关系的梳理与揭示。黑格尔的哲学是典型的辩证法哲学,其思想推进依靠着“正-反-合”的辩证运动。作者会 painstaking 地梳理原文中论证的脉络,识别出哪些是“正题”,哪些是“反题”,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合题”所克服和超越的。这种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要展现黑格尔是如何通过概念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驱动思想向前发展,最终达到其哲学体系的顶峰。例如,在分析市民社会时,作者可能会指出其内在的阶级对立与普遍利益的冲突,然后展示黑格尔是如何通过国家这一概念,来调和这些矛盾,实现更高级的伦理统一。 第三,是原文意蕴的阐释与拓展。作者不会满足于仅仅解释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挖掘原文背后更深层的哲学意蕴。通过联系其他哲学传统、历史事件或现代社会现象,《句读》一书会为读者提供理解黑格尔思想的多元视角。作者可能会引用一些学界对《精神现象学》的经典解读,但最终落脚于自己的理解与阐释,力求给出具有启发性的解读。例如,在解读国家与伦理的关系时,作者可能会联系现实中的政治哲学争论,说明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对于理解现代国家治理的意义。 第四,是辩证视野下的历史观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本身就是一部精神的史诗,展现了人类意识从最原始的感性确定性发展到绝对知识的整个过程。因此,理解《精神现象学》也意味着理解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本书会结合原文的论述,展现黑格尔是如何将精神的发展理解为历史的展开,并将历史的进程视为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辩证过程。作者可能会指出,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都是其自我超越的必经之路。 《句读》一书的目标,是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解读过程中,逐渐掌握理解黑格尔的基本方法。读者不仅能够理解《精神现象学》第八卷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一种“黑格尔式”的思考能力,学会如何运用辩证的视角去分析复杂的问题,如何把握概念的生成性与历史性,以及如何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性。 作者在撰写本书时,力求语言的精确与清晰,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行话,除非是解释黑格尔的原有概念。同时,也避免过度简化,以保证哲学思考的严谨性。本书的篇幅(预计1500字)旨在提供一个较为充分的概述,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其细致的“句读”功夫。书中可能包含对原文中一些关键判断、逻辑转折、以及概念界定的深入分析,通过这些细致的解读,读者将能够更自信地踏入黑格尔思想的殿堂。 总而言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8卷)》是一部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深刻、系统、且易于跟随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的学术著作。它通过对原文的精细“句读”,揭示黑格尔思想的内在逻辑、概念演变以及辩证运动,旨在帮助读者克服理解的障碍,深入把握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精髓,并培养一种批判性的、辩证的思考能力。本书不仅是一次对文本的解读,更是一次对读者思想的引导与启迪,旨在引领读者共同探索黑格尔宏大而深邃的哲学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梳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把握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哲学转折点,用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语言将其剖析开来。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抽象的范畴时,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晦涩难懂的堆砌词藻的方式,而是辅以大量的类比和结构性的铺垫,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这种行文风格,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理论体系,变得具有了某种可触及的层次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阅读过程是轻松的——恰恰相反,它要求读者保持极高的专注度,因为一旦稍有分神,很容易就会迷失在逻辑的深处。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才更显出作者学识的深厚和论证的无懈可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却又不失典雅,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即使是反复翻阅,也感觉不到那种廉价的粗糙感。封面采用了较为深沉的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字,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学术气息。侧边书脊的处理也很用心,字体排列得当,即使是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也能一眼辨认出它的存在。作为一套厚重的哲学经典,如此精心的物理呈现,无疑是对内容本身的一种尊重,也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种仪式感之上。每一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像是在准备一场与深邃思想的对话,这种物质上的精心打磨,无疑是提升阅读享受的重要一环,让人对接下来即将展开的文本内容抱有更高的期待。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有机生长的思想迷宫。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像是一个路标,指引着读者从一个既定的认识状态,迈向下一个更为复杂的辩证阶段。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与书中所探讨的主题本身——意识的自我展开过程——形成了绝妙的内在呼应。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在跟随作者的步伐,经历了一场观念的诞生、冲突与扬弃的历程。相比于其他版本,这本书的结构梳理似乎更加清晰地揭示了作者思想的内在动力学,使得那些看似矛盾的观点,最终都能在更高的层面找到其必然的逻辑归宿。这种宏大的结构视野,是阅读这类著作时最令人振奋的部分。

评分

从阅读的体验来看,这本书的注释和译文质量无疑是顶尖水准。哲学术语的翻译往往是这类著作的“阿喀琉斯之踵”,一词之差,可能就使得整个逻辑链条断裂。而在这本书里,译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著的语义,更努力保留了德语原著那种特有的张力和韵律感。更重要的是,穿插在正文中的那些详尽的解释性脚注,恰到好处地充当了“拐杖”,它们既没有过多干扰正文的流畅阅读,又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或概念澄清。这使得即便是面对最艰涩的段落,读者也能相对平稳地过渡过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深入理解成为可能,而非遥不可及的奢望。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改变了我看待“确定性”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接受既定的事实和框架,很少去深究这些框架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而作者的分析则像是一束强光,照亮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基石,揭示了它们背后那脆弱而动态的生成过程。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许多既定的“真理”开始抱持一种审视和怀疑的态度,不再轻易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它使得我对周围世界——无论是艺术、历史还是社会现象——的理解都多了一层“生成”的维度。这种“看透”过程的力量,比任何单一的结论都要来得更有价值和持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