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消化病 樊代明 科学出版社

常见消化病 樊代明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代明 著
图书标签:
  • 消化病学
  • 常见病
  • 医学科普
  • 临床医学
  • 樊代明
  • 科学出版社
  • 消化系统疾病
  • 健康指导
  • 疾病预防
  • 医学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煜城弘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98980
商品编码:261435932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常见消化病

定价:18.00元

售价:12.96元,便宜5.04元,折扣72

作者:樊代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0302989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我国,消化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调查,北京和上海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高达5.77%;全球每年胃癌新发病例中42%来自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达到11.6/(10万)人;酒精性肝病的发病人数日渐增多……
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食管癌、胃癌?如何预防、治疗消化性溃疡?哪些食物容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胆结石需要手术治疗吗?社区医生在常见消化病的防治中需要做哪些工作?有常年消化病诊治经验的樊代明院士等专家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讲解。

目录


“知名医学专家对话社区医生”丛书序
前言
章胃食管反流病
节概述
1.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什么病
2.胃食管反流病如何分类
3.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是什么
4.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5.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症状、检查与诊断
1.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2.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并发症
3.常用的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检查有哪些
4.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5.诊断时应将胃食管反流病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第三节治疗
1.对胃食管反流病可以采取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2.如何进行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治疗
3.如何进行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
4.对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可采取哪些治疗措施
5.胃食管反流病的预后是什么
第四节预防
1.怎样通过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胃食管反流病
2.社区医生如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上发挥作用
第二章食管癌
节概述
1.食管癌是一种什么病
2.食管癌如何分类
3.食管癌的病因是什么
4.食管癌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5.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症状、检查与诊断
1.食管癌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2.食管癌有哪些并发症
3.常用的食管癌相关检查有哪些
4.依据哪些检查结果诊断食管癌
5.诊断时应将食管癌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第三节治疗
1.治疗食管癌的措施有哪些
2.哪些患者适于外科手术治疗
3.如何进行食管癌的联合化疗
4.食管癌的预后是怎样的
5.食管癌患者饮食应注意什么
……
第三章胃炎
第四章消化性溃疡
第五章胃癌
第六章肠易激综合征
第七章炎性肠病
第八章结直肠癌
第九章酒精性肝病
第十章肝硬化
第十一章胆结石
第十二章急性胰腺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疑难杂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引言 在医学领域,尽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许多曾经束手无策的疾病已被攻克,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疑难杂症,它们病因复杂、发病隐匿、进展迅速,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对医疗体系的整体水平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本系统、全面、实用的疑难杂症诊断与治疗指南。我们力求深入剖析疑难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详尽阐述其临床表现,并重点介绍当前最前沿、最有效的诊断技术和治疗策略。本书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学科,而是涵盖了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等多个医学分支,力求从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棘手的疾病。 第一部分:疑难杂症的诊断思路与方法 疑难杂症的诊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本部分将着重探讨疑难杂症的诊断思路,以及能够辅助诊断的各种方法。 第一章:疑难杂症的临床思维与鉴别诊断 1.1 建立全局观的诊断思维: 强调不要局限于单一的症状或体征,要将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置于整体中考量。深入分析主诉背后的潜在病因,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1.2 抓住关键线索,层层深入: 学习如何从看似零散的症状中提取关键信息,例如症状的发生、发展、性质、诱因、缓解因素等。掌握系统性病史采集的技巧,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1.3 熟练运用鉴别诊断的逻辑: 介绍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如“排除法”、“相似病鉴别”、“常见病优先”等。针对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疑难杂症,提供具体的鉴别思路和要点。 1.4 识别“Red Flags”: 关注那些预示着严重疾病的警示信号,例如不明原因的发热、体重快速下降、新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局部包块的快速增大等。及时识别这些信号,能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的效率。 1.5 循证医学在疑难杂症诊断中的应用: 强调利用最新的临床指南、医学文献和数据库,为疑难杂症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如何有效检索、评估和应用循证证据,是现代医生必备的技能。 第二章:现代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2.1 影像学技术的革新与突破: 2.1.1 高分辨率CT与MRI: 深入介绍高分辨率CT(HRCT)在肺部疾病、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以及MRI在脑部、脊髓、软组织病变诊断中的优势。特别关注其在早期病灶的发现和病变程度评估方面的作用。 2.1.2 PET-CT与PET-MRI: 阐述PET-CT在肿瘤代谢评估、良恶性鉴别、疗效监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PET-MRI在特定疾病(如神经系统肿瘤、心脏疾病)中的独特价值。 2.1.3 超声技术的精进: 讨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介入超声等技术在血管疾病、腹腔脏器病变、浅表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其无创、经济的特点。 2.2 内镜技术的深度探索: 2.2.1 消化内镜(胃镜、肠镜、小肠镜): 介绍内镜下活检、黏膜染色、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技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微小病灶诊断中的作用。 2.2.2 呼吸内镜(支气管镜): 强调支气管镜在肺部感染、肺部肿物、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包括活检、刷检、灌洗等。 2.2.3 泌尿内镜(膀胱镜、输尿管镜): 介绍其在泌尿系统肿瘤、结石、炎症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2.3 实验室诊断的精准化与个体化: 2.3.1 分子诊断技术: 重点介绍基因检测、PCR技术、NGS(新一代测序)等在遗传性疾病、肿瘤个体化治疗、病原体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2.3.2 液体活检: 阐述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等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早期筛查、复发监测、疗效评估中的前景。 2.3.3 细胞学与病理学的进展: 介绍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在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其在肿瘤分型、预后判断中的重要性。 2.4 生理功能检查的精细化: 讨论心脏电生理检查、肺功能检查、脑电图、肌电图等在功能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其对疾病早期阶段的敏感性。 第二部分:常见疑难杂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对策 本部分将聚焦于一些临床上常见的、具有挑战性的疑难杂症,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三章:肿瘤性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 3.1 罕见肿瘤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介绍一些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如肉瘤、生殖细胞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重点关注其在影像学上的特点、组织学分类以及治疗的特殊性。 3.2 肿瘤转移与复发的早期发现与防治: 探讨肿瘤转移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学、液体活检等手段进行早期监测。介绍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 3.3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深入解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在治疗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副作用管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4 难治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化疗耐药、放疗抵抗的肿瘤,介绍多学科会诊(MDT)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基因突变、肿瘤微环境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疑难诊断与治疗 4.1 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详细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Sc)、干燥综合征(SS)等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如何进行多器官损害的评估和管理。 4.2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精准治疗: 聚焦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难点,如早期病变、肠外表现的识别。重点介绍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等在精准治疗中的应用。 4.3 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识别: 介绍一些相对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血管炎、肌炎、银屑病关节炎等,强调其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 4.4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治疗策略: 讨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在长期控制疾病活动、预防复发、减少并发症中的应用。 第五章: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 5.1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等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如神经影像学、脑脊液检查、神经心理学评估。介绍目前的治疗手段和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 5.2 复杂性癫痫的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介绍难治性癫痫、药物抵抗性癫痫的诊断策略,包括脑电图(EEG)、视频脑电图(VEEG)、MRI等。讨论手术治疗、生酮饮食、神经调控等治疗方案。 5.3 脑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与介入治疗: 重点关注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畸形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急性期溶栓、取栓、介入栓塞等治疗技术。 5.4 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与管理: 介绍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病因,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毒等,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S)、肌电图(EMG)等诊断方法。 第六章:感染性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 6.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复杂性感染: 关注机会性感染的早期识别,如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隐孢子虫感染等。介绍抗病毒治疗与感染治疗的联合策略。 6.2 结核病的耐药性与非典型表现: 探讨耐多药结核(MDR-TB)、广泛耐药结核(XDR-TB)的诊断与治疗挑战。关注结核病的肺外表现,如淋巴结结核、骨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等。 6.3 医源性感染与耐药菌感染的防治: 强调抗生素合理使用,以及多重耐药菌(如MRSA、VRE、ESBLs)的识别、诊断和治疗方案。 6.4 寄生虫与真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介绍一些不易诊断的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病、利什曼病)和真菌感染(如曲霉菌病、念珠菌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第七章:其他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 7.1 罕见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咨询: 介绍一些罕见但临床表现典型的遗传性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囊性纤维化、苯丙酮尿症等,强调基因诊断的重要性,以及遗传咨询的意义。 7.2 内分泌与代谢性疑难杂症: 关注垂体瘤、肾上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的复杂诊断,以及罕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如卟啉病、糖原累积病等。 7.3 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进一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脊柱关节炎的诊断要点,以及其他风湿性疾病的鉴别。 7.4 职业病与环境相关疾病的识别: 关注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以及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部分:疑难杂症的综合管理与未来展望 第八章:疑难杂症的多学科协作与全程管理 8.1 多学科会诊(MDT)模式的优势: 强调肿瘤、复杂感染、器官移植等疾病需要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外科、内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最优治疗方案。 8.2 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 关注晚期疑难杂症患者的症状管理、生活质量改善,以及心理社会支持,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关怀。 8.3 康复医学在疑难杂症康复中的作用: 介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在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 8.4 患者教育与依从性管理: 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帮助患者理解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共同应对疾病。 第九章:疑难杂症研究的前沿与展望 9.1 疾病模型与动物实验的进展: 介绍用于研究复杂疾病的新型疾病模型,以及在动物实验中验证新的治疗策略。 9.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探讨人工智能在影像识别、药物研发、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 9.3 基因编辑与精准医学的未来: 展望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遗传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精准医学如何为个体化治疗带来革命。 9.4 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强调医学发展离不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国际合作在推动医学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结语 疑难杂症的挑战是永恒的,但医学的进步也是不懈的。本书的编写旨在汇集当前医学界在疑难杂症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最新知识和实践经验,希望能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学习、深入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人类终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诊断和治疗那些曾经难以征服的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消化系统疾病图解》真是太及时了!我最近总是胃胀、反酸,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但总觉得心里没底,网上搜到的信息又杂七杂八,让人更添焦虑。拿到这套书,我简直像找到了救星。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而且非常细致,把各种消化道器官的解剖结构、病变部位都清晰地展示出来,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医生说的“贲门”、“胃底”到底在哪里。对于那些我之前听都没听过的疾病,比如“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书中也有详细的文字解释,配上逼真的病理图片,让我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书中不仅介绍了疾病本身,还涉及了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甚至还有一些生活方式的建议,感觉非常全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幽门螺杆菌”那一章,把感染的途径、危害、检测和根除方法讲得明明白白,这下我回去就能和医生更有针对性地沟通了。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专著,更像是一位耐心、博学的良师益友,帮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像模像样地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定价吓了一跳,心想一本关于“常见消化病”的书,怎么会这么贵。但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扉页上“樊代明教授 亲笔推荐”几个大字,又看到出版社是“科学出版社”,瞬间觉得这绝对是精品。作为一名长期被胃病困扰的人,我尝试过太多“秘方”,走过太多弯路,深知选择一本权威、科学的书籍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有分量。内容更是让我惊叹,不仅仅是罗列疾病名称和症状,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疾病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比如,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书中不仅分析了导致反流的各种因素,还详细解释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对食管黏膜造成的损害,甚至还提到了长期反流可能增加的癌变风险,这种严谨的分析让我感到非常信服。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临床案例,读起来既有学术性,又不失趣味性,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消化系统疾病,或者正在与慢性消化道疾病抗争,想要从根本上理解病因的读者。

评分

这套书简直就是一本消化科的“百科全书”!我是一名消化科的住院医师,平时接触到的患者类型非常多样,病情也十分复杂。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或者需要快速查阅一些不太熟悉的疾病信息。这套书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首先,它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从食管、胃、小肠、大肠到肝、胆、胰腺,几乎所有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都涉及到了。其次,它的内容非常权威,由樊代明教授这样的资深专家主编,内容质量非常有保证。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早期消化道肿瘤筛查”和“消化道息肉”的处理章节,这部分内容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最新的诊疗指南和技术。书中对于一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比如对于腹痛的鉴别,提供了详细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我们年轻医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而且,书中还引入了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比如在肝病章节中,对各种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优劣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这对我们掌握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医生,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最近总觉得身体有点不对劲,尤其是在饮食方面,稍微吃点油腻的就觉得胃部不适,有时候甚至会疼。虽然知道是小毛病,但心里还是挺担心的,所以就想着找本书自己了解一下。这本《常见消化病》的书名听起来就很贴切,我本来是抱着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简单易懂的说明的心态去买的,没想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简单地告诉你“吃什么好,吃什么不好”,而是非常详细地讲解了消化器官的运作方式,以及各种疾病是如何产生的。书中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解释了肠道菌群失调、神经系统敏感性增加等可能因素,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对某些食物特别敏感,而另一些人却没事。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的疾病,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这让我觉得很有希望,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通过调整饮食和作息也能缓解。虽然有些医学术语我不太理解,但凭借着清晰的图示和相对通俗的语言,我还是能大致明白书中的意思。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对自己身体出现的一些小状况有了更科学的认知,也让我知道如何更有效地与医生沟通。

评分

我是一名基层消化科医生,平时工作非常忙碌,但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快速查阅、信息全面、并且具有一定深度和前沿性的参考书,能够帮助我在日常诊疗中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指导。这本《常见消化病》无疑成为了我的首选。樊教授作为国内消化界的泰斗,其学识和经验毋庸置疑。书中对各种常见消化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鉴别诊断的描述都非常清晰,而且更新及时,纳入了近年来的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理念。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章节,对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新治疗进展,比如生物制剂的应用,都有详细的论述,这对于我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有价值。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少见但临床上需要重视的消化道肿瘤,比如早期胃癌、结肠癌的筛查和诊治要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总的来说,这套书的内容体系完整,逻辑性强,既有基础知识的夯实,又有临床实践的指导,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