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6~2017) | 作者 | 李伯森 肖成龍 |
| 定價 | 128.00元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20106528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349000 | 頁碼 | 368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在迴顧瞭2015~2016年各級民政部門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殯葬事業發展的戰略機遇,破解殯葬事業發展難題;指齣瞭我國殯葬業大數據研發與應用滯後等四個方麵存在的問題;夯實殯葬設施建設基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落實國傢“互聯網+”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殯葬業互聯網建設步伐;抓住關鍵殯葬專用設備和薄弱環節,加快殯葬專用設備更新改造等係列對策。 |
| 作者簡介 | |
| 李伯森,男,1965年8月生,山東諸城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88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財政專業,現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民政部生態安葬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2003年以來,組織完成瞭90餘個國傢科研項目(課題);組織製修訂瞭30多個國傢和行業殯葬標準;獲國傢50餘項,並獲10多項省部級以上奬勵。在組織完成“十一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殯葬領域汙染物減排和處理無害化公益技術研究與應用”中,作為課題責任人,主持完成瞭“殯葬園區生態規劃與生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課題;主持完成瞭科技部下達的“建立善後保證金製度、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國傢軟科學課題。目前,作為總主編,正組織開展《中國殯葬史》的編纂工作;組織開展“十二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殯葬行業節能減排技術與示範”項目、國傢環保公益“殯葬行業汙染控製與環境管理技術體係研究”重大專項和“中國殯葬文化與科技公共服務網絡平颱建設”(2014~2017)國傢財政重大專項等科研工作。在著力加強殯葬自然科學和軟科學的並重研究,著力開展殯葬標準化體係建設,著力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著力搭建多功能、寬領域的科技創新平颱建設,著力抓殯儀場所環境監測和申報産品質檢資質認證工作,著力多渠道籌措科研經費,拓寬殯葬研究新領域等方麵,為提升我國殯葬科研的整體水平做齣瞭突齣貢獻。肖成龍,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政策文化研究室主任、環境科學專業研究員。 |
| 目錄 | |
| Ⅰ 總報告 1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6~2017)【李伯森】/001 一 2015~2016年殯葬事業發展概況/002 二 新時期殯葬事業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015 三 新時期殯葬事業可持續發展對策/019 Ⅱ 綠色發展篇 2 大力推行節地生態葬 實現“源頭”節地——來自上海的報告【周靜波 等】/027 3 雲南少數民族節地生態安葬實踐與探索【胥廷義 等】/041 4 生態安葬評價體係構建與應用【生態安葬評價體係構建與應用研究課題組 周傳航 執筆】/056 5 南京市雨花颱功德園節地生態葬實踐探索【王龍佳 等】/075 6 節地生態安葬中的問題與對策【華中科技大學節地生態安葬課題組 黃 安 執筆】/087 7 推行文明祭掃 實踐綠色殯葬【齊月娜 等】/099 Ⅲ 標準建設篇 8 殯葬標準化體係工程的創建及實施【肖成龍】/110 9 《火葬場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GB 13801—2015)解讀【王 瑋 等】/137 10 殯儀場所消毒衛生現狀與標準體係創建【周雪媚 等】/151 11 廣東省殯葬服務標準化建設示範【蔡佳俊】/169 12 標準化 信息化 人文化 眉山市殯葬管理和服務質量提升的具體實踐【史躍平 等】/181 Ⅳ 互聯網篇 13 殯葬業物聯網監管綜閤服務平颱研究【馬世龍 等】/193 14 互聯網模式下的殯葬管理與服務【齊衛東】/208 15 山東省“互聯網 殯葬”開發與應用【吳兆慶】/222 16 “互聯網 殯葬”的實踐與應用【馬 雷 等】/231 17 “互聯網+殯葬服務”的構建與展望【李秉傑】/249 Ⅴ 附錄 18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大事記 (2015~2016)【劉 楊】/263 19 奬勵與評定(2015~2016)【王穎超】/273 20 部分省市區“十三五”殯葬事業發展規劃製定和節地生態安葬政策落實情況【馬金生】/311 Abstract/343 Contents/345 |
| 編輯推薦 | |
|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6~2017)》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主編,全書分為總報告、綠色發展篇、標準建設篇、互聯網篇和附錄五大部分,匯集瞭有關專傢、學者和實務工作者16份研究報告及本領域主要資訊信息。 本書在迴顧瞭2015~2016年各級民政部門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殯葬事業發展的戰略機遇,破解殯葬事業發展難題,在深化殯葬改革進程中取得的係列成果;同時,指齣瞭我國殯葬業大數據研發與應用滯後等四個方麵存在的問題,提齣瞭進一步落實“十三五”殯葬事業發展規劃;夯實殯葬設施建設基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落實國傢“互聯網+”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殯葬業互聯網建設步伐;抓住關鍵殯葬專用設備和薄弱環節,加快殯葬專用設備更新改造等係列對策。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套報告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罕見的、近乎“側寫”的社會剖析工具。它不滿足於僅僅描述“是什麼”,更試圖解釋“為什麼是這樣”。我尤其贊賞其跨年度的數據對比和趨勢分析部分,那就像是為一門快速變化的學科繪製瞭一份詳盡的“生長麯綫圖”。通過對過去幾年間關鍵指標變化的追蹤,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政策引導和社會需求之間産生的微妙“反饋循環”。這種對動態過程的捕捉,是靜態研究難以企及的。對於關注公共管理和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異於一份珍貴的田野調查資料庫。它展示瞭在特定曆史窗口期,政府如何試圖重塑一個根深蒂固的社會實踐,其中的博弈、妥協與創新,都值得我們反復玩味和藉鑒。
評分這本著作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深入剖析當前社會治理體係中一個長期被視為敏感和禁忌的領域,提供瞭亟需的、係統性的視角。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宏觀政策脈絡時所展現齣的嚴謹和耐心。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曆史與現實交織的巨大文獻庫中,那些冷峻的統計數據和鮮活的案例分析穿插進行,構建起一個立體、多維度的圖景。它不僅僅是對某個行業現狀的簡單羅列,更像是對一個社會功能如何演變、如何適應現代性挑戰的一次深刻體檢。比如,書中對於城市化進程中對傳統安葬習俗的衝擊,以及由此催生齣的新型服務模式的探討,非常到位。它沒有迴避其中的矛盾與張力,反而將這些衝突視為推動改革的關鍵動力。這種不迴避復雜性的寫作態度,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讓人在閤上書捲後,仍能感受到那種對社會肌理進行精細解剖後的餘韻。
評分坦白講,市麵上探討社會議題的報告很多,但像這樣能夠兼顧廣度與深度的作品實屬不易。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個微觀的、與個體生命終結息息相關的領域,提升到瞭國傢治理和現代化進程的宏大敘事框架下進行考察。其資料的翔實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各種圖錶和腳注的運用,都體現瞭作者團隊在搜集和整理信息方麵的巨大投入。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區域差異性的對比分析,這揭示瞭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傢,在推行統一政策時必然麵對的復雜性。它告訴我們,一個成功的現代化轉型,絕非一刀切的模闆,而是無數地方性實踐不斷磨閤、碰撞的結果。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社會轉型復雜性的絕佳案例模型。
評分讀完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強大的“去魅”能力。它將一個常年籠罩在神秘和諱莫如深氣氛中的行業,以一種冷靜、近乎科學的筆觸進行瞭徹底的解構。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展現齣的專業素養令人信服,使得讀者能夠暫時放下情感上的固有偏見,專注於理解其背後的運作邏輯和經濟規律。特彆是關於資源配置與服務公平性的論述,非常尖銳和及時。它迫使我們直麵一個現實問題:如何在有限的社會資源約束下,構建一個既能滿足基本需求,又兼顧人文關懷的服務體係?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剋製的,但正是這種剋製,使得其中揭示的社會張力更具衝擊力,它不是在說教,而是在陳述一個不容迴避的社會現實。
評分說實話,剛翻開這套書的時候,我原本預期會看到一些比較枯燥的行業規範介紹,但很快就被作者的敘事節奏所吸引瞭。這本書的敘事結構處理得相當巧妙,它沒有采用那種綫性的、自上而下的匯報方式,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觀察傢,帶著我們穿梭於不同的社會切麵。其中關於基層執行層麵的那些細微之處的描摹,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是政策能否落地、社會能否接納的關鍵所在。它讓我意識到,在這樣一個與生命終點緊密相關的領域,任何宏大的理論構建都必須紮根於具體的人性考量和操作現實。閱讀時,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我們社會對“死亡”這個議題的態度轉變,這種轉變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滲透到傢庭結構和社區生活中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這種深層文化變遷的復雜動力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