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59.00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版次:1
齣版時間:2018年03月
開本:16
作者:亞當·奧爾特
裝幀:平裝
ISBN編碼:9787111587514
內容介紹
歡迎來到“行為上癮”的時代!
我們中近半數人到少有一種“行為上癮”:無時無刻盯著手機,不斷刷朋友圈,通宵追看電視劇集,沒日沒夜打遊戲,
頻繁查看郵件,用太多時間工作……
而那些生産和設計高科技産品的人,卻仿佛遵守著毒品交易的頭號規則——自己絕不能上癮。喬布斯的孩子從未用過iPad,
Twitter創始人沒有給兩個兒子買過平闆電腦,遊戲設計師對“魔獸世界”避之不及,數量驚人的矽榖巨頭們根本不讓自己
的孩子靠近電子設備……
這是因為,上癮行為帶來短期的快樂,卻會破壞長期的幸福——
?智能手機搶奪我們的時間,危害我們與他人的人際關係質量。
?電子遊戲讓韆萬年輕人沉迷其中,失去瞭正常交流的能力。
?可穿戴設備讓很多人運動上癮,齣現瞭運動傷害。
?無處不在的高科技讓購物、工作、色情變得難以迴避。
以大量科學研究為基礎,本書揭示齣一個驚人真相:行為上癮的生理機製與藥物上癮相同——沉迷於電子遊戲時,
本書將會說明商業公司利用哪些原理設計齣誘人上鈎的高科技産品,
並且會指導我們擺脫行為上癮、重獲生活掌控權,也幫助孩子遠離上癮、健康成長。
目錄
楔子 令人上癮的時代 / 1
第壹部分 行為上癮是什麼
*1章 行為上癮的興起 / 10
行為上癮是什麼 / 14
我們離危險越來越近 / 16
近一半人都有行為上癮 / 17
藥物上癮由來已久 / 21
迷住弗洛伊德的可卡因 / 23
可卡因與可口可樂 / 26
社交媒體對孩子的傷害 / 28
遊戲的chao強上癮性 / 30
*2章 我們所有人的心癮 / 33
隻有5%的士兵毒癮復發 / 34
任何人都能成為癮君子 / 37
快感中樞的強大力量 / 38
誘使人們上癮的是環境 / 41
重迴犯罪現場的危險性 / 42
第3章 行為上癮的生物學機製 / 48
遊戲上癮的大腦模式與吸毒相同 / 50
上癮的根源是心理痛苦 / 51
任何體驗都可能導緻上癮 / 53
帕金森病患者的上癮行為 / 56
上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 59
*二部分 上癮體驗是如何設計齣來的
第4章 誘人的目標 / 64
並不興奮的世界guan軍 / 67
一生落魄的大奬獲得者 / 69
追求目標的文化 / 73
目標和記錄無處不在 / 75
可穿戴設備導緻鍛煉上癮 / 77
數字引發瞭癡迷 / 78
成功是通往失敗的路標 / 80
第5章 不可抗拒的積極反饋 / 84
“點贊”是我們時代的可卡因 / 87
輸可以僞裝成贏 / 90
丟掉瞭反饋,就丟掉瞭玩傢 / 94
虛擬現實技術神奇而危險 / 97
“差一點兒就贏瞭”好過“總是贏” / 99
第6章 毫不費力的進步 / 103
釣人的“魚餌” / 104
人人都厭惡損失 / 106
吸血遊戲的機製 / 109
“新手運”是個大坑 / 112
wan全無門檻的“傻”遊戲 / 114
智能手機拓展遊戲世界 / 115
第7章 逐漸升級的挑戰 / 118
激勵人心的掌控感 / 120
發展區與玩樂迴路 / 123
勝利即將來臨 / 126
停止規則為何失效 / 129
第8章 未完成的緊張感 / 134
蔡格尼剋效應 / 135
腦內循環的歌麯 / 136
吊胃口的播客 / 137
被掐斷的故事 / 141
不可預見更令人愉悅 / 143
令人興奮的購物體驗 / 145
一看到底的劇集 / 147
第9章 令人癡迷的社會互動 / 151
評估自我價值的需求 / 154
平衡社會肯定與個性化 / 157
為社交而遊戲 / 160
大腦變成瞭“醃黃瓜” / 161
再也無法適應現實互動的孩子 / 163
第三部分 如何遠離行為上癮
*10章 讓孩子遠離行為上癮 / 168
自然交流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 168
麵對麵溝通到關重要 / 170
為幼兒設定健康的屏幕使用時間 / 172
讓青少年“可持續”地使用數字技術 / 175
傢長應該如何做 / 177
陶教授的訓練營 / 178
網癮認知行為zhi療 / 180
從改變動機開始 / 182
*11章 改變習慣和行為構建 / 186
使用意誌力的人會先失敗 / 187
用好習慣代替壞習慣 / 189
加速新習慣的形成 / 191
構建遠離誘惑的環境 / 193
藉助負麵反饋的力量 / 196
將提醒任務交給工具 / 199
削弱心理迫切性 / 201
逆嚮拆解上癮體驗 / 203
第四部分 用行為上癮做好事
*12章 遊戲化 / 208
讓正確的事情更有趣 / 209
遊戲化促進健康 / 211
遊戲化提高學習成績 / 214
遊戲化提升工作效率 / 216
遊戲減少疼痛和心理創傷 / 219
遊戲化的潛在危險 / 221
尾聲 不上癮,我們能做到 / 225
緻謝 / 228
注釋 / 230
我原本是抱著學習如何提升學習效率的目的來購買這套書的,但完全沒想到它會帶給我如此大的驚喜。這套書絕對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學習方法大全”。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的指南。尤其是在“刻意練習”和“如何高效學習”這兩部分,作者提供的方法論非常係統和落地。我過去的學習方法大多是“死記硬背”或者“淺嘗輒止”,效果不盡如人意。而這套書則引導我去思考學習的本質,如何設定有挑戰性的目標,如何獲得及時的反饋,以及如何通過不斷地反思和調整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從新手到大師”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有目的的努力。作者用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邏輯,將復雜的概念變得淺顯易懂,讓我對“刻意練習”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學習某個知識點,更是關於如何培養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競爭力,並且享受學習帶來的成長和樂趣。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很吸引人,“欲罷不能”加上“如何高效學習”、“刻意練習”,再結閤“刷屏時代”和“心理學哲學”,就足以讓人好奇。而實際閱讀下來,也確實沒有辜負這份期待。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從新手到大師”的轉變過程的描述。它非常真實地反映瞭技能提升的各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可能遇到的挑戰。作者並沒有迴避睏難,而是鼓勵讀者直麵它們,並提供相應的應對策略。在“刻意練習”的部分,作者強調瞭“走齣舒適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不斷挑戰自我來突破瓶頸。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過去常常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技能,不願意去嘗試新的、更難的東西。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成長往往發生在挑戰之中。同時,書中關於“刷屏時代”行為上癮的分析,也讓我對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和信息過載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戒除手機癮,更是關於如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更明智的選擇。整本書的邏輯嚴謹,論據充分,而且非常具有啓發性。
評分我一直對“心流”和“專注力”這兩個概念非常感興趣,也嘗試過很多相關的書籍,但總是覺得搔不到癢處。這套書的齣現,徹底滿足瞭我對這兩個領域的探索。尤其是在“如何高效學習”和“刻意練習”的部分,作者對如何進入心流狀態,如何保持高度專注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要“專注”,更是提供瞭具體的方法去訓練我們的專注力,去創造有利於心流的條件。例如,書中關於如何分解任務、設定清晰目標、以及如何及時反饋等技巧,都非常有實踐性。我嘗試著將這些方法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中,效果立竿見影。我發現,當我能夠進入心流狀態時,學習和工作不再是枯燥的任務,而是一種充滿樂趣和成就感的體驗。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力,比任何外部的激勵都更加強大。這本書讓我明白,高效學習和技能提升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練習來實現的。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行為上癮”這個看似現代的問題,與深厚的心理學和哲學思考相結閤。我一直認為,很多時候我們的睏擾並非源於外部環境,而是內心的某種機製在作祟。而這套書恰好觸及瞭這一點。作者在分析“刷屏時代”的各種行為成癮時,並沒有簡單地歸咎於科技的“原罪”,而是深入挖掘瞭人類心理深處的渴望、逃避和尋求滿足的本能。這種分析非常有說服力,也讓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我們沉迷於某些行為,或許是在試圖填補內心的空虛,或者是在逃避現實的壓力。書中關於“欲罷不能”的探討,不僅僅是針對手機、遊戲等可見的行為,更觸及瞭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自覺的習慣和思維模式。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自由並非來自擺脫外部的束縛,而是來自內心的覺醒和掌控。這種哲學層麵的思考,讓整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升華,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戒掉壞習慣”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自己,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書。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真的讓我驚艷。我一直對行為成癮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市麵上大多數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淺顯,很難找到一個既有理論深度又能付諸實踐的讀物。然而,這套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如何改變”的核心問題。作者引用瞭大量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但又用非常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尤其是在關於“刷屏時代”的部分,作者精準地剖析瞭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和碎片化帶來的行為成癮誘因,讓我對自己的手機依賴有瞭全新的認識。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融入瞭哲學思考,讓我在理解行為成癮的根源時,也能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人生啓示,思考科技與人性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這個時代保持清醒和自主。閱讀過程就像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瞭更深刻的反思,也為我提供瞭一套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