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名表
定价:88.00元
作者:刘兴力 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64089382
字数:177000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瑞士两大表展**中文用书,**被瑞士手表品牌商选作员工培训的中文钟表书。
作者探访各大名表品牌及制表大师一手资料,专业有趣,品味尽显。
拍卖行**不告诉你的事
名表收藏购买的秘密——手表的品味与“钱”力到底如何判断?
购买不仅是消费,更可以是投资
学会自主判断手表价值,让每一次购买都物所值。
目录
章 欢迎进入高级手表的世界
一、评十大名表,不如评十大“”
二、手表分类比排名和分等级更重要
三、手表消费两大误区之一:坑人的防水数字
第二章 玩表的品位离不开这些
第三章 教你一招,站得更高
内容提要
《名表:购买篇》这本书针对我国钟表爱好者和从业人员的需求编写。作者以品牌的视角,力求与读者一起分享高级钟表的品鉴方法,帮助读者认识和了解高级手表(其中一部分为品)的价值所在和高级手表的评价体系。除了深入浅出的专业知识,还增加了欣赏高级手表的关键部分——钟表文化,娓娓道来,图文并茂。为读者选购、欣赏、收藏手表搭建了一个桥梁。
文摘
作者介绍
刘兴力,曾经历过外交官、旅行家和商的生涯,任《奥迪杂志》主编、《时尚时间》主编、《青年周末》主编。曾任哈雷戴维森北京经销商总经理。
曾参观瑞士日内瓦地区、洳山谷地区、汝拉山区和伯尔尼地区代表性的钟表制造企业,采访过瑞士钟表业界重要企业家和制表大师,并参加若干次国际表展及品鉴活动。
个人作品:《名表手边书——高级手表品鉴参考》
这本书简直是钟表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那些想深入了解瑞士制表工艺,却苦于没有系统、权威中文资料的朋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买了很多关于手表的书,但大多要么是停留在基础的品牌介绍,要么就是过于侧重收藏和投资的层面,真正能深入到机芯构造、打磨工艺这些核心技术细节的,少之又少。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术语解析到复杂功能的工作原理,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消化那些原版德语、法语的技术手册,然后用非常地道的中文表达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对“表厂基因”的描述,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不同品牌在技术路线上的选择和坚持,剖析得入木三分。比如,它对某些特定擒纵系统演变的梳理,清晰到让你能想象出当时制表师们攻克难关时的每一个思路转折。读完之后,再去欣赏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复杂功能,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其他任何材料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的知识深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导览手册能比拟的,真正做到了知识的“干货满满”,而不是“水分太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坚持,这和它所介绍的主题——瑞士名表——是高度契合的。纸张的触感、彩图的清晰度,都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但我更想强调的是其内容布局的“用户体验”。它没有采用那种堆砌式的知识点罗列,而是采用了非常精妙的模块化设计。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从任何一个章节切入,都不会感到突兀或信息断裂。比如,如果我对“复杂功能”特别感兴趣,可以直接深入到关于万年历或陀飞轮的专门章节,那些复杂的结构图解和文字说明能让你迅速建立起完整的认知框架。反之,如果只是想快速了解近期表展的新动向,那些对展会现场氛围和重点发布的精炼总结,也能让人迅速抓住核心信息。这种兼顾深度钻研和快速检索的特性,使得这本书在不同水平的读者群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点,非常适合放在手边,随时翻阅,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评分让我从一个长期关注钟表行业动态的“圈内”人士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一个巨大的信息鸿沟。过去,我们获取关于瑞士核心制表技术的最新、最准确的中文解读,往往依赖于专业翻译的期刊或者行业内部的交流。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这种门槛。它对新技术的引入速度和解读的准确性,甚至比一些国内的钟表媒体还要快且深入。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正在崛起的,或是进行颠覆式创新的小型独立制表品牌时,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没有局限于传统豪门的叙事框架。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什么是制表艺术的未来”,而不是墨守成规地赞美过去。这种前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融入,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指引未来的灯塔。它让读者不仅仅停留在“拥有”一块好表,而是真正理解“创造”一块好表背后的所有哲学和努力。
评分作为一个对“精准”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技术层面的剖析达到了令人发指的严谨程度。我曾尝试去查阅一些关于天文台认证标准的技术文件,但那些原厂资料晦涩难懂,充满了专业术语的壁垒。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将那些高冷的、深埋在专业文献中的知识,以一种极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难懂的部分,而是选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那些精密的齿轮啮合、游丝摆动、能量传递的路径,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它对“误差”和“稳定度”的探讨,它不仅仅告诉你“多少秒是好的”,而是深入到影响这些数值的物理因素,比如温度补偿、等时性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优化。对于那些想从“看表”升级到“懂表”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革命性的。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辨别真伪,而是如何去欣赏隐藏在表壳之下的那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那种对机械美学的深度理解,远超出了单纯的物质消费层面。
评分说实话,最初购买这本书时,我有些疑虑,毕竟市面上很多中文钟表书籍常常因为翻译腔过重或者对瑞士文化背景理解不深而显得水土不服。然而,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所展现出的对瑞士制表文化乃至行业生态的洞察力,简直让人惊叹。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微型的行业史诗。它对两大表展的侧重描述,绝不是简单地罗列参展品牌,而是巧妙地将每年的技术趋势、设计语言的演变,与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技术革新节点结合起来分析。这种“大历史观”的切入点,让原本枯燥的钟表发展史变得鲜活有趣。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瑞士制表师群体的那种尊重和理解,笔触中流露出一种深厚的敬意。它成功地将那些冰冷的机械原理,注入了人文关怀和匠人精神的温度。这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升华为一部了解瑞士乃至全球高端制造业精神内核的绝佳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