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无穷大》在初版近三十年后悄悄再版,并再一次在新世纪抓住了无数号称叛逆、前卫的“80后”人的眼球,并让我这个“70初”人也再度夜不成寐,通宵“复习”。这本让人二十年后仍然没完没了地好好学习的书就是由美国G.伽莫夫所著、暴永宁翻译的《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中译本20世纪科普经典特藏)》。早在1984年便被评为当年的“**科普读物”。 这是一部在**外颇有影响的科普著作,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
由美国G.伽莫夫所著、暴永宁翻译的《从一到无 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中译本20世纪科普经典特 藏)》是当今世界*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20 世纪70年代末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后,曾在**引 起很大反响,直接影响了众多的科普工作者。本书根 据原书*新版进行了修订,书中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先漫谈一些基本 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 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 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 、星系等)方面的成就。全书图文并茂,幽默生动, 深入浅出,适合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阅读。
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1904~1968,世界**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普界一代宗师。 1904年生于俄国敖德萨市。1928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师从**物理学家玻尔和卢瑟福),以及列宁格勒大学、巴黎居里研究所、密执安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科罗拉多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68年卒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 伽莫夫兴趣广泛,曾在核物理研究中取得出色成绩,并与勒梅特一起*早提出了天体物理学的“大**”理论,还首先提出了生物学的“遗传密码”理论。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正式出版25部著作,其中18部是科普作品,多部作品风靡**,《从一到无穷大》*是他***的代表作,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1956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伽科普奖。
科普经典,名**译(代序)
1961年版作者前言
**版作者前言
《从一到无穷大》读者感言摘录
**部分 做做数字游戏
**章 大数
第二章 自然数和人工数
第二部分 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
第三章 空间的不寻常的性质
第四章 四维世界
第五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第三部分 微观世界
第六章 下降的阶梯
第七章 现代炼金术
第八章 无序定律
第九章 生命之谜
第四部分 宏观世界
第十章 不断扩展的视野
第十一章 “创世”的年代
图版
译后记
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书,它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步,将我们带到了科学认知的边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非只是罗列枯燥的公式和定律,而是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历史背景之中。初看书名,可能会觉得这又是一本高深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探讨了人类理解世界的根本问题。例如,书中对某些基础物理概念的阐述,让我对“确定性”和“概率”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擅长提出那些看似简单却又直击灵魂的问题,引导读者跳出日常思维的桎梏,去审视我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科学事实。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宇宙的宏大和自身的渺小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种知识被拓展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不追求提供所有答案,而是更侧重于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及其内在的哲学张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可知”与“未知”之间界限的精妙刻画。它不像许多科普读物那样,努力把所有事情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反而更专注于描绘那些我们尚无法完全把握的领域,那些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理性推测的边缘地带。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的数学结构或量子世界的诡谲现象,转化为可供想象的画面。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坦诚的态度,它不羞于承认科学的局限性,反而将这种不确定性视为科学进步的驱动力。这种叙事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冒险感,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知识的迷宫中探索,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迷失于更深层次的疑问之中。它真正做到了启发思考,而非简单灌输结论。
评分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将深度与广度完美结合。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将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在许多关键议题上,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观点,并鼓励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去查阅更多资料、去思考不同学派观点的兴趣。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健身,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敏锐,对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也被重新点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似乎有意地在扎实的科学论证和大胆的哲学猜想之间来回切换。每一次的章节转换,都像是一次视角的拉远或拉近。当我们沉浸在对微观粒子的精确描述中时,下一刻,笔锋就转向了对宇宙终极命运的宏大构想。这种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既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又维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对科学有一定基础了解,但渴望更深层次理解其哲学意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绝佳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思考那些隐藏在公式背后的深层含义,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浪漫。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跨学科的对话。作者的博学多才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轻松地将物理学、数学、甚至一些历史哲学观点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他对科学史的梳理,他没有将科学视为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着重展现了那些被修正、被颠覆的观点,这让人意识到,我们今天的“真理”也可能是未来被挑战的对象。这种动态的历史观,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知识稳定性的认知。而且,行文之间那种充满激情的语调,丝毫没有学究气,仿佛一位充满热情的导师在与你促膝长谈,分享他毕生的思考结晶,让人忍不住想一气呵成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