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10~16歲叛逆期2:韆萬彆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定價:28.00元
作者:吳海溪
齣版社:朝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054226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10~16歲孩子父母必讀
告訴你,如何把10~16歲的“危險期”變成“機遇期”!
告訴你,如何把10~16歲的“爆發期”變成“創造期”!
抓住孩子的叛逆期發掘成長危機中的巨大潛力
10~16歲,孩子一生的關鍵期。10~16歲的少男少女,正在經曆人生“第二次誕生”的陣痛。在生理上,身體迅速發育成熟;在心理上,他們的自我意識突然覺醒,産生情緒上的激蕩和。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似乎一夜之間長大成人,精力旺盛,興趣廣泛,對人生充滿幻想和希望。此時的教育,關係到孩子一生的成敗。
內容提要
青春期的孩子是青澀的樹苗,如果你跟他較勁,那麼小樹的枝乾隻能扭麯生長,不再筆直;
青春期的孩子是未綻放的花苞,如果你跟他較勁,那麼再美麗的花苞也無法優雅綻放;
青春期的孩子是八九點鍾的太陽,如果你跟他較勁,那麼陽光也會黯然失色;
青春期的孩子是即將步入社會的生力軍,如果你跟他較勁,那麼他將失去那份積極火熱的動力,
青春期的孩子是我們的寶貝,如果你跟他較勁,那麼還有誰來愛我們的孩子呢?
讓我們揭開“不較勁”的秘訣,讓叛逆的青春期孩子重返父母溫暖的懷抱。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點粗糲感的封麵材質,配上醒目的標題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是一個對傢庭教育話題很敏感的傢長,尤其關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的種種變化。市麵上關於這個階段的書籍浩如煙海,但很多都流於理論,讀起來枯燥乏味,讓人很難真正沉下心去吸收。然而,拿到這本書的瞬間,我感覺它在用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具親和力的方式嚮我打招呼。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口吻,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感同身受的過來人,溫柔而堅定地站在父母這一邊,卻又不失對孩子世界的理解。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裏行間留齣的空白恰到好處,讀起來不費眼力,讓人可以帶著放鬆的心情去品味那些深層次的探討。光是這份用心,就足以讓我在書店的眾多選擇中,毫不猶豫地將它納入購物車。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本書是真正想跟傢長們聊聊心裏話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生活化的幽默感,它懂得青春期孩子的“怪癖”和傢長的“無奈”都是一體兩麵,是成長的必經陣痛。作者在剖析一些敏感話題時,從不迴避那些令人尷尬的細節,比如孩子對隱私的極度捍衛,或者那種突然冒齣來的、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反抗宣言”。但她的文字裏,始終包裹著一層溫暖的底色,她讓我們明白,這些看似破壞性的行為,恰恰是孩子在努力構建自我獨立疆域的信號。閱讀時,常常會忍不住笑齣聲來,不是嘲笑孩子的行為,而是笑我們自己曾經反應過度的小題大做。這種輕鬆的筆調,極大地緩解瞭閱讀過程中可能産生的焦慮感,讓人感覺養育叛逆的孩子,其實也沒那麼可怕,關鍵是要學會“鬆手”和“欣賞”他們的蛻變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神來之筆,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的“問題-分析-對策”的死闆結構,而是更像是一部部微型的情景短劇的集閤。每一章似乎都在描述一個我們似曾相識的場景:孩子突然緊閉房門,對父母的關心錶現齣極度的不耐煩,或者因為一件小事與我們爆發激烈的爭吵。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她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看似細微卻蘊含巨大能量的情緒波動。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忍不住拍案叫絕,因為那不就是上周發生在我傢裏的真實寫照嗎?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自我反思和確認的過程,我不是在“學習”知識,而是在“印證”自己的睏惑。它不是告訴我“該做什麼”,而是巧妙地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這種由內而外的覺察,比任何生硬的指令都來得有效和持久。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衝突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超然的智慧。在很多育兒書中,我們總被教導要“堅定立場”或者“設定界限”,這些固然重要,但當麵對一個情緒已經爆炸的青少年時,這些方法往往會火上澆油。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柔軟”的應對策略,它強調的是“暫停”和“去情緒化”的藝術。作者反復提及,在孩子情緒的最高點,任何理性的說教都是無效的,那不過是徒勞的口水戰。取而代之的,她建議傢長們像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一樣,先處理好自己的心緒。我開始嘗試在爭吵發生時,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延遲反應時間,僅僅是這一個微小的改變,就讓傢庭氣氛有瞭肉眼可見的鬆動。這種強調內在修煉的教育理念,對我這個習慣瞭用“控製”來應對失控的傢長來說,無疑是一次顛覆性的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育兒指導,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些成年人自己未曾被滿足的、或者已經僵化的部分。作者很巧妙地將青春期的挑戰與父母自身的成長需求聯係起來。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是父母內心不安全感的外化錶現。比如,孩子開始疏遠我們,我們感到的那種被拋棄的恐慌,恰恰是我們應該正視的課題。因此,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雙嚮的——它指導我們如何麵對孩子,同時也鞭策我們如何麵對自己。我開始意識到,所謂“不較勁”,首先是不與自己的舊有觀念較勁,是接納自己“不完美”的父母身份。這種深刻的自我對話,是其他同類書籍很少能給予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收獲的,是更平靜、更堅韌的內心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