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质量部
原价:39.00元
作者:姚小风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ISBN:9787121210075
字数:528000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3316239
目 录
第1章 部门组织结构 1
1.1 部门职能 2
1.1.1 职能概述 2
1.1.2 职能分解 2
1.2 部门任务 4
1.2.1 质量控制 4
1.2.2 来料质量控制 4
1.2.3 制程质量控制 5
1.2.4 成品质量控制 6
1.2.5 供应商质量管理 6
1.2.6 质量体系管理 7
1.2.7 质量改进 7
1.2.8 质量文案管理 8目 录
第1章 部门组织结构 1
1.1 部门职能 2
1.1.1 职能概述 2
1.1.2 职能分解 2
1.2 部门任务 4
1.2.1 质量控制 4
1.2.2 来料质量控制 4
1.2.3 制程质量控制 5
1.2.4 成品质量控制 6
1.2.5 供应商质量管理 6
1.2.6 质量体系管理 7
1.2.7 质量改进 7
1.2.8 质量文案管理 8
1.2.9 校验计量器具 8
1.2.10 质量培训 9
1.2.11 纠正预防措施 9
1.3 岗位设计 10
1.3.1 质量综合管理岗 10
1.3.2 来料质量控制工作岗 10
1.3.3 制程质量控制工作岗 10
1.3.4 成品质量控制工作岗 11
1.3.5 仓储质量工作岗 11
1.3.6 质量计量工作岗 11
1.3.7 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岗 11
1.3.8 质量文件管理工作岗 12
1.3.9 质量改进管理工作岗 12
1.4 组织架构 13
1.4.1 大型企业质量部组织结构设计 13
1.4.2 中型企业质量部组织结构设计 13
1.4.3 小型企业质量部组织结构设计 14
1.4.4 服务型企业质量部组织结构设计 14
第2章 部门目标分解 15
2.1 部门目标总括 16
2.1.1 质量部目标概要 16
2.1.2 质量部目标描述 16
2.2 来料质量控制目标概要及分解 17
2.2.1 来料质量控制目标概要 17
2.2.2 来料质量控制目标分解 17
2.3 制程质量控制目标概要及分解 18
2.3.1 制程质量控制目标概要 18
2.3.2 制程质量控制目标分解 18
2.4 成品质量控制目标概要及分解 19
2.4.1 成品质量控制目标概要 19
2.4.2 最终检验控制目标分解 19
2.5 供应商质量管理目标概要与分解 20
2.5.1 供应商质量管理目标概要 20
2.5.2 供应商质量管理目标分解 20
2.6 质量文件管理目标概要与分解 21
2.6.1 质量文件管理目标概要 21
2.6.2 质量文件管理目标分解 21
2.7 质量改进管理目标概要与分解 21
2.7.1 质量改进管理目标概要 21
2.7.2 质量改进管理目标分解 22
2.8 客户服务管理目标概要与分解 23
2.8.1 客户服务管理目标概要 23
2.8.2 客户服务管理目标分解 23
2.9 质量培训管理目标概要与分解 24
2.9.1 质量培训管理目标概要 24
2.9.2 质量培训管理目标分解 24
2.10 质量体系管理目标分解 25
2.10.1 质量体系管理目标概要 25
2.10.2 质量体系管理目标分解 25
第3章 部门岗位职责 26
3.1 综合管理岗位职责 27
3.1.1 质量总监岗位职责 27
3.1.2 质量部经理岗位职责 28
3.1.3 质量控制主管岗位职责 30
3.1.4 质量保证主管岗位职责 31
3.1.5 质量工程师岗位职责 32
3.2 来料质量控制岗岗位职责 33
3.2.1 来料质量控制主管职责 33
3.2.2 来料检验专员岗位职责 34
3.3 制程质量控制岗岗位职责 35
3.3.1 制程质量控制主管职责 35
3.3.2 制程控制专员岗位职责 36
3.4 成品质量控制岗岗位职责 37
3.4.1 成品质量主管岗位职责 37
3.4.2 成品检验专员岗位职责 38
3.5 仓储质量岗岗位职责 39
3.5.1 仓储质量主管岗位职责 39
3.5.2 出入库质检员岗位职责 40
3.6 质量计量岗岗位职责 41
3.6.1 质量器具主管岗位职责 41
3.6.2 计量校准主管岗位职责 42
3.6.3 质量器具专员岗位职责 43
3.7 体系认证岗岗位职责 44
3.7.1 质量体系认证主管岗位职责 44
3.7.2 质量体系认证专员岗位职责 45
3.8 质量文件管理岗位职责 46
3.8.1 质量文件主管岗位职责 46
3.8.2 质量统计专员岗位职责 47
3.8.3 质量档案管理员岗位职责 48
3.9 质量改进管理岗位职责 49
3.9.1 质量改进主管岗位职责 49
3.9.2 质量改进工程师岗位职责 50
3.9.3 现场质量改进专员岗位职责 51
第4章 部门主要业务 52
4.1 来料质量控制 53
4.1.1 来料检验程序 53
4.1.2 来料检验标准 56
4.1.3 来料待检规则 57
4.1.4 质量问题处置 57
4.2 制程质量控制 59
4.2.1 工序质量的控制点 59
4.2.2 工序质量控制方法 62
4.2.3 工序质量检验设置 64
4.2.4 生产自检首检规则 64
4.2.5 生产专检巡检规则 66
4.2.6 制程检验职责划分 67
4.2.7 制程不良统计分析 68
4.3 成品质量控制 68
4.3.1 成品入库送检 68
4.3.2 成品出货检验 70
4.3.3 报废品的处理 71
4.3.4 不合格品处置 72
4.4 供应商质量控制 73
4.4.1 供应商的选择 73
4.4.2 供应商调查确认 75
4.4.3 供应商定期考核 77
4.4.4 供应商管理办法 81
4.5 质量计量管理 83
4.5.1 计量器具的选配标准 83
4.5.2 计量器具的配备步骤 84
4.5.3 计量器具的分级管理 85
4.5.4 计量器具的校准管理 86
4.5.5 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 88
4.6 质量成本控制 89
4.6.1 质量成本构成 89
4.6.2 预防成本控制 89
4.6.3 鉴定成本控制 90
4.6.4 故障成本控制 92
4.7 质量技能提升 93
4.7.1 零缺陷管理 93
4.7.2 品管圈法(QCC) 96
4.7.3 质量功能展开法(QFD) 97
4.8 质量记录管理 103
4.8.1 必备质量记录 103
4.8.2 质量记录编写 104
4.8.3 质量记录管理 105
4.9 质量体系管理 106
4.9.1 质量体系标准文件 106
4.9.2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107
4.9.3 质量体系文件编写 109
第5章 部门工作流程 115
5.1 来料质量控制流程 116
5.1.1 检验标准制定流程 116
5.1.2 来料检验管理流程 117
5.1.3 到货质量检验流程 118
5.1.4 日常质量检验流程 119
5.2 制程质量控制流程 120
5.2.1 半成品/在制品检验流程 120
5.2.2 工序质量控制流程 121
5.2.3 制程质量检验流程 122
5.2.4 外协质量检验流程 123
5.3 成品质量控制流程 124
5.3.1 成品质量检验流程 124
5.3.2 不合格品处置流程 125
5.3.3 成品标识检验流程 126
5.3.4 成品质量分析反馈流程 127
5.3.5 成品质量统计上报流程 128
5.4 供应商质量管理流程 129
5.4.1 供应商调查管理流程 129
5.4.2 供应商选择工作流程 130
5.4.3 供应商评审管理流程 131
5.4.4 供应商考核工作流程 132
5.5 计量测量管理流程 133
5.5.1 测量设备选配流程 133
5.5.2 质量装置检测流程 134
5.5.3 质检器具校准流程 135
5.5.4 理化检验管理流程 136
5.5.5 无损检验管理流程 137
5.6 质量文件管理流程 138
5.6.1 质量档案存储流程 138
5.6.2 质量档案借阅流程 139
5.6.3 质量档案销毁流程 140
5.7 质量培训管理流程 141
5.7.1 培训课程设计流程 141
5.7.2 质量培训实施流程 142
5.7.3 质量培训考核流程 143
5.8 质量体系管理流程 144
5.8.1 质量体系文件管理流程 144
5.8.2 质量认证体系选择流程 145
5.8.3 质量体系认证管理流程 146
5.8.4 制定体系内审方案流程 147
5.8.5 质量体系内审实施流程 148
5.9 缺陷分析管理流程 149
5.9.1 质量缺陷分析流程 149
5.9.2 改进方案制定流程 150
5.9.3 质量预防管理流程 151
第6章 部门绩效考核 152
6.1 定性指标确定 153
6.1.1 质量部定性指标设计 153
6.1.2 质量部定性指标使用 154
6.1.3 质量部定性指标汇总表 156
6.2 定量指标确定 157
6.2.1 质量部定量指标设计 157
6.2.2 质量部定量指标使用 158
6.2.3 质量部定量指标汇总表 160
6.3 部门业务绩效考核办法 162
6.3.1 质量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162
6.3.2 产品质量检验工作考核细则 166
6.3.3 质量成本控制考核管理制度 167
6.4 部门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169
6.4.1 质量部经理绩效考核方案 169
6.4.2 来料控制主管绩效考核方案 171
6.4.3 现场质量改进专员绩效考核方案 173
第7章 部门薪酬体系 175
7.1 质量部薪酬管理 176
7.1.1 薪等 176
7.1.2 薪级 178
7.1.3 薪差 178
7.2 质量部薪酬设计 181
7.2.1 部门管理人员薪酬设计 181
7.2.2 来料质量控制人员薪酬设计 183
7.2.3 制程质量控制人员薪酬设计 184
7.2.4 成品质量控制人员薪酬设计 185
7.2.5 仓储质量管理人员薪酬设计 186
7.2.6 计量器具管理人员薪酬设计 187
7.2.7 质量体系认证人员薪酬设计 188
7.2.8 质量文件管理人员薪酬设计 189
7.2.9 质量改进管理人员薪酬设计 190
7.3 薪酬管理办法 191
7.3.1 质量部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191
7.3.2 质量部加班薪酬管理办法 194
7.3.3 质量部岗位补助管理办法 196
7.3.4 质量部员工出差补助办法 198
7.3.5 质量部突出贡献激励办法 200
第8章 部门培训体系 202
8.1 部门培训需求确定 203
8.1.1 部门工作问题分析 203
8.1.2 培训需求调研分析 204
8.2 部门培训体系建设 209
8.2.1 部门培训课程设计 209
8.2.2 部门培训方式选择 212
8.3 部门人员培训设计 213
8.3.1 新员工的岗前培训 213
8.3.2 在岗人员定期培训 216
8.3.3 员工岗位晋级培训 219
第9章 操作风险规避 224
9.1 质量控制风险规避 225
9.1.1 来料质量控制风险规避 225
9.1.2 制程质量控制风险规避 226
9.1.3 终检质量控制风险规避 227
9.2 质量保证风险规避 228
9.2.1 供应商质量管理风险规避 228
9.2.2 质量文件管理风险规避 229
9.2.3 计量器具管理风险规避 230
9.3 质量工程风险规避 231
9.3.1 质量改进风险规避 231
9.3.2 质量培训管理风险规避 232
9.4 质量体系风险规避 233
9.4.1 质量体系建设风险规避 233
9.4.2 质量体系运行风险规避 234
9.4.3 质量体系内审风险规避 235
9.4.4 质量体系外审风险规避 236
第10章 部门问题解决 237
10.1 质量部主要工作问题 238
10.1.1 来料质量控制问题 238
10.1.2 制程质量控制问题 238
10.1.3 成品质量控制问题 239
10.1.4 供应商质量管理问题 239
10.1.5 质量计量管理问题 240
10.1.6 质量文件管理问题 240
10.1.7 质量培训管理问题 241
10.1.8 质量体系管理问题 242
10.2 问题解决方法与工具 242
10.2.1 情形分析图 242
10.3.2 关联图 243
10.3.3 是/非矩阵法 244
10.3.4 因果分析法 245
10.3 质量部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247
10.3.1 来料质量控制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247
10.3.2 制程质量控制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248
10.3.3 成品质量控制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249
10.3.4 供应商质量管理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250
10.3.5 计量器具管理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251
10.3.6 质量文件管理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252
10.3.7 质量培训管理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252
10.3.8 质量体系管理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253
附录A 质量专业术语 255
A.1 质量控制管理 256
A.1.1 质量控制(QC) 256
A.1.2 来料质量控制(IQC) 256
A.1.3 制程质量控制(IPQC) 257
A.1.4 最终检验验证(FQC) 258
A.1.5 出货质量控制(OQC) 259
A.2 质量保证管理 259
A.2.1 质量保证(QA) 259
A.2.2 质量保证体系(QAS) 260
A.3 质量工程管理 261
A.3.1 缺陷故障分析 261
A.3.2 六西格玛 262
A.3.3 持续改进 263
A.4 ISO9000族 263
A.4.1 ISO9000系列 263
A.4.2 ISO9000:2005 264
A.4.3 ISO9001:2008 266
A.4.4 ISO9004 268
A.4.5 ISO19011 270
附录B 质量法律法规 271
B.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72
B.2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279
B.3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82
内容提要
本书从质量部组织结构设计出发,将质量部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细化、模板化、样例化展示,真正为质量部工作人员提供“拿来即用”或“稍改即用”的参照模板。
全书共分为l0章,分别对质量部的组织结构、目标分解、岗位职责、主要业务、工作流程、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培训体系、风险规避、问题解决、质量从业人员应知应会的专业术语和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一一介绍,是质量部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手册。
本书详细介绍了质量部门来料质量控制、制程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控制、供应商质量控制、质量计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技能提升、质量记录管理、质量体系管理这9大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问题。
本书不仅适合于质量管理从业人员、生产管理者及生产作业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企业培训师、咨询师、高校师生使用。
从书名“正版现货 质量部(12大维度细化部门管理)/弗布克部门精细化管理系列 姚小风 质量部各项管”来看,我最先被吸引的是“12大维度细化部门管理”这个概念。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我常常感觉到部门管理很多时候流于表面,不够深入,而“细化”这个词语,恰恰是我所需要的。我一直认为,质量部的管理,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在于对每一个微小环节的关注。因此,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姚小风先生是如何将“12大维度”具体化,并应用到质量部管理的实践中的。这些维度是否包含了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流程设计、绩效考核、团队建设、技术应用,乃至于风险管理、创新驱动等方方面面?又或者,它更侧重于质量管理的具体执行层面,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不合格品处理、客户投诉管理等?这本书能否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突破现有的管理瓶颈,将质量部的运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案例分析,或者具体的管理工具模板,这样可以直接应用于我的工作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在众多部门管理书籍中,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鲜活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部门精细化管理”这个大主题下,将目光聚焦于“质量部”,这种聚焦本身就极具现实意义。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环境下,质量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部门管理陷入僵化,原因在于过于宏观,抓不住具体落地的细节,而“12大维度细化部门管理”这个副标题,立刻点燃了我阅读的兴趣。我迫切地想知道,这12个维度究竟涵盖了哪些方面?它们是如何被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动作中的?特别是“质量部各项管”,它究竟是指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的监控、问题的分析、持续改进,还是更多更细致的环节?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将质量管理的理念,渗透到部门的每一个角落,让精细化成为一种常态,而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那些“细节决定成败”的难题?我非常有信心,它会给我带来启发。
评分一本关于部门管理的书籍,尤其是聚焦于“质量部”,我最为看重的是其是否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够落地的管理方法。书名中的“12大维度细化部门管理”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一直觉得,很多管理理念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就变得模糊不清,或者难以执行。“细化”这个词,正是我所期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12个维度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将它们转化为质量部日常工作的具体指导。例如,在人员培养方面,如何让质量部的团队成员真正理解并践行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在流程优化方面,是否有具体的方法论,比如PDCA循环的应用,或者更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在技术层面,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来提升质量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建立一种“精益求精”的部门文化,让质量不再只是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渗透到公司每一个层级的共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正版现货 质量部(12大维度细化部门管理)/弗布克部门精细化管理系列 姚小风 质量部各项管”给我一种扎实、务实的感受。我尤其被“12大维度细化部门管理”所吸引。在我的理解中,质量管理是一个极其庞杂且需要严谨的领域,而“细化”恰恰是解决其复杂性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将质量部的各项管理职责,如质量体系的建立与维护、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检验与测试、不合格品处理、供应商质量管理、客户投诉处理、质量改进活动等,都能够被纳入到这12个维度之中,并进行深入的解析。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每个维度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工具和最佳实践。例如,在“质量控制”这个维度上,它会介绍哪些具体的控制方法?在“质量改进”维度上,又会提供哪些持续改进的思路和工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工作中的一本“工具书”,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质量管理难题,提升部门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弗布克部门精细化管理系列”的定位所吸引。这表明它并非一本孤立的、针对某一特定部门的管理著作,而是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让我联想到,如果能够将本书的理念融入到整个公司的管理框架中,其效果必然是叠加的。尤其是“质量部”作为一个典型的“后台”支撑部门,其精细化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与否,乃至最终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书中是否会提及如何将质量部的管理目标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进行有效对齐?如何构建一套清晰、可执行、可衡量的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我对此充满好奇。我尤其关心的是,在“12大维度”的框架下,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质量部各项管”的,例如,在人员管理上,如何招聘、培养、激励具备精细化管理意识的质量人才?在流程管理上,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流程设计和持续的优化,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效率?在信息管理上,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利用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这些都是我工作中长期思考但尚未找到完美答案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