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见证变革——站在上海基础教育转折点上 |
| 作者: | 尹后庆 著 |
| ISBN: | 9787544452588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定价: | 54.00元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版次: 1版 |
| 开本:16 | 装帧: 平装 |
| 字数:530000 | 印刷时间:2013年12月1日 |
| 编辑推荐 |
| 上海学生连续2次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取得的“全球”得到国际社会教育专家的高度关注,美国已经以“上海”为目标展开了系列基于实证案例的高端培训。测试数据背后隐藏的“上海秘密”其实就是上海的基础教育正在转型,这过程意味着旧秩序的打破和新秩序的建立,其中的核心命题是打破仅仅依赖于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和功利价值的传统藩篱,回归彰显人的独立价值和“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目的上来。上海正在思考和试图解决的教育发展“瓶颈”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同行正在思考和试图解决的难题。 作者简介: 尹后庆,1953年1月生,研究生学历。1980年起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历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教办主任、督导办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发局局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巡视员等职务,系七、八、九届国家督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兼职教授,曾主持多项基础教育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制订,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实施纲要研制》等项目的研究。2007年以来,着力推进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上海优化学校资源布局、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郊区农村,完善务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设计,加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以医教结合推进特殊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等工作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位难得的与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共同成长、亲身参与了上海基础教育领域30年风雨兼程的历史见证人。 读者对象: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理论研究者、中小学校长与教师。推荐~~ |
| 内容简介 |
| 尹后庆先生从个伴随上海基础教育改革30多年步步走过的教育行政工作者的视野,用种冷峻的思考,对正在引起包括美国教育研究者在内的国际教育同行高度关注的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与经验给以客观、公正、理性的描述。希望通过这回顾和反思,让更多的人了解在中国、在上海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哪些变革,这些变革对祖国未来——年青代成长的预期和影响,甚至也许还可以分析、推测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未来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未来之走势。全书共分6部分——从管理到服务、动态认识均衡、踏上转型之路、深化课程改革、聚焦学校变革、未来已来之间。每部分都给出了鲜明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以上海中小学正在实践的大量案例予以佐证,是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已经取得的成果和正在推进的思考和改革。 |
| 目录 |
| 我的导读 部分从管理到服务 1.建立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2.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3.凸显公共服务意识的制度创新 二部分动态认识均衡 1.均衡发展,破解世界教育发展难题的考量 2.抬升底部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3.高位均衡主要是内涵均衡 三部分踏上转型之路 1.转型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 2.评价改革是教育转型的突破口 3.以专业为教育转型保驾护航 4.为实现“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而努力 四部分深化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是场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2.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3.重视课程实施,改善教与学 4.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意义 五部分聚焦学校变革 1.学校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落脚点 2.重新定义“好学校” 3.在世界坐标系下看高中的发展态势 六部分未来已来之间 1.教育是项没有终点的公共服务事业 2.社会进步为基础教育拓展了发展空间 3.未来我们更要做的是“回归” 著者主要文献目录索引 |
| 文摘 |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与专业。从目录上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脉络,更像是在试图描绘一幅动态的教育发展图景,特别是在上海这个充满活力的改革前沿阵地。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一定会深入探讨那些关键的政策变动是如何在微观的学校层面产生涟漪效应的。对于我们这些长期身处教育行政管理岗位的人来说,最宝贵的恐怕不是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藏在数据和文件背后的,关于“人”的故事——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转型期的压力下调整心态,如何将顶层设计转化为日常的教学实践。我期待看到作者能以一种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现场感的方式,剖析这些挑战与机遇。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佐证观点,那就更好了,毕竟,理论的价值最终要落脚到实践的有效性上。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了解,究竟是哪些核心驱动力推动了这场深层次的变革。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公平与质量平衡的研究者,我对这本书的关注点会聚焦在它对“转折点”的界定上。这个“转折点”是单线的、线性的发展,还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多重可能性的复杂系统?作者是如何梳理出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政策节点,并评估它们对不同类型学校(比如重点高中和普通初中)产生的影响差异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技术进步在这次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优化管理流程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是更深层次地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模式和知识获取方式?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在快速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如何保持其育人本色,那将是极大的贡献。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一种审慎的、辩证的分析,尤其是在那些看似成功的改革背后,可能隐藏的潜在风险和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绝非是对某一个单一问题的浅尝辄止。我猜测,作者尹后庆先生,作为亲历者和观察者,其叙事视角必然是多维的。对于我这种长期浸淫在教育制度层面的工作者来说,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应当是对于制度变迁逻辑的揭示。例如,某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力究竟是源于外部的国际对标压力,还是内部对现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自觉反思?如果书中能详细梳理出政策制定的“时间线”和“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过程,那么对于理解当前教育治理体系的复杂性将大有裨益。我非常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决策过程的“内幕”描述,不是为了八卦,而是为了理解,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有哪些关键的决策者、哪些关键的理念,最终锁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指导我们未来的政策预判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评分阅读这样一本聚焦于“转折点”的书,我更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对未来的“预见性”。变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那么,站在当前的这个时间节点回望过去,作者是否也对上海基础教育未来十年可能面临的新挑战,比如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招生压力、全球化对本土化课程的冲击,或者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如果这本书仅仅是对已发生历史的总结,那它的价值会局限在“记录”层面。但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经过历史检验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治理和课程设计,那它就真正具备了“灯塔”的意义。我期待读完后,能获得一种穿透当前噪音、直抵教育本质的清晰感,使我的日常工作不再是碎片化的应付,而是更有策略、更有方向感的建设。
评分我手边的这本书,从装帧来看,就知道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的学术或政策参考。我设想,对于身居校长之位的同仁而言,最受用的部分可能在于作者如何将宏观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可执行的学校文化重塑方案。变革的阻力往往来自于组织惯性和个体习惯。那么,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变革领导力”模型?比如,如何在高压的绩效考核环境下,保护教师的创新空间?又或者,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修正的学校生态系统?我更倾向于那些不回避矛盾的论述,那些坦诚地指出“我们做了什么,但有些地方效果不如预期,原因在于……”的章节。这样的坦诚,恰恰是推动下一轮更深层次改革的基石。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从实践中提炼经验,再用经验反哺实践”的良性循环路径,其价值将无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