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 | 作者 | 李伯森 肖成龙 |
| 定价 | 128.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06528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349000 | 页码 | 368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回顾了2015~2016年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殡葬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破解殡葬事业发展难题;指出了我国殡葬业大数据研发与应用滞后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夯实殡葬设施建设基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落实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殡葬业互联网建设步伐;抓住关键殡葬专用设备和薄弱环节,加快殡葬专用设备更新改造等系列对策。 |
| 作者简介 | |
| 李伯森,男,1965年8月生,山东诸城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8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专业,现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民政部生态安葬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2003年以来,组织完成了90余个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组织制修订了30多个国家和行业殡葬标准;获国家50余项,并获1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在组织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殡葬领域污染物减排和处理无害化公益技术研究与应用”中,作为课题责任人,主持完成了“殡葬园区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主持完成了科技部下达的“建立善后保证金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软科学课题。目前,作为总主编,正组织开展《中国殡葬史》的编纂工作;组织开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殡葬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与示范”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殡葬行业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研究”重大专项和“中国殡葬文化与科技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2014~2017)国家财政重大专项等科研工作。在着力加强殡葬自然科学和软科学的并重研究,着力开展殡葬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着力搭建多功能、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抓殡仪场所环境监测和申报产品质检资质认证工作,着力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拓宽殡葬研究新领域等方面,为提升我国殡葬科研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肖成龙,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政策文化研究室主任、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员。 |
| 目录 | |
| Ⅰ 总报告 1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李伯森】/001 一 2015~2016年殡葬事业发展概况/002 二 新时期殡葬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015 三 新时期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对策/019 Ⅱ 绿色发展篇 2 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 实现“源头”节地——来自上海的报告【周静波 等】/027 3 云南少数民族节地生态安葬实践与探索【胥廷义 等】/041 4 生态安葬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生态安葬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组 周传航 执笔】/056 5 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节地生态葬实践探索【王龙佳 等】/075 6 节地生态安葬中的问题与对策【华中科技大学节地生态安葬课题组 黄 安 执笔】/087 7 推行文明祭扫 实践绿色殡葬【齐月娜 等】/099 Ⅲ 标准建设篇 8 殡葬标准化体系工程的创建及实施【肖成龙】/110 9 《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801—2015)解读【王 玮 等】/137 10 殡仪场所消毒卫生现状与标准体系创建【周雪媚 等】/151 11 广东省殡葬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蔡佳俊】/169 12 标准化 信息化 人文化 眉山市殡葬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具体实践【史跃平 等】/181 Ⅳ 互联网篇 13 殡葬业物联网监管综合服务平台研究【马世龙 等】/193 14 互联网模式下的殡葬管理与服务【齐卫东】/208 15 山东省“互联网 殡葬”开发与应用【吴兆庆】/222 16 “互联网 殡葬”的实践与应用【马 雷 等】/231 17 “互联网+殡葬服务”的构建与展望【李秉杰】/249 Ⅴ 附录 18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大事记 (2015~2016)【刘 杨】/263 19 奖励与评定(2015~2016)【王颖超】/273 20 部分省市区“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和节地生态安葬政策落实情况【马金生】/311 Abstract/343 Contents/345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主编,全书分为总报告、绿色发展篇、标准建设篇、互联网篇和附录五大部分,汇集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16份研究报告及本领域主要资讯信息。 本书在回顾了2015~2016年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殡葬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破解殡葬事业发展难题,在深化殡葬改革进程中取得的系列成果;同时,指出了我国殡葬业大数据研发与应用滞后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落实“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夯实殡葬设施建设基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落实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殡葬业互联网建设步伐;抓住关键殡葬专用设备和薄弱环节,加快殡葬专用设备更新改造等系列对策。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刚翻开这套书的时候,我原本预期会看到一些比较枯燥的行业规范介绍,但很快就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所吸引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自上而下的汇报方式,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观察家,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社会切面。其中关于基层执行层面的那些细微之处的描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政策能否落地、社会能否接纳的关键所在。它让我意识到,在这样一个与生命终点紧密相关的领域,任何宏大的理论构建都必须扎根于具体的人性考量和操作现实。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社会对“死亡”这个议题的态度转变,这种转变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家庭结构和社区生活中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这种深层文化变迁的复杂动力学。
评分这套报告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近乎“侧写”的社会剖析工具。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是什么”,更试图解释“为什么是这样”。我尤其赞赏其跨年度的数据对比和趋势分析部分,那就像是为一门快速变化的学科绘制了一份详尽的“生长曲线图”。通过对过去几年间关键指标变化的追踪,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政策引导和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的微妙“反馈循环”。这种对动态过程的捕捉,是静态研究难以企及的。对于关注公共管理和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异于一份珍贵的田野调查资料库。它展示了在特定历史窗口期,政府如何试图重塑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实践,其中的博弈、妥协与创新,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和借鉴。
评分这本著作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深入剖析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中一个长期被视为敏感和禁忌的领域,提供了亟需的、系统性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宏观政策脉络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耐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巨大文献库中,那些冷峻的统计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分析穿插进行,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图景。它不仅仅是对某个行业现状的简单罗列,更像是对一个社会功能如何演变、如何适应现代性挑战的一次深刻体检。比如,书中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安葬习俗的冲击,以及由此催生出的新型服务模式的探讨,非常到位。它没有回避其中的矛盾与张力,反而将这些冲突视为推动改革的关键动力。这种不回避复杂性的写作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能感受到那种对社会肌理进行精细解剖后的余韵。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大的“去魅”能力。它将一个常年笼罩在神秘和讳莫如深气氛中的行业,以一种冷静、近乎科学的笔触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令人信服,使得读者能够暂时放下情感上的固有偏见,专注于理解其背后的运作逻辑和经济规律。特别是关于资源配置与服务公平性的论述,非常尖锐和及时。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社会资源约束下,构建一个既能满足基本需求,又兼顾人文关怀的服务体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其中揭示的社会张力更具冲击力,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陈述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探讨社会议题的报告很多,但像这样能够兼顾广度与深度的作品实属不易。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微观的、与个体生命终结息息相关的领域,提升到了国家治理和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叙事框架下进行考察。其资料的翔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各种图表和脚注的运用,都体现了作者团队在搜集和整理信息方面的巨大投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区域差异性的对比分析,这揭示了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在推行统一政策时必然面对的复杂性。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现代化转型,绝非一刀切的模板,而是无数地方性实践不断磨合、碰撞的结果。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复杂性的绝佳案例模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