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几乎涵盖了问卷设计的所有问题。比如它具体论述了如何起草调查问题并在经验的层面上加以评估,如何在撰写问题时选择合适的措辞,如何选择问题的格式,等等。该书专门用了两章的篇幅论述了如何撰写用来收集事实资料的问题以及如何撰写用来测量主观状态的问题。书中一一列举了“好的”和“坏的”调查问题的实例,并解释了“坏的”调查问题何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有缺陷的答案。书中还讲解了如何对问卷问题进行评估,如何对问题理解和管理上的一致程度进行有效评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书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和调查工作者进行问卷设计的一本实用价值很大的案头参考书。此外,该书也可以帮助调查数据的使用者来正确地评估有关调查数据。
设计好的调查问卷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专业活动,有的学者的终身 成就不过是设计了一份高质量的、广为使用的调查问卷。
美國**調查研究方法專家福勒在這本十多萬字的小册子中,試圖從 專業的角度系統地回答問卷設計的所有問題: 什么是一份好的調查問卷,什么是一個好的調查問題? 如何起草调查问题并在经验的层面上加以评估? 如何在撰写问题时选择合适的措辞,以及如何选择问题的格式? 如何撰写用来收集事实资料的问题,以及如何撰写用来测量主观状态 的问题? 什么是“好的”和“坏的”调查问题,以及“坏的”调查问题何以导 致了有缺陷的答案?如何对问卷问题进行评估? 對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和調查工作者而言,本書是**值得反復閱讀的 案頭工具書。
弗洛德·J.福勒(Floyd J.Fowler,Jr.) 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社会心理学博士。自1971年以来为马萨诸塞一波士顿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并任该中心主任长达14年之久。福勒博士曾在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调查方法7年,目前是达特茅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他参与了许多调查项目,涵盖了一系列广泛的学科领域,如犯罪、健康、住房、交通、政府服务和宗教等。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调查研究的误差来源。他*近出版的著作探讨了如何降低与访员有关的误差以及改进调查问题的设计和评估。其主要著作包括:《标准化调查访问》(Standardized Survey Interviewing,与T.W.Mangione合作)、《调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s,3rd ed.)等。
1 作为测量的问题:概述
什么是好问题
影响测量的“问与答”特征
问题的评估
本书的构架
2 设计问题来收集事实资料
问题的目标
概念和术语的界定
知道答案与记得答案
答案的形式
减少社会想望对答案的影响
结论
3 用来测量主观状态的问题
对人、地、事的描述和评估
测量对观点的回答
测量知识
多项目测量
有关主观状态答案的相对性
结论
4 设计好的调查工具的一般原则
问什么问题
问题的措词
调查问卷的格式
培训受访者
结论
5 问题的预调查评估
专题小组讨论
深度个人访谈
田野预调查
在自填式问卷中调整预调查策略
列表回答
结论
6 评估调查问题的效度
研究相关的类型
用记录来验证
比较替代问题的形式
用一致性作为效度指标
结论
7 问题设计和评估:回顾与结论
有关事实的问题
测量主观状态
测试问题
评估问题的效度
结论
附录
附录A 常见测量的维度
附录B 常见协变量测量
附录C 关于开放式问题
附录D 达成标准化访谈
参考文献
索引
如果说前半部分是教你如何精雕细琢地“雕刻”问题,那么后半部分对数据评估的论述,则更像是一堂高阶的统计思维训练课。作者在评估信度和效度时,并没有简单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非常贴近实际案例的方式解释了它们背后的商业或研究含义。我以前总觉得 Cronbach's Alpha 是一个需要敬畏的神秘数字,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它真正的局限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应该优先考虑哪些评估指标。更精彩的是,它提到了“问卷疲劳”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分析,这在追求效率的快节奏环境中,往往是被忽视的关键点。这种对数据“生命周期”全流程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被拉高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问卷制作,而是上升到了如何通过有效测量来支持决策制定的战略层面。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信息收集的百科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问卷设计原则的阐述,那种条分缕析的逻辑,让人感觉仿佛拿到了一张通往高质量数据的地图。作者没有停留在“问卷要清晰”这种空泛的建议上,而是深入到了认知心理学的层面,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措辞会产生偏差,以及如何通过预测试来“校准”我们的测量工具。特别是关于李克特量表的构建和效度检验部分,我感觉自己之前做的很多问卷都像是在“瞎猜”,这本书给了我一套严谨的框架,让我能够有底气去构建真正能反映受访者真实态度的工具。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对于任何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学术研究或内部评估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读完之后,我立刻着手修改了我手头正在进行的一个客户满意度项目,效果立竿见影,反馈数据变得可信度高多了。
评分这本书的实操性强到令人赞叹,简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脾气极好的导师手把手带着你入门。我尤其欣赏它对问卷分发和数据清理流程的细致描述。很多同类书籍只谈设计,却忽略了问卷从设计到最终分析之间的“灰色地带”,比如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匿名方式以最大化参与率,或者在面对大量开放性文本数据时,如何运用主题编码进行高效归类。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可以立即套用的流程图和检查清单,让我避免了许多新手常犯的低级错误。比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分发渠道(线上、线下、电话)对样本偏差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加权调整建议。这不仅仅是理论,这是经过无数次实战检验的“避坑指南”。对于我这种需要在有限资源内快速产出可靠报告的人来说,这种“拿来即用”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沉稳、严谨的学者之音,但绝不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对读者的尊重和耐心。它仿佛在对你说:“我知道你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我将用最清晰、最不含糊的方式把知识点交付给你。” 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伦理规范”时的态度。在如今大数据和隐私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如何设计一个既能获取足够信息又能充分保护受访者权益的问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对此的论述非常到位,提供了具体的知情同意书范本和数据销毁流程建议,这体现了作者对研究者责任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的行为准则手册。这种对职业素养的强调,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平衡”——它完美地在“理想化设计”和“现实限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实用的交集点。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总希望问卷设计能达到教科书级别的完美,但现实往往是时间紧、预算少、受众群体难以集中控制。作者非常体贴地讨论了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哪些环节可以适度简化,哪些环节是绝对不能妥协的“红线”。比如,它对比了不同样本规模下的误差容忍度,帮助我们做出更务实的决策。此外,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问卷翻译和本地化的处理方式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拓展国际合作项目的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僵化的模板,而是提供了一套灵活应对复杂情境的“思维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