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 日正当中,1917—1927)》(套装上下册,83万字)
定价:98.00元
作者:江勇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2130564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303kg
编辑推荐
1.学界公认**翔实的胡适传记
2.哈佛博士江勇振全景式再现“多面胡适”的**十年(1917~1927)
3.“吾辈已返,尔等且拭目以待!”——胡适
4.纠正周策纵、唐德刚、林毓生、周质平、罗志田等名家旧说
内容提要
1917—1927年是青年胡适名满天下、如日中天的*十年。他引爆五四新文化运动,公众舆论,参与思想、政治论争,争夺文化霸权,时刻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短短十年,青年胡适一跃成为“20世纪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本书大量征引手材料,跳出胡适研究窠臼,纠正周策纵、唐德刚、林毓生、周质平、罗志田等名家旧说,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胡适”——
他如何借助北大推广白话文?
如何取代梁启超成为文化界大佬?
如何与陈独秀分道扬镳?
如何操纵媒体,塑造自己的“公知”形象?
如何挪用、误用、滥用杜威、赫胥黎、易卜生?
如何一度倡导主义?
如何提倡“好人应该当官”?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自由主义者?
如何努力赚钱,成为民国版税人?
如何及时行乐,周旋于众情人之间?
如何热衷暴露个人身体隐私?
如何成为一个处事圆通、人见人爱的社交明星?
目录
前言
序幕
上篇 镀金彗星,惊艳苍穹
章 北大新星,造国之大学
从“国无大学,乃国之耻”到北大是世界老的“大学”
德国大学理念的转借
德国、美国理念与传统书院的嫁接:北大研究所
美国制度的滥觞
沙滩、红楼、五方杂处的“拉丁区”
五四前夕北大教授的待遇与学生概况
不断,戮力系北大于不坠
力挽教授为饭碗罢教之狂澜
第二章 杜威思想,赫胥黎怀疑
进入实验主义门槛的前夕
杜威“实验主义”:芝麻开门
杜威思想与《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好主义
自由主义的真谛:胡适与杜威的分野
“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的史前史
“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
第三章 过关斩将,争文化霸权
用入学试题宣扬新文化
文言与白话之争
《新青年》:各自为战,三头马车
《新青年》的分裂:与主义交锋的回合
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第四章 个人社会,政治与国家
易卜生主义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个人与国家
二十年不谈政治
联省自治
《努力》停刊与复刊的难产
下篇 学问事功, 夙夜匪懈
第五章 事功,行乐要及时
待遇世界,版税中国
食衣住行
胡适男性唱和圈的空间构造
教学相长
游刃有余的写家
宁可起早工作,戏不可不看
女性与爱情
身体、生病、肛门偏执
第六章 哲学佛教,历史与文学
借西洋哲学诠释中国哲学
挪用、误用、滥用杜威以及西洋名词
套用杜威的观点来诠释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的中绝”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用他山之石,攻禅宗史
实证史学方法的成型
《红楼梦》考证
第七章 信达兼顾,翻译大不易
胡适的翻译哲学
胡适初译杜威
从《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到《哲学的改造》
《短篇小说》集
《短篇小说》第二集
第八章 帝国主义,东西方文化
“哪有帝国主义!”
中国后来可居上
美国好——俄国从来就不是选项
民族主义的抬头
革命有理
“浪子回头”
向西洋人传西洋近代文明的福音
幕间小结
作者介绍
江勇振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
《张君劢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19-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舍我其谁:胡适(部:璞玉成璧,1891—1917)》(新星出版社,2011年);
《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增订版)》(新星出版社,2012年)。
文摘
序言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智者”的诞生和成长。胡适先生的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从哲学、文学到历史、教育,无一不精。他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洞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实验主义”的推崇,他认为一切思想都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不是空谈理论。这种务实的态度,体现在他参与的各种社会改革和教育实践中。在书中,我不仅学习到了他的思想精髓,也感受到了他身上那种不断求索、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要保持这种探索和创新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相结合,使得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流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胡适先生性格刻画的细腻之处,他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文人的风趣,还有改革家的魄力。在处理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时,作者也展现了极高的史料运用能力和客观的态度,没有回避,也没有夸大,而是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方式呈现。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感觉像是在与胡适先生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思想、他的选择,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胡适先生的“不妥协”精神。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他敢于挑战传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份勇气和智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书中详细描绘了他对白话文运动的推动,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以及他对教育、对社会改革的深刻思考。每一次的论战,每一次的改革,他都以一种坚定而温和的态度去实践,即便遭受误解和攻击,也从未动摇。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让我对这位民国巨匠肃然起敬。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不少他与友人、家人的日常交往,这些鲜活的细节让胡适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思想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这让他的魅力更加难以抵挡。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张,精美的封面,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扉页上的那幅胡适先生的肖像,眼神深邃,仿佛穿越时空与我对话。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清香,都让人沉浸其中。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胡适先生,他身上那种自由、独立的精神深深吸引着我。这套书的编辑排版也十分用心,字体大小适中,段落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通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疲惫。整体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段历史的载体,让我能够以更直观、更深刻的方式去了解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以及那个时代最闪耀的星辰之一。
评分我一直以为,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而这套书,无疑给了我一个绝佳的窗口。1917年到1927年,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型期,军阀混战,思想解放,各种思潮涌动。胡适先生在这十年间,经历了从学者到社会活动家,再到教育家的转变,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他回国后参与教育改革的部分,他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与胡适先生一同经历着思想的激荡和社会的变迁,感受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彷徨与坚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