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正版 教练型父母 支持孩子做好的自己 朱建忠 著 鹭江出版社 社会科学 书

新华书店正版 教练型父母 支持孩子做好的自己 朱建忠 著 鹭江出版社 社会科学 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建忠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教育心理学
  • 沟通技巧
  • 青少年教育
  • 正面管教
  • 自我成长
  • 朱建忠
  • 鹭江出版社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福建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2241
商品编码:2638562878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教练型父母-支持孩子做**的自己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9-01
作者:朱建忠译者:开本: 32开
定价: 38.00页数:印次: 1
ISBN号:9787545912241商品类型:图书版次: 1

编辑推荐

很多父母形容自己是保姆式父母,什么都要管,却往往什么都没管好。在本书作者看来,教育孩子不是管得越多越好,关键要抓住重点。教练型父母不同于保姆式父母和顾问式父母的地方在于,他们会挖掘并激发孩子内在潜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更多可能性,从而让孩子拥有自由和平等,能真正成为他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所以,教练型父母是轻松的,他们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他们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往往也是快乐的、和谐的、幸福美满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教练型父母?针对这点,作者在书中避免了长篇大论,以其做教练过程以及自己教养孩子过程中的实践案例为基础,详细阐述,如何成为一名教练型父母。

内容提要

在本书中,你看不到系统的教育理论,也看不到*前沿的教育理念,只有关于家庭教育的小故事,只有教练的小案例。而这些小故事和小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有些是作者给朋友的孩子做教练的案例,也有些是作者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家庭中的案例,还有大部分是发生在教育作者自己孩子的过程。以此希望能够让天下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爱的陪伴中健康成长,收获幸福而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朱建忠,20年来通过对教练技术、教育学、 心理学、脑科学、神经语言学等学科的深入 研究,将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自己的成长经 历和指导儿子的亲身实践结合起来,创设了 一整套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推而广 之,令无数家庭受益。 目前,他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培训平台开设有 《教练型父母》课程,如广州、太原、沈阳、 上海、杭州、温州、常州、石家庄、金华等地, 均广受好评。

目录

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内心强大的基础/ 001
出于自愿和主动,付出爱的人往往内心都充满着喜悦。但我们却往往为这份爱加上了条件,而这个条件已经不知不觉令付出变成了投资。
不要把爱和孩子的表现挂钩/ 002
爱要爱得无条件/ 006
别把对孩子的爱当成投资/ 011
你愿意为孩子负多少责/ 017
孩子收不到的爱,不是真的爱/ 020
陪伴是给孩子**的礼物/ 024
爱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 029
一张图看清你和孩子的关系/ 036

第二章  欣赏让孩子充满能量/ 041
每个人的心中都根植着一个价值标准,这让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对孩子产生判断,因而有了接纳和拒绝的不同对待。而欣赏就是要*这种价值标准, 无论孩子的表现是否**,去欣赏他,去爱他!
真正的欣赏需要放下内心的成见 / 042
欣赏让孩子的优点越来越多/ 046
表扬孩子时别说“但是”/ 051
用鼓励培养孩子的独创性思维/ 057
欣赏需要不断练习/ 064
全面营造欣赏的环境/ 073

第三章  有效沟通是引导孩子进步的前提/ 079
沟通是人与人互相了解*重要的方式。从孩子的**声啼哭开始,他就一直以某种形式和我们进行着沟通。因此,我们想要引导孩子,让他有所改变,有效沟通是前提。
和孩子沟通要提前想好话题/ 080
少说“正确的废话”/ 084
少唠叨,多聆听/ 088
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092
先讲情和爱,然后再讲理/ 102
和孩子沟通需要引导/ 107

第四章  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113
每个孩子都是*的,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规律。作为家长,我们唯有放下自我的执念,遵循孩子本身的成长轨迹,跟紧孩子的步伐,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尊重孩子好动的天性/ 114
孩子的兴趣要从小呵护/ 118
才艺培养,孩子喜欢*重要/ 125
别破坏孩子内心的富足感、配得感/ 131
叛逆期真的存在吗/ 137
别用大人的标准衡量孩子/ 142

第五章  用教练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147
孩子的学习好不好往往取决于“要我学”还是“我要学”。只有帮助孩子转变对学习的看法,让他体验到学习的正面意义和乐趣,孩子才会爱上学习,主动学习。
体验到学习比玩游戏更有趣,孩子才会爱上学习/ 148
用鼓励成就孩子/ 152
与其给答案,不如提问题/ 161
常被肯定的孩子爱学习/ 167
别用成绩定义孩子的成就/ 175
让孩子学会玩/ 181
别让孩子不敢定目标/ 189
一张口算卷,两种学习的表现/ 193
想要孩子学习好,先让孩子喜欢老师和学校/ 198

第六章  用开放的心态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207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很容易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逻辑套用在孩子的身上,甚至试图替代孩子。当我们这样做时,其实是在扼杀孩子成长的可能性和领悟力,阻碍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孩子,父母别越界/ 208
别怕孩子犯错/ 215
教育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220
教育孩子别说一套做一套/ 224
放低姿态向孩子学习/ 228
别把教育变成对孩子的伤害/ 233



《育儿的智慧: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在教育子女的征途中,无数父母渴望看到自己的孩子闪耀独特的光芒,成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个体。然而,现实中,许多父母在不经意间,却可能用“为你好”的名义,悄悄地为孩子的人生设下了藩篱,束缚了他们自由探索的脚步。本书并非一本照搬照抄的育儿手册,而是一次深刻的关于“如何真正支持孩子做好自己”的探讨。它旨在唤醒父母内心深处的育儿智慧,引导我们放下不必要的控制与焦虑,转而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智慧的引导者。 第一章:从“管”到“引”:重新定义父母的角色 我们常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份期盼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对孩子未来人生的预设与规划。然而,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潜能、兴趣和发展轨迹。父母的角色,不应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或“监工”,而应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发掘潜能的“领路人”。 打破“控制魔咒”: 许多父母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期望、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试图按照既定的模式塑造他们。这种“控制”可能表现为过度的干预、苛刻的要求,甚至是替孩子做决定。本书将深入剖析“控制”的根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父母逐渐放下控制,学会信任孩子。 点燃内在驱动力: 真正的成长源于内在的动力。当孩子对某件事充满好奇、乐在其中时,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将是高效且持久的。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成为“引路人”而非“掌舵人”: 父母的角色转变,是从“替孩子掌舵”到“为孩子引路”。这意味着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方向,但要允许他们自己去选择航线;我们要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支持,但要允许他们自己去驾驶;我们要给予指导和建议,但要允许他们自己去体验、去犯错、去成长。 第二章:倾听的艺术: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 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核心,而倾听,则是有效沟通的基石。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听,但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只是自己的解读,而非孩子真实的声音。 “听”与“听懂”的区别: 孩子在表达时,可能语言尚不成熟,情绪占据主导。父母需要超越表面语言,去感受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意图。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倾听技巧,如积极倾听、同理心回应,帮助父母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捕捉“未说出口”的信息: 孩子的行为往往比语言更能反映他们的内心。肢体语言、表情、甚至是沉默,都可能传递着重要的信息。本书将引导父母学会观察和解读孩子的非语言信号,更全面地理解他们。 尊重孩子的观点: 即使孩子的观点与父母大相径庭,也应给予尊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章:鼓励的智慧:点亮孩子的自信之光 鼓励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之一。然而,无效的鼓励,甚至带有附加条件的鼓励,都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打击孩子的自信。 区分“表扬”与“鼓励”: 表扬往往侧重于结果,而鼓励则更关注过程和孩子的努力。本书将阐述如何从“你真棒”式的笼统表扬,转向“我看到你为了完成这个作业,反复修改了三次,这真的很不容易”式的具体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和被肯定。 聚焦过程与努力: 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父母的关注点应放在孩子的努力和坚持上,而非仅仅盯着成功或失败。通过肯定他们的付出,帮助他们建立“尽力而为”的价值观。 培养成长型思维: 鼓励孩子将挑战视为学习的机会,将失败视为成长的垫脚石。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语言和行为,帮助孩子培养“我能行”、“我可以学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能坚持和创新。 第四章:放手的艺术:让孩子学会独立承担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放手”的过程。从穿衣吃饭,到学习生活,父母需要逐渐放手,让孩子体验独立,学习承担责任。 “代劳”的陷阱: 许多父母出于爱,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这剥夺了孩子学习生活技能、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本书将分析“代劳”的危害,并提供循序渐进的放手策略。 允许孩子犯错: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反应至关重要。本书将引导父母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误,引导他们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赋予孩子选择权与责任: 在适度的范围内,赋予孩子选择权,并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例如,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自己管理零花钱等。这种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第五章:情绪的导航:帮助孩子理解和管理情绪 情绪是孩子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理解和管理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至关重要。 接纳孩子的情绪: 无论孩子表现出快乐、愤怒、悲伤还是沮丧,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并理解这些情绪。本书将教授如何用“我看到你很生气”这样的语句,帮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否定。 情绪的命名与表达: 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例如,教他们区分“生气”、“沮丧”、“失望”等。同时,引导他们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而不是压抑或爆发。 情绪的疏导与调节: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或者通过绘画、倾诉等方式来疏导情绪。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情绪基石。 第六章:界限的智慧:在爱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有清晰的界限。界限并非束缚,而是保护,它能帮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形成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设立规则的艺术: 规则的制定应是与孩子共同协商的结果,并且清晰、具体、易于理解。本书将阐述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坚持执行,确保规则的有效性。 “不”的力量: 父母适时地说“不”,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当孩子的行为可能带来危险或违背原则时,父母需要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并解释原因。 尊重个人空间: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需要自己的个人空间和隐私。父母应学会尊重孩子的界限,不随意侵犯。 第七章:学习的支持者:陪伴孩子探索知识的海洋 学习不应是枯燥的任务,而应是充满乐趣的探索。父母的角色,是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有力支持者,而不是监考官。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是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书将提供引导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包括亲子共读、创建家庭图书馆等。 激发学习兴趣: 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看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学习科学,通过玩游戏学习数学等。 应对学习压力: 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压力,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考试和成绩,避免过度焦虑。 第八章:独立人格的培育: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石 最终,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独立、有价值的个体,能够承担起自己的人生。 培养责任感: 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管理自己的物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建立自信心: 通过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他们的尝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塑造价值观: 以身作则,向孩子传递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价值观。 《育儿的智慧: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向。它鼓励父母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育儿之道。本书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能,而父母最伟大的使命,就是成为那双点燃他们内在光芒的手,让他们勇敢而自信地,去做好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学者风范与大众亲和力的完美结合。它在阐述概念时逻辑严谨,数据和理论支撑扎实可靠,但叙述的语言却如同邻家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故作高深的晦涩感。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心智模式”转变的章节印象最为深刻。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我们习惯性思维的陷阱,例如“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是如何扼杀创新和成长的可能性的。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固化的心智模式比作一条已经磨出深槽的轨道,每一次思考都自然而然地滑入旧轨。随后,作者提供了一套“轨道切换”的工具,核心在于培养“可能性视角”。这种视角鼓励我们在任何既定事实面前,都要主动去寻找至少三种不同的解释或解决方案。这种主动构建多样性思维的训练,极大地拓宽了我处理日常挑战时的视角,让我不再轻易陷入僵局。这种兼具理论深度和操作实战性的内容,是衡量一本好书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绝,它仿佛是精心编排的一场思想漫步。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案例解构”手法,每一个小节都像是一颗被仔细打磨过的宝石,独立成章却又相互辉映。我特别喜欢它对“情绪调节”部分的阐述。不同于市面上那些简单粗暴地教人“如何控制情绪”的指南,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情绪背后的生理机制和思维模式的联动。它提供了一套渐进式的练习,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态来打断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这些方法极其实用,我在实际生活中尝试了几次,效果立竿见影。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将情绪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视为有价值的信息载体,引导读者去“倾听”情绪想告诉自己的真相。这种尊重个体感受,并与之合作的姿态,让我对自己的情绪管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的、有智慧的对话。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使得即便是面对那些最令人头疼的情绪爆发时刻,也能找到一丝喘息的空间和清晰的应对路径。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谈。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自我接纳”这一主题时的细腻笔触。书中没有一味地强调“完美”,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成长的曲折性与不确定性,这让我感到非常真实和释怀。它没有给我们一个僵硬的模板去套用,而是提供了一套灵活的思维框架,鼓励读者去探索和构建最适合自己的内心秩序。比如,书中分析了我们内心“批评家”的声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温柔地与之共处,而不是试图将其彻底“消灭”。这种建设性的、不带批判的引导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我对自身不足的焦虑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曾经耿耿于怀的小缺点,有了一种全新的、近乎慈悲的理解。它教会我,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消除弱点,而是源自于完整地接纳那个有瑕疵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这种深层次的自我对话,是很多市面上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深度和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内在整理。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让你感到“热血沸腾”但转头就忘的励志读物,而是一种缓慢、持续地重塑你认知地基的工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拖延症”和“完美主义”之间复杂关系的剖析。很多书会把这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但这本书揭示了它们往往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失败的恐惧投射成了过度的准备(完美主义),最终导致行动的瘫痪(拖延)。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读者的“懒惰”,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究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恐惧和价值冲突。书中提供的“微小胜利”策略,将巨大的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几乎不可能失败的小步骤,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行动的心理门槛。读完这个部分,我不再觉得拖延是道德上的缺陷,而是一个需要策略性解决的工程问题。这种去污名化和赋能的写作方式,让人感觉被理解和支持,从而更有动力去面对那些长期困扰自己的习惯性障碍。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人际互动中的边界设定”的处理。在这个充满连接又常常感到疏离的时代,如何既保持亲密感又维护个体独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对抗性的边界理论,而是将其置于“相互尊重”的大框架下进行阐述。书中用丰富的对话脚本展示了如何在不伤害关系的前提下,清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底线。特别是关于如何应对他人的“情感勒索”那一章节,提供了非常精妙的应对措辞,这些措辞既体现了同理心,又坚守了自己的立场,做到了既“温暖”又“有力”。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熟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学会如何带着爱与尊重,为自己划定合理的“领地”。这种平衡的智慧,贯穿了全书,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自我成长的指南,更是一本提升高质量人际交往能力的实用手册。它让我在处理复杂的家庭和职场关系时,有了一种更从容、更少内耗的处理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