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介绍
<科学发现的逻辑>主要讨论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划界和归纳问题。作者论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书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增长的独创性论点,对科学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史、自然科学、医学、设计理论、社会科学均有影响。一些科学家都认为他的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
作者介绍
作者:(英国)卡尔·波普尔 译者:查汝强 邱仁宗 万木春 丛书主编:范景中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1982年,波普尔获颁荣誉侍从勋章。1994年9月17日逝于英国伦敦。
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
目录
英译本说明
版序言1934年版
英译本版序言 1959年版
致谢1960年版和1968年版
部分 科学逻辑导论
章 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
1.归纳问题
2.心理学主义的排除
3.理论的演绎检验
4.划界问题
5.作为方法的经验
6.作为划界标准的可证伪性
7.“经验基础”问题
8.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
第二章 论科学方法理论问题
9.为什么方法论决定是不可缺少的
10.有关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
11.作为约定的方法论规则
第二部分 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
第三章 理论
12.因果性、解释和预见的演绎
13.严格的和数的全称性
14.普遍概念和个别概念
15.严格全称陈述和严格存在陈述
16.理论系统
17.公理系统解释的几种可能性
18.普遍性水平 否定后件假言推理
第四章 可证伪性
19.约定主义的若干反对意见
20.方法论规则
21.对可证伪性的逻辑考察
22.可证伪性和证伪
23.事例和事件
24.可证伪性和无矛盾性
第五章 经验基础问题
25.作为经验基础的知觉经验:心理学主义
26.关于所谓“记录语句”
27.经验基础的客观性
28.基础陈述
29.基础陈述的相对性弗里斯的三难推理的解决
30.理论和实验
第六章 可检验度
31.纲领和例证
32.如何比较潜在证伪者类
33.用子类关系比较可证伪度
34.子类关系的结构逻辑概率
35.经验内容、衍推和可证伪度
36.普遍性水平和度
37.逻辑域略论测度理论
38.用维与可检验度进行比较
39.曲线集之维
40.两种减少曲线集维数的方法
第七章 简单性
41.排除美学的和实用的简单性概念
42.简单性的方法论问题
43.简单性和可证伪度
44.几何形状与函数形式
45.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简单性
46.约定主义和简单性概念
第八章 概率
47.概率陈述的解释问题
48.主观解释与客观解释
49.机遇理论的基本问题
50.冯·米泽斯的频率理论
51.新的概率理论计划
52.有穷类内的相对频率
53.选择、独立、无影响、无关
54.有穷序列顺序选择和邻域选择
55.有穷序列的n一自由度
56.节段序列二项式的形式
57.无穷序列频率的假说性估计
58.随机公理的考察
59.似机遇序列客观概率
60.伯努利问题
61.大数定律(伯努利定理)
62.伯努利定理和概率陈述的解释
63.伯努利定理和收敛问题
64.收敛公理的排除“机遇理论基本问题”的解决
65.可判定性问题
66.概率陈述的逻辑形式
67.思辨形而上学的概率系统
68.物理学中的概率
69.定律和机遇
70.从微观定律推演宏观定律的可能性
71.形式上单称的概率陈述
72.域理论
第九章 关于量子论的若干意见
73.海森堡纲领和测不准关系
74.量子论的统计学解释概要
75.用统计学对测不准公式作重新解释
76.以倒转海森堡纲领去除形而上学因素的尝试及应用
77.判决性实验
78.非决定论的形而上学
第十章 验证或理论如何经受住检验
79.关于假说的所谓证实
80.假说的概率和事件的概率:概率逻辑批判
81.归纳逻辑和概率逻辑
82.积极的验证理论:假说如何可“证明它的品质”
83.可验证度、可检验度和逻辑概率
84.关于“真的”和“被验证的”概念的使用
85.科学的道路
附录
新附录
索引
译后记
编导跋
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极限攀登,挑战性与满足感并存。它的论述结构极其严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毫不松懈。作者似乎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反驳都提前预判并进行了细致的铺陈和回应,使得整个论证体系坚不可摧。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甚至需要拿出一张白纸来画出思维导图,才能完全跟上作者构建的知识大厦的宏伟蓝图。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但每当攻克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更像是一套需要你拿出全部智慧去解开的哲学谜题,让人在思考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思维锋芒。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水平,坦白说,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我读过一些哲学原著的译本,常常因为晦涩的术语和生硬的句式而感到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译者显然对原作者的思想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字面意思,更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些微妙的语境和哲思的张力。那些原本在德语或英语中显得格外复杂的概念,在这里被赋予了清晰、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中文表达。阅读过程中,我几乎忘记了这是在阅读译作,思绪可以顺畅地跟随作者的论证线索深入下去,这对于理解像逻辑学这样精微的学科至关重要。这种高质量的翻译,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前沿的学术成果。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哲学理论探讨范畴,它深刻地影响了我对“学习”和“创新”本身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简单的经验累积,而是一个充满试错与理性选择的复杂过程。通过阅读,我体会到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怀疑态度——那种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为了寻求更优解释的积极否定。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我日常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无论是在专业工作还是日常决策上,都让我变得更加警醒和有条理。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元认知”工具,让我能够跳出具体问题的层面,去审视思考本身的方法,这对于任何追求深度思考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与我以往接触到的某些学院派著作相比,展现出了一种少有的坦诚与批判精神。作者毫不留情地剖析了既有的科学范式和传统认识论中的缺陷,其笔触犀利而富有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敢于“颠覆”的勇气,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坚持用最严格的理性标准来审视一切知识的建立过程。这种批判性的立场,极大地激发了我自身的思考欲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常识”。它不是在提供一套现成的、无可置疑的答案,而是在引导我们去质疑“如何知道”这一根本问题,引导我们建立起一套更为审慎、更为动态的求知方法论。这种精神力量,远胜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让人眼前一亮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知识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低调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潜入思想的海洋。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工艺更是没得说,线装得非常牢固,让人可以毫无顾虑地将书本完全摊开,专注于文字本身。我尤其欣赏那种在细节处体现出的匠心,比如章节开头的留白和字体大小的排布,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享受,而不是机械地接收信息。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极致追求,在这个数字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