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絲綢史(專論)
定價:50.00元
作者:硃新予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7-02-01
ISBN:9787506412254
字數:263000
頁碼:36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根據大師古籍和與絲綢有關的文物資料,由絲綢專傢分專題撰寫而成的。共5個部分,15個專題,論述蠶的起源和發展,古代絲綢機械,古代絲綢品種,絲綢圖案,絲綢用染料,絲綢服飾,早期絲綢之路,南方少數民族絲綢發展曆史,以及甲骨文和古文字中有關蠶桑絲帛和生産用具文字的考釋,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是紡織界、曆史學界和經濟學界的參考書。
目錄
篇 蠶絲起源
一、甲骨文中的蠶桑絲帛
二、傢蠶的起源和分化研究
三、柞蠶放養的起源、發展和技術成就
四、中國絲綢服飾的源流
第二篇 絲綢機械
一、釋互
二、中國早的投緯工具——梱
三、中國古代絲綢織花機械發展研究
第三篇 絲綢技術
一、中國絲綢圖案的發展與演變
二、植物染料在古代中國的應用
第四篇 絲綢品種
一、中國古代絲綢品種的分類
二、中國織錦探討
第五篇 綜述
一、早期絲路研究
二、賽裏斯略考
三、南方少數民族絲綢史略
四、中國蠶絲在學術上之貢獻
作者介紹
硃新予(1902.6~1987.6.20)1919年畢業於浙江甲種蠶桑學校後留校任教。1922年赴日本留學,1925年迴國先後在多所蠶桑學校任教,創辦無锡女子蠶業學校,並任中山大學、雲南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浙江省工業廳副廳長兼絲綢管理局局長、浙江省紡織科學研究所所長、
文摘
序言
這本《中國絲綢史(專論)》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作者硃新予的筆觸細膩而深刻,將中國絲綢這煌煌五韆年的文明史,描繪得既有宏大的曆史敘事,又不失個體生命的溫度。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絲綢在古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乃至於政治權力結構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關於一根根絲綫如何編織成錦緞,更是關於這些錦緞如何串聯起一個古老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從古代的農桑圖景,到中原王朝的絲路駝鈴;從宮廷貴族的華服,到尋常百姓的衣裳,無不蘊含著絲綢的影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絲綢作為一種物質載體,承載瞭多少情感、信仰和故事。讀到關於絲綢之路的部分,仿佛能聽到來自遙遠西方的鬍商與長安城內孩童的叫賣聲交織,看到波斯地毯上的花紋如何啓發瞭中國織工的靈感,又看到中國絲綢如何如同一股暖流,融化瞭異域的堅冰,架起瞭東西方文明互鑒的橋梁。作者在梳理這些曆史脈絡時,條理清晰,邏輯嚴謹,讓人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沉浸其中,仿佛穿越瞭時空,親曆瞭那些波瀾壯闊的歲月。
評分翻開《中國絲綢史(專論)》,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由絲綫織就的錦綉世界。硃新予先生的文字,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詩意與想象力,卻又不失嚴謹與考究。 令我著迷的是,書中對不同朝代絲綢發展特點的細緻刻畫。從漢代的粗獷大氣,到唐代的雍容華貴,再到宋代的精緻典雅,乃至明清的工藝巔峰,作者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鑒賞傢,帶領我們一一領略不同時期絲綢的獨特魅力。他不僅介紹瞭不同時期代錶性的織造技術和紋樣風格,還分析瞭這些變化背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讀到這些,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織工們在織機前辛勤勞作的身影,聽到他們對美的追求與匠心的堅守。這種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讓我對中國絲綢的輝煌成就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中國絲綢史(專論)》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中國絲綢的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硃新予先生的研究,絕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絲綢在中國文化、經濟、科技乃至國際關係中扮演的復雜而關鍵的角色。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絲綢技術傳播與創新機製的論述。作者詳細地梳理瞭從蠶種的培育、養殖,到繅絲、織造,再到染整、紋樣設計等一係列工藝環節的演變,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得到傳承與發展。他不僅強調瞭技術的重要性,更揭示瞭技術創新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動力。這種對技術曆史的深入探究,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以及絲綢産業如何驅動瞭整個社會的進步。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位對中國古代史略知一二的普通讀者而言,《中國絲綢史(專論)》無疑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作者硃新予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將中國絲綢的悠久曆史娓娓道來,卻又非流水賬式的簡單羅列。 書中的許多論述都讓我耳目一新,例如,關於絲綢在古代社會等級製度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如何被用來區分身份、彰顯地位的分析,都為我理解當時的社會結構提供瞭新的綫索。同時,作者對絲綢在宗教、藝術、外交等領域的滲透與影響的闡述,更是拓展瞭我對絲綢功能性的認知。它不僅僅是商品,更是思想的傳播媒介,是文化交流的使者,甚至是國傢力量的體現。這種多維度、深層次的解讀,讓我看到瞭絲綢背後所蘊含的豐富社會文化內涵。
評分硃新予的《中國絲綢史(專論)》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視角。我原本以為,絲綢的曆史無非是關於紡織技術的進步和經濟貿易的發展,但這本書卻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深入挖掘瞭絲綢在中華文明基因中的獨特地位,將其視為一種超越物質本身的文化符號,一種精神寄托。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宏大曆史事件的敘述,而是關注到瞭絲綢背後那些鮮活的人物和鮮活的細節。比如,書中對古代養蠶女的勞動場景的描繪,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她們辛勤付齣的敬意;對絲綢製作過程中蘊含的匠人精神的探討,更是讓我深思。這種將宏觀曆史與微觀個體相結閤的寫法,使得整本書的敘述充滿瞭人情味,也讓我對“絲綢”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衣物,更是智慧、勤勞、藝術和情感的結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