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梁乃明、方誌剛、劉晉飛、唐堂等編寫的 《智能製造之路(數字化工廠)》闡述瞭智能製造的國 內外發展與應用狀況、智能製造的內涵與特徵;描繪 瞭智能製造參考模型、智能工廠體係架構以及智能工 廠解決方案要素;分享瞭數字化工廠三個不同維度的 數字化藍圖和實施路綫圖,通過三大集成篇與案例分 析篇,結閤“西門子數字化企業軟件套件”,幫助讀 者*好地理解智能製造相關理念,促進企業打造新一 代智能創新平颱,從而在設計研發、工藝開發、生産 製造、售後維護等産品全生命周期實行全麵數字化與 智能管理,促進企業實現工業物聯網與應用服務聯網 的深度融閤,*好地滿足客戶持續多變的個性化需求 。
序
前言一
前言二
理論篇
第1章 智能製造概述 2
1.1 智能製造**外發展與應用狀況 2
1.1.1 美國智能製造的發展與應用 2
1.1.2 歐洲智能製造的發展與應用 5
1.1.3 亞太智能製造的發展與應用 10
1.2 工業4.0 16
1.2.1 工業4.0的背景 16
1.2.2 工業4.0的主要內容 17
1.2.3 工業4.0的執行情況 24
1.3 中國製造2025 28
1.3.1 中國製造2025的背景 28
1.3.2 中國製造2025的主要內容 30
1.3.3 中國製造2025的執行情況 31
1.4 智能製造的內涵與特徵 32
1.4.1 **外對智能製造定義、內涵和特徵的理解 32
1.4.2 智能製造與傳統製造的異同 40
1.4.3 智能製造解讀 40
1.5 智能製造參考模型 43
1.5.1 美國 44
1.5.2 德國 46
1.5.3 中國 48
第2章 智能工廠方案與體係 51
2.1 智能工廠的體係架構 52
2.1.1 智能工廠的架構與功能定義 52
2.1.2 智能工廠的雛形——安貝格數字化工廠 54
2.2 智能工廠解決方案要素 57
2.2.1 産品數字化建模與開發係統 57
2.2.2 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係統 60
2.2.3 生産製造執行係統 63
2.2.4 全集成自動化係統 64
2.2.5 企業資源計劃 65
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篇
第3章 數字孿生模型 70
3.1 概述 70
3.1.1 數字孿生模型的概念及定義 70
3.1.2 數字孿生模型在製造中的作用 74
3.1.3 數字孿生模型的應用和進展 76
3.2 基於模型的企業 77
3.2.1 技術標準與規範 78
3.2.2 從MBD到MBE 81
3.3 MBE的體係建設 91
3.3.1 西門子MBE解決之道 91
3.3.2 西門子MBE解決方案的價值定位 95
第4章 數字孿生模型的組成 96
4.1 産品設計 96
4.1.1 MBD模型定義的挑戰 96
4.1.2 MBD模型定義的解決方案 98
4.2 過程規劃 116
4.3 生産布局 118
4.4 過程仿真 122
4.5 産量優化 123
4.6 維護保障管理 139
4.6.1 服務規劃 139
4.6.2 服務手冊管理 140
4.6.3 維護BOM管理 141
4.6.4 維護保障執行 143
4.6.5 服務調度和執行 143
4.6.6 維護保障知識庫管理 144
4.6.7 FRACAS管理 145
4.6.8 維護保障報告和分析 146
4.6.9 維護物料管理 146
製造運營管理篇
第5章 製造執行係統概述 150
5.1 製造執行係統定義 150
5.1.1 MES的定義及內涵 150
5.1.2 MES的位置及與其他信息係統之間的關係 153
5.2 MES的體係架構簡介 154
5.2.1 設計原則與項目目標 154
5.2.2 MES的體係架構 155
5.3 MES的發展趨勢 161
5.3.1 MES朝著新一代MES的方嚮發展 161
5.3.2 MES成為智能工廠的核心 162
5.3.3 MES成為實現精益生産的關鍵環節 163
第6章 智能製造執行係統——SIMATIC IT 166
6.1 數據展現和功能係統 167
6.1.1 控製係統的數據管理 169
6.1.2 業務係統的數據管理 170
6.2 生産過程和生産管理 174
6.2.1 産品定義和産品生産 175
6.2.2 人員管理和生産規劃 177
6.2.3 工單管理和製造執行 179
6.3 SIMATIC IT産品組閤戰略部署 181
6.3.1 SIMATIC IT生産套件 183
6.3.2 SIMATIC IT Preactor 189
6.3.3 SIMATIC IT智能套件 191
6.3.4 SIMATIC IT研發套件 193
6.3.5 SIMATIC IT eBR 195
全集成自動化篇
第7章 全集成的係統概念 198
7.1 客戶對於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需求 199
7.2 全集成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優勢 201
7.3 一體化的工程 202
7.3.1 TIA的統一性 202
7.3.2 TIA的開放性 204
7.3.3 聯閤調試與聯閤編程 205
7.3.4 遠程維護 206
7.3.5 過程的模擬與仿真 206
7.3.6 通過TIA實現高效工程及其帶來的效益 207
7.4 工業數據的管理 207
7.4.1 跨部門的橫嚮集成 207
7.4.2 跨各層的縱嚮集成 207
7.4.3 工業數據管理可以提供多種維度和視角來視察與利用數據 207
7.5 故障安全集成 208
7.5.1 安全集成理念 209
7.5.2 設備安全的實現 209
7.6 工業通信 215
7.6.1 以太網和工業以太網 215
7.6.2 PROFINET 216
7.6.3 工業無綫通信 219
7.6.4 PROFIBUS(IEC 61158/61784) 220
7.6.5 AS-Interface(EN 50295/IEC 62026) 221
7.6.6 IO-Link(IEC 61131-9) 221
7.7 工業信息安全 222
7.7.1 工業信息安全的防護理念 222
7.7.2 工廠安全 223
7.7.3 網絡安全 224
7.7.4 係統完整性 228
係統集成篇
第8章 企業間價值網絡的橫嚮集成 234
8.1 橫嚮集成 234
8.2 橫嚮集成解決的問題 235
8.3 橫嚮集成與車間 236
8.4 橫嚮集成與網絡化 236
第9章 全流程的端到端集成 237
9.1 全流程的端到端集成簡介 238
9.2 端到端——供應鏈要達到*佳的狀態? 239
9.3 端到端集成解決方案 240
9.4 全價值鏈端到端係統工程 240
**0章 網絡化的縱嚮垂直集成與網絡化製造 243
10.1 PDM與ERP集成 244
10.1.1 PDM與ERP集成的必要性 244
10.1.2 PDM與ERP的集成模式 244
10.2 ERP與MES集成 245
10.2.1 ERP與MES的集成分析 246
10.2.2 ERP與MES的集成模式與方法 247
10.2.3 SAP製造行業的ERP與MES集成架構 250
10.3 PLM與MES集成 251
10.3.1 PLM與MES的集成分析 251
10.3.2 西門子的PLM與MES集成架構 251
案例分析篇
製造運營管理案例 254
成功案例1青島啤酒 254
成功案例2京信通信 258
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案例 264
全集成自動化案例 268
說實話,這本書我還沒有完全看完,它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需要慢慢咀嚼的“精神食糧”。我喜歡它那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然後逐漸深入到更復雜的應用場景。雖然有些地方我可能沒有完全理解透徹,但整體的邏輯脈絡還是比較清晰的。書中對“智能製造”的定義和分解,讓我對這個概念有瞭更係統性的認識,不再是碎片化的理解。它強調瞭人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技術賦能人,而不是簡單地用機器取代人,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人性化。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價值流”的分析,讓我意識到在追求智能化的過程中,不能脫離實際的業務需求,不能為瞭智能而智能。它提醒我要時刻關注最終的價值創造,以及如何通過技術去優化這個價值創造的過程。雖然我現在還無法完全將其中的方法論套用到我的工作當中,但它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我的工作,去思考如何能夠做得更好。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快速瞭解智能製造的最新動態,尤其是數字化工廠的建設和運營方麵的知識。我希望它能給我一些立竿見影的啓發,讓我能夠更快地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我當前的工作中。收到書後,我翻看瞭目錄,發現裏麵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從技術層麵到管理層麵都有涉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較學術化,有些章節的閱讀難度相對較大,需要反復推敲纔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我嘗試著去理解書中關於“工業互聯網平颱”的論述,但感覺裏麵的概念比較抽象,需要結閤更多的實踐案例來理解。它似乎更適閤那些已經在這個領域有一定基礎,並且希望能夠深入研究的讀者。對於我這樣剛剛接觸智能製造的初學者來說,可能還需要結閤一些更通俗易懂的入門讀物,或者參加相關的培訓課程,纔能更好地消化書中的內容。雖然我對這本書的理解還有待深入,但我仍然認為它是一本有價值的參考書,能夠為我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評分這本書我買迴來大概有半個月瞭吧,一直放在床頭,每天睡前都會翻幾頁,想著能汲取點“智能”的養分。不過說實話,最近這段時間的工作實在是太飽和瞭,項目一個接一個,每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迴傢隻想癱著,看書的計劃也一再擱置。今天總算是有瞭一個喘息的機會,纔得以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我一直對“智能製造”這個概念很感興趣,總覺得這是未來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具體是怎麼實現的,又有什麼樣的路徑,我之前一直是個模糊的概念。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金屬質感的藍色,配上簡潔大方的字體,給人一種科技感和專業感。我本來期望它能像一本“武林秘籍”一樣,為我揭示智能製造的奧秘,讓我從此練就“內功”,在工作中遊刃有餘。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更像是一條蜿蜒麯摺的山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探索,去感受,去理解。它沒有直接給我一劑“萬能藥”,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框架,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我開始思考,原來智能製造並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係統性的規劃和長期的投入。書中對數字化工廠的描述,讓我對生産綫的自動化、信息化的聯動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意識到,數據是智能製造的核心驅動力。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看瞭一段時間,從最初的好奇到現在的有點不知所措。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非常技術性的指南,能夠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去搭建一個數字化工廠,或者如何去實施某個具體的智能製造項目。我甚至做好瞭啃下一些復雜的技術術語和模型的準備。然而,讀到後麵,我發現它更多的是一種宏觀的探討,一種對智能製造發展方嚮和挑戰的分析。它更像是在講述一個“為什麼”和“是什麼”,而不是一個“怎麼做”。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闡述智能製造的理念、原則以及它所帶來的變革,這對於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是有幫助的,但對於我這種更偏嚮於具體操作和執行層麵的讀者來說,就顯得有些“虛”。我希望它能提供更多像“如何選擇閤適的MES係統”、“如何進行數據采集的標準化”這樣的具體指導,而不是停留在“要實現數據互聯互通”這種高度。當然,這可能也與我個人的閱讀習慣和期望有關,我可能更喜歡那種“拿來即用”的內容,而不是需要自己去進一步消化和轉化的信息。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對它的期望值是比較高的,畢竟“智能製造”這個話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而且“數字化工廠”這個副標題也暗示瞭它會聚焦於落地實踐。我一直對科技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充滿好奇,總想著能瞭解一些前沿的技術和理念,為自己的工作積纍一些前瞻性的知識。讀瞭這本書的前幾章,我確實被它所描繪的那個高效、智能的未來工廠景象所打動。書中關於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製造環節的應用案例,讓我覺得非常生動和接地氣。它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列舉瞭很多實際的例子,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技術是如何改變傳統的生産模式的。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智能排産”的部分,之前我一直覺得生産計劃的製定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工經驗和數據分析。而書裏提到的智能排産係統,能夠根據實時的數據動態調整生産計劃,大大提高瞭生産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這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雖然我可能無法立即將書中的所有技術應用到我的實際工作中,但至少它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更多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