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 名:西方教育經典名著:讀懂這兩本書,再去教孩子精裝版(套裝共3冊)
作 者:[法] 讓-雅剋·盧梭,〔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
I S B N :11996057
齣 版 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6-11-01
印刷時間:2016-11-01
字 數:字
頁 數:1064頁
開 本:32開
包 裝:精裝
重 量:g
定價:104元
目錄
《兒童的人格教育》
《愛彌兒(上下冊)》
內容簡介
《兒童的人格教育》
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復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兒童自信、勇敢、獨立、堅強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與集體閤作的能力。
《愛彌兒(上下冊)》
《愛彌兒》一書寫於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齣版。此書齣版時,轟動瞭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産階級國傢,影響巨大。在《愛彌兒》中,盧梭通過愛彌兒及其傢庭教師的故事,來說明如何教育齣一個理想的公民,同時闡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提齣瞭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産階級教育的專著,也是他闡發資産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
作者介紹
《兒童的人格教育》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傢、精神病理學傢,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提齣瞭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嚮的本我轉嚮社會文化定嚮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係的心理學傢。主要著作有《兒童的人格教育》《自卑與*越》《神經病的形成》等。
《愛彌兒(上下冊)》
讓-雅剋·盧梭(1712—1778),法國啓濛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文學傢,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啓濛運動代錶人物之一。盧梭堅持“自然神論”的哲學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主張自由平等,提齣“天賦人權說”,反對專製、暴政;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著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等。
我發現這本書最妙的地方在於,它在提供宏大理論的同時,從未失去對個體生命的關懷。很多教育經典讀起來會讓人感到疏離,覺得那是精英階層的理論,離普通傢庭太遠。然而,這套書成功地彌閤瞭這種鴻溝。它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康德、赫爾巴特等人的思想,轉化成瞭傢長可以立即理解並應用到日常互動中的原則。比如,書中有一段關於培養孩子責任感的論述,它沒有采用說教,而是通過一個關於“承諾與後果”的小故事來闡釋,既有哲理深度,又有操作性。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蘊含在最樸素的人際互動之中。它不是教我如何去“控製”我的孩子,而是教我如何去“看見”我的孩子,並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去引導他們走嚮成熟。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工具箱,而非一時的速效藥。
評分我個人是那種對教育理論有著持續探索欲望的傢長,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汗牛充棟,但真正能讓人靜下心來深入思考的卻鳳毛麟角。讀完這套書的初步感受是,它沒有那種空泛的口號式的說教,而是非常務實地將那些高深的教育哲學落地到瞭實際的場景中。書中引用的案例和分析,精準地擊中瞭當代傢庭教育中經常遇到的睏惑點,比如如何平衡自由探索與規則建立,如何引導孩子形成內驅力而非外部奬勵驅動的學習習慣。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富有洞察力,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情緒化,而是用一種近乎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去解構教育的本質。這種深層次的思辨過程,強迫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教育慣性,坦白說,有些地方讀來頗有醍醐灌頂之感,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教育是“成人達己”的過程,教師和父母首先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評分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這套書的學術功底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它顯然是基於大量一手資料和深入研究撰寫而成,絕非簡單的信息整閤。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教育史上的關鍵轉摺點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比如工業革命對學校製度的影響,以及信息時代對知識定義帶來的衝擊。這種宏觀的視角,讓讀者能跳齣日常瑣碎的育兒焦慮,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教育環境的復雜性。對於那些希望不僅僅是“學會如何做”,而是“理解為什麼如此做”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適應時代變化的教育哲學體係,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最新的教育風潮。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教育”這個詞的理解,其層次感和立體感都大大增強瞭。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精裝版的質感非常紮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封麵設計典雅大氣,字體排版疏密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特彆喜歡那種微微泛著啞光質感的紙張,不僅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也讓這些經典著作散發齣瞭彆樣的書捲氣。無論是擺在書架上作為裝飾,還是隨時取齣來翻閱,都顯得非常體麵。對於喜歡收藏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樣的包裝絕對是加分項。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在捧讀這些思想的精華時,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愉悅。書脊的設計也考慮到瞭實用性,方便查找,整體來說,這套書在硬件上的投入,完全對得起它所承載的知識分量,讓人對內部的內容更加充滿期待。
評分這套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引導性,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知識堆砌,而是更像一場精心設計的對話。作者很擅長搭建情境,把你拉入到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教育實驗現場,讓你親身去感受那些教育大師是如何思考和實踐他們的理念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教育流派之間異同點的對比分析,比如杜威的實用主義與裴斯泰洛齊的人本主義,它們看似遙遠,但在書中被巧妙地聯係起來,共同指嚮瞭“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價值。這種對比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明白教育思想的發展是一個螺鏇上升的過程,吸收前人的智慧,纔能更好地指導當下的實踐。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孩子的成長軌跡去反思,這種主動的思考和內化,是單純閱讀信息無法達到的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