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

国学与人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积极心理学
  • 人生哲学
  • 自我成长
  • 文化心理学
  • 智慧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化
  • 人生价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阅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6456
商品编码:26836640965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字数:165000

具体描述

编辑

适读人群 :国学爱好者。
中华传统文化,对每个人的人生具有强大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离苦得乐,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同目标。这也是中国古代圣贤在传统国学中,力图提供给世人的金玉良言。本书从积极心理学这个全新角度来赏析国学,用通俗易懂的笔法,挖掘了许多您可能不知晓的趣闻、典故。当您打开心扉认真读完这本书,可能就找到了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人生就会更加幸福。

作者简介

李妮,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及教育心理研究,主持湖南高校合格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主持多个省部级课题,发表心理研究方向论文多篇。
陈公义,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多年从事教育、管理心理研究。已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多篇文章被收入文摘或转载。多项调研成果被国家和地方政府采用,且取得良好效果。

内页插图

章 儒学文化——家国情怀
节 儒学的品格养成 / 002
一、仁、义、礼、智、信 / 003
二、温、良、恭、俭、让 / 012
三、忠、孝、廉、耻、勇 / 017
四、儒学积格养成的过程 / 020
五、儒学道德伦理准则与积极心理学良好品格比较 / 020
第二节 儒学的社会构建 / 022
一、修身 / 023
二、齐家 / 023
三、治国、平天下 / 024
第三节 儒学的幸福感 / 026
一、达己 / 027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028
三、乐于学习 / 029
四、乐交贤友 / 030
五、乐天知命 / 031
第四节 “慎独”的现实价值 / 033
一、何谓“慎独” / 033
二、如何“慎独” / 034
三、“慎独”在的积极作用 / 035
第五节 儒学思想的生命力 / 036
一、过时的“修身”理念 / 036
二、“世界大同”的积极社会理想 / 038
第二章 道家文化——自然为大
节 道家思想的美德 / 042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042
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 045
三、祸福相依,积极乐观 / 046
四、为而治,以柔克刚 / 048
第二节 道教信仰的影响 / 050
一、道教信仰的形成 / 051
二、道教信仰对世人品格养成的影响 / 052
第三章 启蒙读本——淬炼精华
节 蒙学精粹《三字经》 / 056
一、《三字经》浓缩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 056
二、启蒙人生的《三字经》 / 057
第二节 《幼学琼林》之积极意蕴 / 064
一、《幼学琼林》的内容特点 / 064
二、太平盛世:憧憬的理想社会 / 065
三、兴睦之家:彰扬的社会组织 / 067
四、人伦之道:崇尚的人际关系 / 069
五、君子之德:倡导的心理品质 / 073
六、追求卓越:推崇的人生目标 / 078
第三节 《增广贤文》的生活智慧 / 081
一、智慧——知识的获得和运用 / 084
二、勇气——面临内在或外在压力时誓达目标的愿望 / 105
三、仁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积极力量 / 111
四、正义——文明的积极力量 / 117
五、节制——做事不过分的积极力量 / 119
六、卓越——使自己与全人类相联系的积极力量 / 127
第四章 经典名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追求
节 《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 / 140
一、偶像诸葛亮 / 140
二、忠义的化身关羽 / 158
三、千古英雄话曹操 / 165
第二节 《西游记》不畏艰险求取真经 / 186
一、信仰造就了《西游记》 / 186
二、《西游记》的精神追求 / 191
三、团队精神和积格 / 194
第五章 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追求
节 演绎智慧 / 204
第二节 崇尚仁爱 / 205
第三节 匡扶正义 / 207
第六章 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 211
节 诸葛亮的《诫子书》与《诫外甥书》 / 212
一、《诫子书》的写作背景 / 212
二、《诫子书》的教育理念 / 213
三、《诫外甥书》 / 218
第二节 家训族谱的教育作用 / 221
一、家训的作用 / 221
二、族谱的作用 / 232
第三节 义门陈氏 / 235
一、江州义门陈 / 235
二、百犬同槽 / 237
三、义门家范、家训及家法 / 238
第四节 曾国藩对后代成功的家庭教育 / 250
一、曾国藩遗嘱原文 / 250
二、曾国藩四条遗嘱译文 / 252
三、曾国藩遗嘱的积极心理学解析 / 254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 257
节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 258
一、尊重自然 / 259
二、道法自然 / 261
第二节 克己修身以养成积极的人格 / 265
一、“克己”对于养成积极人格的重要性 / 266
二、修身之积极目的 / 267
第三节 中华文化,助推构建世界大同 / 271
一、积极处理利益关系 / 271
二、中华民族珍爱和平 / 275
三、中华文化助推积极世界大同构建 / 280
主要参考文献 / 284
后记 / 286

前言/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思想与精神的总称。它是以老庄道家文化,孔孟儒家文化,法家、墨家、兵家等多元思想包容融通的各种民族文明。中华文化绵延统领世界汉文化圈五千多年,其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在于:能够合理协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了个体与群体的联动发展;能够合理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保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以开放、包容与融合为特征的文化体系,保证了不断自我更新与完善的旺盛生机,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马丁·塞利格曼从理论上提出积极心理学,并积极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开始受到世人关注。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质和积极力量,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其积极人性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又吸取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优势,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所创新和,成为当代心理学一股重要的影响和推动力量。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欢乐、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的机制和影响;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家庭关系怎样促进个人的成长等。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学派,还不如说是一种理论和态度的取向,是一种对人性理解的人文传统。通过对人类的积质和美德进行研究,建立正确和积极的心理,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而这些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积极教育、积极人生、积质培养思想,它们都与积极心理学思想高度契合相融。
中华传统文化在其辉煌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许多内涵互有异曲同工之妙。积极心理学如何与中华传统文化互动融合,可以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工程。我们试图将积极心理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化的积极心理学。
季羡林先生说:“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21世纪的将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可以推断预测,中华传统文化之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每个人的人生具有强大的启迪与指引作用,未来必将能够促进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当然,中华传统典籍中,难免存在个别消极、不足和时代局限性的观点。这些需要我们在阅读、学习及研究时加以识别,去芜取菁。

《国学与人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与现代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著作。本书并非对国学概念的简单罗列,也不是生硬的心理学理论移植,而是试图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挖掘出滋养心灵、启迪人生智慧的独特视角。 全书围绕“积极心理”这一核心,从多个维度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旨在揭示古老智慧在当下社会中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壁垒,与先哲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内容深度解析: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将抽象的国学概念具象化,并与现代心理学理论进行巧妙对照。它不会泛泛而谈“仁义礼智信”,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些伦理规范如何塑造个体的品格,培养内在的稳定与平和。例如,在探讨“仁”时,本书会结合积极心理学中的“利他行为”、“同情心”等概念,阐释“仁爱”精神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个体幸福感的积极作用。 同样,对于“礼”,本书会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规范、尊重他人、自我约束等心理机制,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和践行“礼”,以减少冲突,增进理解。而“信”,则会与积极心理学中的“信任”、“承诺”等议题相结合,强调诚信对于个人信誉、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本书并非止步于对儒家思想的解读,它还会广泛涉猎道家、佛家等其他中华传统思想流派。例如,在探讨道家的“无为而治”时,本书会将其与现代积极心理学中的“心流体验”、“顺势而为”等概念联系起来,分析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内耗,体验顺畅的人生。道家的“清静无为”,则会与心理学中的“正念”、“减压”等技巧相结合,引导读者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澄明。 佛家思想中的“慈悲”、“感恩”、“放下”等理念,也会在本书中得到深入的阐释。作者会分析这些观念如何帮助人们超越负面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心理韧性。例如,“感恩”这一品质,在积极心理学中被认为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将追溯其在佛教中的深刻内涵,并提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感恩的方法。 本书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体现在: 关注个体优势与潜能的挖掘: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发挥潜能的智慧。本书会从中提炼出与积极心理学中“性格优势”、“潜能开发”等概念相契合的部分,指导读者如何发现并运用自身的优势,实现个人价值。 强调内在的平和与幸福: 区别于追求外在物质的满足,本书更侧重于引导读者从内心深处寻找幸福的源泉。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关于“知足常乐”、“淡泊明志”等观念的解读,本书将帮助读者建立起更 stable 的幸福感,减少对外界的依赖。 应对挑战与逆境的智慧: 传统文化并非回避困难,而是提供了许多应对挑战的策略。本书会挖掘其中关于“坚韧不拔”、“随遇而安”、“以退为进”等思想,并结合积极心理学中的“复原力”、“积极应对”等理论,为读者提供在人生低谷中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人际关系的和谐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伦关系。本书将从“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交技能,享受高质量的社会连接。 本书的阅读价值: 《国学与人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它更是一本实践指南。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易懂,避免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获得以下收获: 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破除对国学的刻板印象,发现其蕴含的生命智慧。 掌握提升幸福感和心理韧性的方法: 将古老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生活策略。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在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时,都能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力量。 构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人际交往之道,提升沟通与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国学与人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是一本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ancient wisdom and modern psychology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发现自我、探索内心、拥抱积极人生的旅程。无论您是国学爱好者,还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深刻的启迪和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的重量,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国学与人生”这几个字,仿佛就点亮了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这浮躁的现代社会,寻觅一份安宁与力量,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为迫切。我一直觉得,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绝不仅仅是那些古籍典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一种面对生活困境的智慧,一种滋养心灵的甘泉。这本书,恰恰将这些深埋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力量挖掘出来,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本身就足以激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或忽略的传统价值观,从中汲取治愈心灵、提升自我的养分,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上,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多一份达观,少一份迷茫。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能够指导我如何应对挫折、如何保持内心平和、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展现智慧的东方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情有独钟,但常常觉得它们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过遥远,显得有些高深莫测。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贴切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智慧转化成能够指导我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锦囊”。比如,在探讨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书中引用了《易经》中的“变”与“不变”的哲学,并联系到现代心理学中的韧性培养,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并非陈旧的教条,而是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关于人生智慧的宝藏。这种将古老哲学与现代生活经验融会贯通的写作手法,让我觉得既亲切又充满启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套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的“人生操作系统”,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并且从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积极力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我一直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升华,而这本书则将其与现代人普遍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灵养生法”。例如,书中对于“乐”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欢愉,更深入到如何从内在去体会和创造一种持久的、内在的快乐。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快乐并非外物赋予,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澄澈与平和。此外,书中对“和”的理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如何与自己达成和解,这些都是现代人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书中提供的传统智慧,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心锁的钥匙。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深度的SPA,让那些被生活压力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让那些被焦虑占据的心灵重拾宁静。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沉静而有力的文字所吸引。作者并非空泛地讲述理论,而是巧妙地将抽象的国学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积极情感、幸福感、抗压能力等话题相结合,读来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知足常乐”的部分,不仅仅是简单地理解为少欲少求,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心态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命本真的尊重,以及如何在这种尊重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另外,关于“顺其自然”的阐述,也让我茅塞顿开。它并非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深刻的领悟,懂得生命的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不强求,不逆势,在合适的时候付出努力,在适当的时机懂得放手。这样的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看似朴素却蕴含深刻哲理的传统观念,并且切实感受到它们能够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他人,从而活出更加丰盈的人生。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国学典故,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需求。当我阅读到关于“感恩”的部分时,我被书中那种对点滴生活细节的细腻体察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感恩并非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能够让我们看到生活美好、并从中获得力量的源泉。这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力量的方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共鸣。书中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难和痛苦,而是告诉我们,即使在逆境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心态,运用古人的智慧,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种对人生困境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应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国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精彩、更从容的生活指南,它为我的心灵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