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西方教育经典名著: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精装版(套装共3册)
作 者:[法] 让-雅克·卢梭,〔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I S B N :11996057
出 版 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01
印刷时间:2016-11-01
字 数:字
页 数:1064页
开 本:32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g
定价:104元
目录
《儿童的人格教育》
《爱弥儿(上下册)》
内容简介
《儿童的人格教育》
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自信、勇敢、独立、坚强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爱弥儿(上下册)》
《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作者介绍
《儿童的人格教育》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儿童的人格教育》《自卑与*越》《神经病的形成》等。
《爱弥儿(上下册)》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精装版的质感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字体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那种微微泛着哑光质感的纸张,不仅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也让这些经典著作散发出了别样的书卷气。无论是摆在书架上作为装饰,还是随时取出来翻阅,都显得非常体面。对于喜欢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包装绝对是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捧读这些思想的精华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书脊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实用性,方便查找,整体来说,这套书在硬件上的投入,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知识分量,让人对内部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
评分我个人是那种对教育理论有着持续探索欲望的家长,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的却凤毛麟角。读完这套书的初步感受是,它没有那种空泛的口号式的说教,而是非常务实地将那些高深的教育哲学落地到了实际的场景中。书中引用的案例和分析,精准地击中了当代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困惑点,比如如何平衡自由探索与规则建立,如何引导孩子形成内驱力而非外部奖励驱动的学习习惯。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富有洞察力,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情绪化,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去解构教育的本质。这种深层次的思辨过程,强迫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教育惯性,坦白说,有些地方读来颇有醍醐灌顶之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成人达己”的过程,教师和父母首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套书的学术功底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它显然是基于大量一手资料和深入研究撰写而成,绝非简单的信息整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教育史上的关键转折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比如工业革命对学校制度的影响,以及信息时代对知识定义带来的冲击。这种宏观的视角,让读者能跳出日常琐碎的育儿焦虑,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对于那些希望不仅仅是“学会如何做”,而是“理解为什么如此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哲学体系,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最新的教育风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这个词的理解,其层次感和立体感都大大增强了。
评分这套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引导性,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知识堆砌,而是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对话。作者很擅长搭建情境,把你拉入到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教育实验现场,让你亲身去感受那些教育大师是如何思考和实践他们的理念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教育流派之间异同点的对比分析,比如杜威的实用主义与裴斯泰洛齐的人本主义,它们看似遥远,但在书中被巧妙地联系起来,共同指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吸收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指导当下的实践。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孩子的成长轨迹去反思,这种主动的思考和内化,是单纯阅读信息无法达到的效果。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在提供宏大理论的同时,从未失去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很多教育经典读起来会让人感到疏离,觉得那是精英阶层的理论,离普通家庭太远。然而,这套书成功地弥合了这种鸿沟。它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康德、赫尔巴特等人的思想,转化成了家长可以立即理解并应用到日常互动中的原则。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论述,它没有采用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关于“承诺与后果”的小故事来阐释,既有哲理深度,又有操作性。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蕴含在最朴素的人际互动之中。它不是教我如何去“控制”我的孩子,而是教我如何去“看见”我的孩子,并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走向成熟。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具箱,而非一时的速效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