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幾乎涵蓋瞭問捲設計的所有問題。比如它具體論述瞭如何起草調查問題並在經驗的層麵上加以評估,如何在撰寫問題時選擇閤適的措辭,如何選擇問題的格式,等等。該書專門用瞭兩章的篇幅論述瞭如何撰寫用來收集事實資料的問題以及如何撰寫用來測量主觀狀態的問題。書中一一列舉瞭“好的”和“壞的”調查問題的實例,並解釋瞭“壞的”調查問題何以在一定程度上導緻瞭有缺陷的答案。書中還講解瞭如何對問捲問題進行評估,如何對問題理解和管理上的一緻程度進行有效評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該書是社會科學研究者和調查工作者進行問捲設計的一本實用價值很大的案頭參考書。此外,該書也可以幫助調查數據的使用者來正確地評估有關調查數據。
設計好的調查問捲是一項技術含量極高的專業活動,有的學者的終身 成就不過是設計瞭一份高質量的、廣為使用的調查問捲。
美國**調查研究方法專傢福勒在這本十多萬字的小冊子中,試圖從 專業的角度係統地迴答問捲設計的所有問題: 什麼是一份好的調查問捲,什麼是一個好的調查問題? 如何起草調查問題並在經驗的層麵上加以評估? 如何在撰寫問題時選擇閤適的措辭,以及如何選擇問題的格式? 如何撰寫用來收集事實資料的問題,以及如何撰寫用來測量主觀狀態 的問題? 什麼是“好的”和“壞的”調查問題,以及“壞的”調查問題何以導 緻瞭有缺陷的答案?如何對問捲問題進行評估? 對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和調查工作者而言,本書是**值得反復閱讀的 案頭工具書。
弗洛德·J.福勒(Floyd J.Fowler,Jr.) 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社會心理學博士。自1971年以來為馬薩諸塞一波士頓大學調查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並任該中心主任長達14年之久。福勒博士曾在哈佛公共健康學院教授調查方法7年,目前是達特茅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他參與瞭許多調查項目,涵蓋瞭一係列廣泛的學科領域,如犯罪、健康、住房、交通、政府服務和宗教等。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調查研究的誤差來源。他*近齣版的著作探討瞭如何降低與訪員有關的誤差以及改進調查問題的設計和評估。其主要著作包括:《標準化調查訪問》(Standardized Survey Interviewing,與T.W.Mangione閤作)、《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s,3rd ed.)等。
1 作為測量的問題:概述
什麼是好問題
影響測量的“問與答”特徵
問題的評估
本書的構架
2 設計問題來收集事實資料
問題的目標
概念和術語的界定
知道答案與記得答案
答案的形式
減少社會想望對答案的影響
結論
3 用來測量主觀狀態的問題
對人、地、事的描述和評估
測量對觀點的迴答
測量知識
多項目測量
有關主觀狀態答案的相對性
結論
4 設計好的調查工具的一般原則
問什麼問題
問題的措詞
調查問捲的格式
培訓受訪者
結論
5 問題的預調查評估
專題小組討論
深度個人訪談
田野預調查
在自填式問捲中調整預調查策略
列錶迴答
結論
6 評估調查問題的效度
研究相關的類型
用記錄來驗證
比較替代問題的形式
用一緻性作為效度指標
結論
7 問題設計和評估:迴顧與結論
有關事實的問題
測量主觀狀態
測試問題
評估問題的效度
結論
附錄
附錄A 常見測量的維度
附錄B 常見協變量測量
附錄C 關於開放式問題
附錄D 達成標準化訪談
參考文獻
索引
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平衡”——它完美地在“理想化設計”和“現實限製”之間找到瞭一個實用的交集點。在學術研究中,我們總希望問捲設計能達到教科書級彆的完美,但現實往往是時間緊、預算少、受眾群體難以集中控製。作者非常體貼地討論瞭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哪些環節可以適度簡化,哪些環節是絕對不能妥協的“紅綫”。比如,它對比瞭不同樣本規模下的誤差容忍度,幫助我們做齣更務實的決策。此外,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問捲翻譯和本地化的處理方式也進行瞭深入探討,這對於拓展國際閤作項目的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它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僵化的模闆,而是提供瞭一套靈活應對復雜情境的“思維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信息收集的百科全書!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問捲設計原則的闡述,那種條分縷析的邏輯,讓人感覺仿佛拿到瞭一張通往高質量數據的地圖。作者沒有停留在“問捲要清晰”這種空泛的建議上,而是深入到瞭認知心理學的層麵,解釋瞭為什麼某些措辭會産生偏差,以及如何通過預測試來“校準”我們的測量工具。特彆是關於李剋特量錶的構建和效度檢驗部分,我感覺自己之前做的很多問捲都像是在“瞎猜”,這本書給瞭我一套嚴謹的框架,讓我能夠有底氣去構建真正能反映受訪者真實態度的工具。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讓你理解“為什麼這麼做”,這種深度思考的引導,對於任何需要進行市場調研、學術研究或內部評估的人來說,都是無價之寶。讀完之後,我立刻著手修改瞭我手頭正在進行的一個客戶滿意度項目,效果立竿見影,反饋數據變得可信度高多瞭。
評分如果說前半部分是教你如何精雕細琢地“雕刻”問題,那麼後半部分對數據評估的論述,則更像是一堂高階的統計思維訓練課。作者在評估信度和效度時,並沒有簡單堆砌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用非常貼近實際案例的方式解釋瞭它們背後的商業或研究含義。我以前總覺得 Cronbach's Alpha 是一個需要敬畏的神秘數字,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瞭它真正的局限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應該優先考慮哪些評估指標。更精彩的是,它提到瞭“問捲疲勞”對數據質量的影響分析,這在追求效率的快節奏環境中,往往是被忽視的關鍵點。這種對數據“生命周期”全流程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格局一下子被拉高瞭,不再局限於單純的問捲製作,而是上升到瞭如何通過有效測量來支持決策製定的戰略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實操性強到令人贊嘆,簡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脾氣極好的導師手把手帶著你入門。我尤其欣賞它對問捲分發和數據清理流程的細緻描述。很多同類書籍隻談設計,卻忽略瞭問捲從設計到最終分析之間的“灰色地帶”,比如如何選擇最閤適的匿名方式以最大化參與率,或者在麵對大量開放性文本數據時,如何運用主題編碼進行高效歸類。書中提供瞭一係列可以立即套用的流程圖和檢查清單,讓我避免瞭許多新手常犯的低級錯誤。比如,它詳細分析瞭不同分發渠道(綫上、綫下、電話)對樣本偏差的影響,並給齣瞭相應的加權調整建議。這不僅僅是理論,這是經過無數次實戰檢驗的“避坑指南”。對於我這種需要在有限資源內快速産齣可靠報告的人來說,這種“拿來即用”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一種非常沉穩、嚴謹的學者之音,但絕不晦澀難懂,反而充滿瞭對讀者的尊重和耐心。它仿佛在對你說:“我知道你對這個領域感興趣,我將用最清晰、最不含糊的方式把知識點交付給你。” 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倫理規範”時的態度。在如今大數據和隱私問題日益突齣的時代,如何設計一個既能獲取足夠信息又能充分保護受訪者權益的問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書中對此的論述非常到位,提供瞭具體的知情同意書範本和數據銷毀流程建議,這體現瞭作者對研究者責任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是工具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研究者”的行為準則手冊。這種對職業素養的強調,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技術層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