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 9787520106528

正版: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 97875201065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伯森 肖成龙 著
图书标签:
  • 殡葬行业
  • 殡葬事业
  • 中国殡葬
  • 行业报告
  • 市场分析
  • 政策研究
  • 社会保障
  • 民政
  • 死亡关怀
  • 殡葬服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朝鲁书社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6528
商品编码:2615999401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 作者 李伯森 肖成龙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06528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349000 页码 368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在回顾了2015~2016年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殡葬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破解殡葬事业发展难题;指出了我国殡葬业大数据研发与应用滞后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夯实殡葬设施建设基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落实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殡葬业互联网建设步伐;抓住关键殡葬专用设备和薄弱环节,加快殡葬专用设备更新改造等系列对策。

   作者简介
李伯森,男,1965年8月生,山东诸城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8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专业,现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民政部生态安葬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2003年以来,组织完成了90余个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组织制修订了30多个国家和行业殡葬标准;获国家50余项,并获1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在组织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殡葬领域污染物减排和处理无害化公益技术研究与应用”中,作为课题责任人,主持完成了“殡葬园区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主持完成了科技部下达的“建立善后保证金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软科学课题。目前,作为总主编,正组织开展《中国殡葬史》的编纂工作;组织开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殡葬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与示范”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殡葬行业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研究”重大专项和“中国殡葬文化与科技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2014~2017)国家财政重大专项等科研工作。在着力加强殡葬自然科学和软科学的并重研究,着力开展殡葬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着力搭建多功能、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抓殡仪场所环境监测和申报产品质检资质认证工作,着力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拓宽殡葬研究新领域等方面,为提升我国殡葬科研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肖成龙,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政策文化研究室主任、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员。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李伯森】/001
  一 2015~2016年殡葬事业发展概况/002
  二 新时期殡葬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015
  三 新时期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对策/019

Ⅱ 绿色发展篇
2 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 实现“源头”节地——来自上海的报告【周静波 等】/027
3 云南少数民族节地生态安葬实践与探索【胥廷义 等】/041
4 生态安葬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生态安葬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组 周传航 执笔】/056
5 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节地生态葬实践探索【王龙佳 等】/075
6 节地生态安葬中的问题与对策【华中科技大学节地生态安葬课题组 黄 安 执笔】/087
7 推行文明祭扫 实践绿色殡葬【齐月娜 等】/099

Ⅲ 标准建设篇
8 殡葬标准化体系工程的创建及实施【肖成龙】/110
9 《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801—2015)解读【王 玮 等】/137
10 殡仪场所消毒卫生现状与标准体系创建【周雪媚 等】/151
11 广东省殡葬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蔡佳俊】/169
12 标准化 信息化 人文化 眉山市殡葬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具体实践【史跃平 等】/181

Ⅳ 互联网篇
13 殡葬业物联网监管综合服务平台研究【马世龙 等】/193
14 互联网模式下的殡葬管理与服务【齐卫东】/208
15 山东省“互联网 殡葬”开发与应用【吴兆庆】/222
16 “互联网 殡葬”的实践与应用【马 雷 等】/231
17 “互联网+殡葬服务”的构建与展望【李秉杰】/249

Ⅴ 附录
18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大事记 (2015~2016)【刘 杨】/263
19 奖励与评定(2015~2016)【王颖超】/273
20 部分省市区“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和节地生态安葬政策落实情况【马金生】/311

Abstract/343
Contents/345

   编辑推荐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主编,全书分为总报告、绿色发展篇、标准建设篇、互联网篇和附录五大部分,汇集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16份研究报告及本领域主要资讯信息。
本书在回顾了2015~2016年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殡葬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破解殡葬事业发展难题,在深化殡葬改革进程中取得的系列成果;同时,指出了我国殡葬业大数据研发与应用滞后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落实“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夯实殡葬设施建设基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落实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殡葬业互联网建设步伐;抓住关键殡葬专用设备和薄弱环节,加快殡葬专用设备更新改造等系列对策。

   文摘

   序言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 前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断演进,文明的进程也体现在对生命终结的认知与处理方式上。殡葬,作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缅怀,以及对生者心灵的抚慰。它不仅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在殡葬观念和实践方面,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从远古的朴素祭祀,到历代王朝的礼制规范,再到近现代社会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殡葬始终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调整,体现着时代的印记和价值观的变迁。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都对传统的殡葬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如何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命终结服务的需求,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应运而生。本报告聚焦于2016年至2017年这一时期,对中国殡葬事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分析与研判。报告力求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呈现中国殡葬事业发展的真实图景,为政策制定者、行业从业者、学术研究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报告不仅关注政策法规的调整与完善,更深入探讨了殡葬服务市场的变化,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展。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殡葬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关注绿色殡葬、节地安葬等新型理念的推广,以及其在社会层面的接受度和实践情况。 殡葬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关乎到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报告希望通过详实的资料、深入的分析,促进全社会对殡葬事业的理解与关注,推动殡葬服务朝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绿色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服务民生、传承文明、促进和谐”的价值追求。 第一章:中国殡葬事业的宏观背景 1.1 社会经济发展对殡葬事业的影响 2016-2017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在生命终结的仪式和安葬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要求。消费能力的提升,也促使殡葬服务从传统的“基本保障”向“个性化、品质化”转型。例如,对遗体告别仪式的仪式感、对骨灰安葬环境的要求、对纪念形式的创新等,都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也深刻影响着殡葬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改变了传统的家庭安葬模式,增加了城市地区对集中式公墓、骨灰堂等设施的需求。城市空间的有限性,也迫使殡葬服务向节地、环保方向发展。 1.2 人口结构变化与殡葬需求 中国人口结构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老龄化加速、生育率相对较低的特点。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死亡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对殡葬服务的需求总量随之上升。高龄人群的增多,也带来了对临终关怀、丧葬慰藉等服务的需求。 另一方面,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使得传统的家族式丧葬仪式面临挑战。子女可能分散在不同城市,或者家庭规模缩小,对传统的集中操办丧事的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催生了对更灵活、更便捷、更少负担的丧葬服务模式的需求,如远程协助、线上悼念等。 1.3 政策法规环境的变化 2016-2017年,中国政府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强调公益属性,推进绿色殡葬,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鼓励和规范殡葬服务机构的发展,推动行业市场化改革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例如,一些地区开始试点火葬区域的扩大,推行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的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殡葬服务领域,但同时也加强了对服务质量、价格收费等方面的监管。 1.4 社会文化观念的演变 随着社会开放度和信息传播的加速,人们的殡葬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观念中对死亡的禁忌、对厚葬的推崇,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淡化。环保意识、文明意识的提升,使得“薄养厚葬”的观念开始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后事的“简办”与“文明办”。 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殡葬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线上纪念馆、网络追思会等形式开始出现,满足了人们跨越时空表达哀思的需求。同时,对生命教育、生死教育的关注度也在提升,促使人们从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死亡。 第二章:殡葬服务供给与市场现状 2.1 殡葬服务机构的构成与特点 在2016-2017年,中国的殡葬服务机构主要包括: 国有殡仪服务机构: 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指导,承担主要的遗体接送、冷藏、整容、告别仪式、火化等基本服务,通常具有公益性质,价格相对较低,但在服务内容和创新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公墓与骨灰堂: 提供遗体或骨灰的安葬场所,包括传统墓地、壁葬、树葬区、花坛葬区等。随着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各类生态墓地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社会化殡葬服务公司: 作为市场化主体,提供全流程的丧葬服务,包括策划、布置、主持、物品供应、鲜花、摄影摄像等。这些公司通常更加灵活,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 代办服务机构: 协助家属办理丧葬事宜,包括联系殡仪馆、选择墓地、办理手续等,尤其受到异地居住或不熟悉流程的家属欢迎。 2.2 服务内容与创新 报告期内,殡葬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和升级: 个性化告别仪式: 从传统的肃穆式告别,发展出更为多元化的形式,如主题式告别(根据逝者生平爱好)、文化式告别(融入音乐、诗歌、舞蹈等)、亲情式告别(强调家人情感联结)等。 生态安葬的推广: 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得到大力推广,并开始出现一些创新性的生态安葬模式。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或奖励政策,鼓励公众选择。 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 部分殡仪馆开始引入电子追思屏、VR告别体验等技术,提升服务体验。网上祭扫、在线悼念平台也逐渐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追思方式。 临终关怀与心理慰藉: 随着社会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度提高,临终关怀服务,以及针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和慰藉服务,也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尽管仍处于起步阶段。 配套产品与服务: 鲜花、骨灰盒、寿衣、纪念品等配套产品的设计和材质也更加注重美观、环保和文化内涵。 2.3 市场竞争与监管 殡葬服务市场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市场化竞争,但同时也面临着监管的挑战。 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平衡: 如何在鼓励市场主体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保障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防止过度商业化和价格乱象,是监管的重点。 信息不对称与消费陷阱: 部分消费者对殡葬流程和价格不了解,容易遭遇“明码标价”的幌子下的隐形消费或强制消费。加强信息公开透明,规范收费行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市场主体增多,服务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区出现了服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服务流程不规范、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 监管体系的完善: 尽管监管力度在加强,但针对殡葬服务市场的专业监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包括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服务标准制定、价格监督机制等。 第三章:绿色殡葬与生态安葬的实践 3.1 绿色殡葬的理念与内涵 绿色殡葬,是相对于传统厚葬、浪费型丧葬而言的一种新型丧葬理念。它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文明低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节约土地: 倡导不占地或少占地、不占耕地的安葬方式,如海葬、树葬、花坛葬、壁葬、集体共建墓地等。 保护环境: 避免使用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材料,如过度包装的骨灰盒、防腐处理等,提倡使用可降解的材料。 文明低碳: 简化丧葬仪式,提倡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鼓励采用环保的告别和纪念方式。 尊重生命: 绿色殡葬同样强调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但这种尊重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 3.2 生态安葬方式的推广与发展 2016-2017年,国家大力推动生态安葬,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海葬: 作为一种免费或低成本的安葬方式,海葬在沿海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各地民政部门组织了多次集体海葬活动,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 树葬与花坛葬: 将骨灰撒入树下或埋入花坛,不设墓碑,不占地。这种方式因其环保、美观、充满生命力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一些地区开始将公共绿地开辟为树葬或花坛葬区域。 壁葬: 将骨灰盒安放在墙体式墓穴中,占地面积小,适合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 其他创新形式: 如将骨灰与植物共葬,或设计小型化的集体纪念园区,也在探索和发展之中。 3.3 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生态安葬理念得到普及,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传统观念的束缚: “入土为安”、“子孙后代能看到”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家庭难以接受骨灰撒散或无墓碑的安葬方式。 对生态安葬的认知不足: 部分公众对生态安葬的真正含义、操作流程、环境效益等了解不够,存在误解或疑虑。 配套服务与设施的完善: 尽管有推广政策,但部分地区在生态安葬的配套服务、场地规划、后续维护等方面仍显不足。 市场引导与宣传力度: 宣传和引导力度仍需加强,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生动形象地展现绿色殡葬的价值和意义。 对此,报告期内,各地纷纷采取措施,例如: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公益广告、社区宣传等多种形式,普及绿色殡葬理念。 提供政策支持: 给予生态安葬家庭一定的补贴或奖励,降低其经济负担。 完善服务体系: 建设更加完善的生态安葬园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加强科普教育: 组织相关讲座、体验活动,增进公众对绿色殡葬的理解。 第四章:殡葬文化与文明的传承 4.1 传统殡葬文化的内涵与变迁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博大精深,它包含着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对祖先的敬畏、对家族的传承以及对社会的伦理规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文化内涵不断被丰富和演变。 孝道文化: 传统丧葬仪式中,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哀思,强调“慎终追远”。 礼仪文化: 丧葬过程中的一系列仪式,如守灵、祭奠、安葬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礼仪规范。 家族文化: 丧葬往往是家族成员凝聚、沟通的重要契机,体现了家族的团结和延续。 宗教与信仰: 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超度、轮回等观念。 然而,进入近现代,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传统殡葬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转型: 厚葬薄养的批判: 铺张浪费的丧葬形式逐渐受到诟病,人们开始反思“薄养厚葬”的合理性。 仪式简化与变通: 许多繁琐的传统仪式在现代社会难以维系,开始被简化或以更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方式呈现。 世俗化与人性化: 丧葬仪式越来越强调对逝者生平的追忆,以及对生者情感的慰藉,更趋于世俗化和人性化。 4.2 文明殡葬的推广与实践 报告期内,文明殡葬的理念得到大力推广,主要体现在: 破除迷信,提倡科学: 鼓励丧葬活动以科学、文明、健康的方式进行,反对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节俭治丧: 倡导节俭办丧,反对攀比、铺张浪费,提倡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哀思。 尊重生命,关爱逝者: 强调对逝者的尊重,但这种尊重更多体现在对逝者生平的追忆、对精神的传承,而非物质的堆砌。 倡导新的纪念方式: 鼓励发展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生命纪念馆等,让纪念方式更加多元化和情感化。 4.3 殡葬文化创新与发展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殡葬文化也在不断创新: 生命礼仪的探索: 结合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等,探索更具人文关怀的生命礼仪,帮助生者更好地面对失去,完成情感的过渡。 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如纪录片、文学作品、艺术展览等,展现殡葬文化的价值,传播生命教育。 博物馆与纪念馆的建设: 一些地区开始建设殡葬文化博物馆或纪念馆,系统展示殡葬历史、文化、文物,提升公众的文化认知。 第五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5.1 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服务精细化与个性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殡葬服务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精细化,提供定制化的告别仪式、纪念方案等。 绿色与生态将成主流: 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政策的引导,将使绿色殡葬和生态安葬成为必然趋势,并不断涌现新的生态安葬模式。 科技赋能与智慧殡葬: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殡葬服务,如智慧墓地管理、线上告别平台、遗体数字化保存等。 专业化与标准化提升: 行业将更加注重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服务标准的制定,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行业形象。 生命服务链的延伸: 殡葬服务将可能从单纯的“后事处理”延伸至临终关怀、生命教育、心理慰藉等更长远的生命服务链。 5.2 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殡葬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权责,规范市场行为。 加大对绿色殡葬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生态安葬的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殡葬设施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与信息公开: 建立有效的价格监管机制,提高服务收费的透明度,打击不法行为。 推动殡葬服务标准化建设: 制定和推广殡葬服务行业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重视生命教育与文化传播: 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绿色殡葬理念,引导社会观念。 5.3 行业发展建议 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人文关怀水平。 推动模式创新: 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如线上线下结合、个性化定制、增值服务等。 注重科技应用: 积极拥抱科技进步,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融入服务流程,提升效率和体验。 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建立行业规范,维护行业声誉。 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践行绿色殡葬理念,参与公益活动,回馈社会。 结语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的发布,是对过去一年多中国殡葬事业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刻反思。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结构深刻变化、文化观念日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殡葬事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革。 我们欣喜地看到,绿色殡葬和生态安葬的理念深入人心,文明节俭的治丧新风正在形成。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殡葬服务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命终结服务需求,仍是我们面临的长期课题。 本报告希望能够为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殡葬事业发展现状的窗口,引发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共同推动中国殡葬事业朝着更加健康、文明、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优秀文明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政府的引导、行业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中国的殡葬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实现“服务人民、尊重生命、传承文明”的崇高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套书的时候,我原本预期会看到一些比较枯燥的行业规范介绍,但很快就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所吸引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自上而下的汇报方式,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观察家,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社会切面。其中关于基层执行层面的那些细微之处的描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政策能否落地、社会能否接纳的关键所在。它让我意识到,在这样一个与生命终点紧密相关的领域,任何宏大的理论构建都必须扎根于具体的人性考量和操作现实。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社会对“死亡”这个议题的态度转变,这种转变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家庭结构和社区生活中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这种深层文化变迁的复杂动力学。

评分

这套报告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近乎“侧写”的社会剖析工具。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是什么”,更试图解释“为什么是这样”。我尤其赞赏其跨年度的数据对比和趋势分析部分,那就像是为一门快速变化的学科绘制了一份详尽的“生长曲线图”。通过对过去几年间关键指标变化的追踪,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政策引导和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的微妙“反馈循环”。这种对动态过程的捕捉,是静态研究难以企及的。对于关注公共管理和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异于一份珍贵的田野调查资料库。它展示了在特定历史窗口期,政府如何试图重塑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实践,其中的博弈、妥协与创新,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和借鉴。

评分

这本著作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深入剖析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中一个长期被视为敏感和禁忌的领域,提供了亟需的、系统性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宏观政策脉络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耐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巨大文献库中,那些冷峻的统计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分析穿插进行,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图景。它不仅仅是对某个行业现状的简单罗列,更像是对一个社会功能如何演变、如何适应现代性挑战的一次深刻体检。比如,书中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安葬习俗的冲击,以及由此催生出的新型服务模式的探讨,非常到位。它没有回避其中的矛盾与张力,反而将这些冲突视为推动改革的关键动力。这种不回避复杂性的写作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能感受到那种对社会肌理进行精细解剖后的余韵。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大的“去魅”能力。它将一个常年笼罩在神秘和讳莫如深气氛中的行业,以一种冷静、近乎科学的笔触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令人信服,使得读者能够暂时放下情感上的固有偏见,专注于理解其背后的运作逻辑和经济规律。特别是关于资源配置与服务公平性的论述,非常尖锐和及时。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社会资源约束下,构建一个既能满足基本需求,又兼顾人文关怀的服务体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其中揭示的社会张力更具冲击力,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陈述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探讨社会议题的报告很多,但像这样能够兼顾广度与深度的作品实属不易。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微观的、与个体生命终结息息相关的领域,提升到了国家治理和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叙事框架下进行考察。其资料的翔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各种图表和脚注的运用,都体现了作者团队在搜集和整理信息方面的巨大投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区域差异性的对比分析,这揭示了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在推行统一政策时必然面对的复杂性。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现代化转型,绝非一刀切的模板,而是无数地方性实践不断磨合、碰撞的结果。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复杂性的绝佳案例模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