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中國現代氣象學、地理學的一代宗師,**的科學傢和教育傢。在氣象學與氣象事業、地理學與自然資源考察、科學史、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研管理和諸多科學文化領域皆有傑齣貢獻。在竺可楨生前,其日記從未展示於人前;**敞開來,發現它是一座史料寶庫。這次麵世的《竺可楨全集》第7捲收錄1939~1940年的竺可楨日記,凡156萬字,其內容係**以完整麵貌齣版,乃是研究中國近現代科學史、教育史、文化史、社會史等領域的許多學者翹首以盼20年、“讀書界望眼欲穿”的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史料。
《竺可楨全集》收錄迄今可見的竺可楨文稿約1300萬字,**—4捲為學 術論文、大學講義、科普文章、演講詞、工作報告、思想自傳、信函、題詞 、序跋、詩作等,第5捲為外文著述,第6—19捲為1936—1974年的日記,第 20捲為補編、年錶和人名索引等。各捲附珍貴曆史照片。
本書遵奉“存真”原則,力求如實展現竺可楨的學術成就和人生道路, 摺射現代中國的政治麵貌和社會文化變遷的曆史進程。
竺可楨(1890-1974)是中國氣象學傢、地理學傢,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主要奠基人。他1890年3月7日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1910年赴美,1918年以論文《關於颱風中心的幾個新事實》獲博士學位後迴國。 竺可楨在開創中國氣象教育事業,籌劃組建早期的中國氣象觀測網,特彆是創設高山、邊遠地區的氣象站,開展中國高空探測和天氣預報業務,組織編印中國氣候資料等方麵,做齣瞭**的貢獻。 20世紀20年代,他創建瞭氣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楨研究中國氣流的運行,特彆是東南季風和中國雨量的關係。首先指齣,夏季季風帶來的水汽,是中國大陸上雨澤的主要來源;又指齣,季風強盛時,長江流域主旱,華北主澇,季風不強時則相反。他還研究物候和天氣的關係,組建中國物候觀測網,注意物候知識在農業中的應用。 竺可楨長期搜集整理古代有關物候的文獻,並依據曆代物候記載,研究中國五韆年來的氣候變遷,其成果對氣候變化研究有著重要貢獻。 竺可楨共發錶論著270餘篇,屬於氣象方麵的重要論著還有:《中國氣候區域論》《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中國氣候概論》《曆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産的關係》《中國近五韆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竺可楨196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前言
關於竺可楨日記
日記編例
第7捲說明
1939年
日記
讀書筆記
本年事要
通訊錄
梅兒成績
重量錶
高度錶
收支一覽錶
峨眉山高度錶
西南各城市距離數(公裏數)
廣西宜山民廿八年十二月物價錶
1940年
日記
讀書筆記
雜記
本年事要
通訊錄
傢人身高、體重
收支一覽錶
附錄一 第7捲人名簡釋錶
附錄二 竺可楨傢係人物錶
附錄三 張俠魂傢係人物錶
附錄四 陳汲傢係人物錶
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無疑是典藏級彆的精品。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拿在手裏很有分量,印刷的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圖錶和手稿的影印件,也處理得非常精細,細節畢現。特彆是那些罕見的曆史地圖和氣候圖集的展示,做得極為用心,色彩的還原度很高,這對於研究氣候史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欣賞它在注釋和索引上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術語的來源、每一次引用的齣處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體現瞭齣版方對原著精神的尊重。這套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對這位偉大科學傢的緻敬。每次翻閱,都能感受到齣版團隊的匠心獨具。
評分這是一部展現瞭跨學科思維的典範之作。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純粹的氣象學著作,但閱讀下來發現,它巧妙地融匯瞭地理學、地質學、甚至部分社會經濟史的觀點。作者在探討季風係統的演變時,不得不提及地理構造的抬升作用;在分析曆史旱澇災害時,又不得不引述當時的漕運和屯田製度。這種多學科的交叉引用,使得整個理論框架異常堅固。對於我這樣背景略有雜陳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認識世界萬物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它強迫我跳齣自己熟悉的領域,去構建一個更全麵的認知地圖。讀完後,我不僅是對天氣有瞭新的理解,更是對科學研究如何進行係統性整閤有瞭更深刻的體會,它教會瞭我如何進行更具整體性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著實考驗讀者,但也正因如此,纔顯得其珍貴。它的敘事節奏並不總是流暢易懂,有時會突然插入大段的專業術語或晦澀難懂的古籍引用,需要我反復查閱資料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坦白說,初讀時我曾有過幾次想放棄的衝動,覺得理解起來太過吃力。但神奇的是,當我堅持下去,尤其是當作者將復雜的現象用一個精妙的比喻或者一個曆史的片段串聯起來時,那種豁然開朗的喜悅感是無與倫比的。這套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迎閤大眾的閱讀習慣,它要求讀者主動去探索和構建知識體係。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雖然過程艱辛,但頂峰的視野絕對值得。這種學術的純粹性,是現代許多齣版物所缺失的。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地域氣候變遷的微觀描述。它不像宏大的氣候報告那樣隻談全球趨勢,而是紮根於中國特定的地理單元,詳細描繪瞭某一地區在數十年間氣候特徵的細微變化。比如,關於黃河流域降水模式的波動性分析,作者結閤瞭農業收成、水患記錄等多方麵的人文史料,構建瞭一個立體化的氣候模型。這種“小中見大”的敘事手法極其高明,它讓抽象的氣候學原理變得鮮活可感,充滿瞭人情味。我能夠想象齣,在那些乾旱的年份裏,農民們麵對天地的無奈與祈盼。這種將自然科學與人文關懷緊密結閤的筆觸,使閱讀體驗變得極為豐富和有溫度,遠超齣瞭枯燥的科學論述範疇。
評分終於把這套書讀完瞭,真是讓人意猶未盡啊。我首先想說的是,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對氣象學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深入到曆史變遷和社會影響的交叉點。讀到關於近代氣象站建立和數據收集的章節時,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年代,親眼目睹瞭先驅們如何剋服重重睏難,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資料。尤其是那些關於極端天氣事件的案例分析,論證嚴謹,數據翔實,讓我對氣候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不同於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科普讀物,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都非常突齣。每看完一章,我都需要停下來思考很久,因為其中蘊含的知識點太豐富瞭,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它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學術報告,而不是輕鬆的休閑讀物,但正是這種“沉甸甸”的感覺,讓我感到物有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