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 | 作者 | 陆汉文 黄承伟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15520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316000 | 页码 | 36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以“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为主题,以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典型案例调查为基础,阐明了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丰富过程,揭示了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了促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逻辑线索,地方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与规制下所呈现的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是本研究的重点,这种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所反映的地方的行为规律及其对政策制定的启示是本研究的*终指向。 |
| 作者简介 | |
| 陆汉文,男,1971年生,湖北云梦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部地区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1989年9月至1993年6月攻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系学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攻读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学系)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攻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6年7月至2000年9月历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助教、讲师。2000年9月至2007年8月历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2006年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2007年调入华中师范大学。曾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减贫项目咨询专家,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系列规划编制首席专家,全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编制专家。主要致力于农村减贫与发展研究。 黄承伟,男,广西灵山人,博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主任、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2001年7月、2000年8月分别毕业于广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农业经济系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科学与地理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分获农学学士、硕士和理学博士。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减贫与发展领域的理论、实践研究和管理工作。在利用外资扶贫、灾害管理减贫、扶贫能力建设、对外减贫合作、扶贫理论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主持完成各类研究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外交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委托项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咨询项目。参与国家扶贫开发领域重大专题调研及政策制定。在国家、省部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减贫与发展领域著作70部,多次荣获各类研究成果奖。 蔡志海,男,1977年6月生,汉族,湖北麻城人,中员,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社会学博士。1994-2001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起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3-2014年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吕方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何家伟,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 |
| 目录 | |
| 篇 主报告 章 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3 一 精准扶贫思想:精准扶贫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的指引/3 二 精准扶贫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14 三 精准扶贫方略对扶贫开发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29 四 精准扶贫实践成效和存在的问题/37 五 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41 第二篇 “六个精准”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 篇首语 贯彻六个精准,提高脱贫成效/47 第二章 扶持对象精准/50 一 扶持对象精准:解决“扶持谁”的问题/50 二 扶持对象精准的顶层设计/51 三 扶持对象精准的在地化政策与实践/53 四 小结与讨论/61 第三章 项目安准/66 一 项目安准的政策背景/66 二 项目制与农村扶贫开发/67 三 项目供给与政策资源匹配/69 四 项目落地精准/75 五 小结与讨论/79 第四章 资金使用精准/82 一 资金使用精准的政策背景/82 二 资金使用精准的顶层设计/83 三 资金使用精准的政策举措/87 四 资金使用精准的实施成效/91 五 小结与讨论/101 第五章 措施到户精准/102 一 扶贫政策落地问题/102 二 措施到户精准的顶层设计/104 三 措施到户精准的转化与落实/109 四 措施到户精准的实施效果与挑战/113 五 小结与讨论/115 第六章 因村派人精准/119 一 因村派人精准的政策背景/119 二 因村派人精准的顶层设计/121 三 因村派人精准的地方实践/125 四 因村派人精准的成效与问题/133 五 小结与讨论/136 第七章 脱贫成效精准/139 一 脱贫成效精准:解决“如何退”的问题/139 二 脱贫成效精准的顶层设计/139 三 脱贫成效精准的在地化政策与实践/144 四 小结与讨论/153 第三篇 “五个一批”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 篇首语 落实五个一批, 坚持分类施策/157 第八章 特色产业扶贫/161 一 特色产业扶贫的提出背景/161 二 特色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162 三 特色产业扶贫的在地化政策与实践/164 四 特色产业扶贫的初步效果/170 五 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74 六 启示与政策建议/176 第九章 转移就业脱贫/181 一 转移就业脱贫的政策背景/181 二 转移就业脱贫的顶层设计/183 三 转移就业脱贫的地方实践与成功经验/189 四 转移就业脱贫存在的主要问题/197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199 第十章 资产收益扶贫/203 一 资产收益扶贫的提出背景/203 二 资产收益扶贫的政策设计/204 三 资产收益扶贫的地方实践/209 四 资产收益扶贫的效果与问题/214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218 第十一章 易地搬迁脱贫/221 一 国家贫困治理体系中的易地扶贫搬迁/221 二 精准扶贫方略下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223 三 易地扶贫搬迁的地方经验/226 四 启示与政策建议/239 第十二章 生态扶贫/244 一 生态扶贫的政策背景/244 二 生态扶贫的顶层设计/245 三 生态扶贫的政策措施/249 四 生态扶贫的实施成效/252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261 第十三章 教育扶贫/263 一 教育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263 二 国家对教育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265 三 地方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呼应/271 四 教育精准扶贫的突出成效/277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280 第十四章 健康扶贫/285 一 健康扶贫的提出背景/285 二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中的健康扶贫/286 三 健康扶贫的顶层设计/289 四 健康扶贫的地方经验与现实挑战/296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301 第十五章 兜底保障/306 一 国家贫困治理体系中的兜底保障式扶贫/306 二 兜底保障的政策体系安排/309 三 兜底保障政策的运行与实践反思/315 四 启示与政策建议/321 结 语/324 参考文献/327 后 记/338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触感上就透着一股沉稳的气息。封面设计上,那种克制而又富有力量感的色彩搭配,让人在众多书架中一眼就能捕捉到它的存在。更不用说字体排版,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艺术,使得阅读过程即便面对大量信息也能保持极佳的视觉舒适度。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确实下足了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资料的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印刷品。无论是用于个人学习还是作为案头参考,它都散发着一种专业且值得信赖的气场。我个人特别欣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它无声地传递出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芬芳,让人立刻沉浸到一种专注的研究氛围之中,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做好了心理铺垫。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前瞻性视野。它不只是对过去一个阶段的总结和回顾,更像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一种深刻预判和审慎提醒。作者们似乎有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洞察力,能够看到当前实践中潜藏的长期风险与机遇。在很多关于可持续发展和长效机制的探讨中,那种充满建设性的批判和富有远见的建议,让人深受启发。它促使读者跳出现有的思维定式,去思考如何让已经取得的成就能够更稳固地持续下去。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被唤醒的紧迫感,激励着自己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当前的诸多社会议题。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得相当精妙,它遵循了一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理论到实践的清晰路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精心设计的知识阶梯,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导向,不会让人迷失在繁杂的信息流中。特别是一些跨章节的呼应和主题的深化,设计得非常巧妙,使得读者能够形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认知体系。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也能极大地降低理解门槛。我惊喜地发现,原本以为会很枯燥的政策分析部分,也被组织得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读起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完全没有拖沓之弊。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每一处观点都有详实的数据或案例作为支撑,这对于追求实证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文献和图表时的那种精确度,没有丝毫的含糊其辞。作者们似乎对原始材料进行了极其细致的甄别和清洗,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引用的报告或统计数据,而每一次回溯,都能验证作者判断的审慎。对于那些需要依赖一手资料进行学术研究或政策分析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标准的参考范本,其方法论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越其结论本身。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视角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在陈述某一个具体项目的成功或失败,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理解中国特定发展阶段复杂性的分析框架。作者们似乎拥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阔的田野调查基础,这使得他们对宏观政策的解读既有高度,又不失对微观实践的精准把握。尤其是一些对于特定区域发展逻辑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深度和穿透力。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概述,而是真正深入到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驱动变革的深层动因。读完其中几章,我感觉自己对理解复杂社会工程的系统性思考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解构复杂问题的全新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