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藏书家。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唐、五代、宋、辽、金之亦有可称道者,明版已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数架。”著有《古书收藏》《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补编》《芷兰斋书跋初集》《书楼寻踪》《古书之爱》《得书记 失书记》等。
作为一个爱书的理想主义者,多年来韦力不仅收藏了大量珍稀古籍,还尝试办杂志、复原古纸、刻印孤本,力图以一己之力接续传统,留住斯文。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更辗转各地,踏上实地寻访的“文化之旅”,遍访藏书shishang名人旧迹、书楼胜概,留下现场影像,记下见闻感触。
《见经识经》是韦力以刊刻和收藏大藏经的fo寺为线索进行的一次寻经之旅。从中国diyi部大藏《开宝藏》到近代印刷出版的《频伽藏》,从崔法珍断臂化缘募资刊刻《赵城金藏》到康有为发现、盗取《碛砂藏》……详细梳理了各珍稀版本大藏经的刊刻缘由、收藏流变,以及围绕它们发生的历史掌故、逸闻趣事,带我们走进古书经卷中的幽微之境。
寻访不仅是与历史的对话,也是对历史的记录,很多寺塔已经湮没在岁月的烟尘中,作者把它们一一捡拾起来,与那些存世不多的经卷一起,成为历史的见证。
......
......
这本《见经识经》的书名,乍一看就透着一股深邃和历史的厚重感,韦力的名字也让人对内容有所期待。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学术、比较枯燥的佛学解读,毕竟“哲学/宗教 佛教 新经典”的标签摆在那里。但读完之后,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寻踪之旅。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教义,而是通过对一系列传统文化遗迹的“寻踪”,来探讨佛教思想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开出独特的“花朵”的。特别是“觅宗记”、“觅诗记”、“觅曲记”这几个副标题,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象的文化遗产连接起来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引路人,带我们走进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古老寺庙,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佛偈?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脉络,而不是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如果能将寻访的过程写得如同探案一般引人入胜,那就太棒了。
评分对于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厚感情的人来说,“传统文化遗迹寻踪”这几个字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我猜测《见经识经》不仅仅是在谈论佛教,更是在讨论“中国性”的形成过程。佛教的传入,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它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度交融,最终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我期待韦力能在书中展现出他对地域文化差异的敏锐洞察力,比如江南地区的佛教遗迹与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遗迹,其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气质会有何不同?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提供了一种“活的”文化史观,让我们明白那些古老的宗教信仰是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思维底色和审美情趣。它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深处那股绵延不绝的文化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看起来非常巧妙,它将宏大的哲学议题,拆解成了“寻踪”、“觅宗”、“觅诗”、“觅曲”等一系列具体可感的任务。这就像是给读者设计了一张探秘地图,而不是一份枯燥的阅读指南。韦力选择的视角,似乎是绕开了硬核的经文研读,转而从文化载体——那些物质的、艺术的遗存——入手,去反观和理解核心的哲学内核。我设想,在“觅宗记”里,我们可能会跟随作者的脚步,在某处古老的石窟前,感受到某种历史的顿悟;在“觅曲记”中,或许能听到那些被僧侣吟唱了几百年的梵音,是如何被本土化为我们熟悉的调子。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神的探索路径,比起直接啃大部头的经典,对大众读者来说更加友好,也更具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
评分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我来说,一本关于“见经识经”的书,起初是有点让人望而却步的。我担心它会是一本需要捧着厚厚的词典才能勉强读下去的“大部头”。然而,这本书的魅力似乎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切入点——“传统文化遗迹寻踪”。这立刻让人联想到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的古塔、斑驳的碑文,以及那些似乎被遗忘的民间传说。我猜想,作者韦力必然是一位对历史遗存有着深厚感情的行者。他不是坐在书斋里推演佛理,而是亲身踏勘,用脚步丈量历史的深度。这种“在路上”的叙事方式,无疑能让晦涩的佛学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好奇“觅诗记”和“觅曲记”部分,佛教思想是如何融入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如何在诗词歌赋和民间音乐中留下印记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预示着我们将看到一个更为立体、更具烟火气的佛教文化图景。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佛教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过于玄乎,让人难以把握其精髓。《见经识经》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务实的气质——“见”与“识”,强调了实践与理解的统一。我非常欣赏这种不落俗套的命名方式。如果这本书真如其名,它应该是一本旨在帮助普通读者真正“看见”佛教文化在现实世界中留下的印记的作品。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脉络,理清从印度传入的原始教义,到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如何与儒家、道家思想发生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新经典”。那些“遗迹寻踪”的描述,想必是重中之重,它们是历史留下的物证,比空泛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尊重历史又不失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些文化遗迹,为我们揭示隐藏在砖石瓦砾背后的精神密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