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世纪中国画史
定价:280.00元
作者:刘曦林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32278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480kg
编辑推荐
刘曦林所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画史(精)》不是一部专论,而是一个世纪的画史,史中有论,述中有思,在这一个世纪的思潮、事件、人物、作品的背后是值得总结的艺术规律,是值得人们思考的文化问题。全书约50万字,为晚清、民国及新中国百年间中国画的专史。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中国画史(精)》作者刘曦林既是美术理论家也是书画家,全书约50万字,为晚清、民国及新中国百年间中国画的专史,全面、客观地记述了20世纪波澜起伏的美术思潮及各地域、门类、风格流派的画人、画迹、画事,并对中国画前途的论争发表了切合实际的见解。刘曦林在美术馆工作之时便开始广泛收集积累材料,他认为画史的研究必须注重史料及考证,尊重史实是起码的学风,重要史事尽量查证原著以究其真。《二十世纪中国画史(精)》作者刘曦林治史一尚真实,二尚客观,三观其变。
目录
自序章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节 晚清文化与美术概述 一、文人画的延续与变异 二、海派的崛起 三、西洋美术影响的扩大 四、国学与“中国画”的定位 五、现代型通俗美术的滥觞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背景 一、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骤变 二、新文化运动及其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狂飚 四、美育的呼唤与实践 (一)蔡元培的美育说 (二)鲁迅、吕潋与“美术”概念的确立 (三)美育之实施 五、中国画走出国门第二章 “美术革命”与中国画前途的度论争 节 “美术革命”的呼唤 一、康有为的“合中西”论与“复古更新”论 二、陈独秀的“打倒”王画“美术革命”论 三、吕徵的学术梳理主张 第二节 西画倾向与以西画改革中国画说 一、高剑父的“折中”论 二、徐悲鸿的“改良”论 三、林风眠的“调和”论 第三节 民族意识与传统派的自卫 一、广东的激情论辩 二、北京传统派的立场 三、文人画成为论争焦点 四、对中西融合论的质疑 第四节 关于艺术观念的分歧 一、德先生、赛先生与艺术观的转换 二、切近社会与人生的理想 三、艺术本质的探讨 四、艺术家思想与人格的期望 五、无产阶级新兴美术的立场第三章 海派与南方画家群 节 “后海派”与上海画坛概况 第二节 蒲华等变革中的大批传统派画家 一、蒲华等文人画家 二、其他传统派画家 第三节 张大千等其他南方画家 第四节 参用西法的新型画家第四章 京派与北方画家群 节 北京大文化背景的承变 第二节 世纪初年的传统派画家 第三节 陈师曾等文人画家 一、现代文人画旗手陈师曾 二、姚茫父等文人画家 第四节 金城与中国画学研究会群体 第五节 徐燕孙等工笔人物画家群 第六节 溥心畲等清宗室画家 一、“旧王孙”代表溥心畲 二、其他清宗室及如意馆画家 第七节 津门刘奎龄、陈少梅及其他北方画家第五章 岭南画派与广东画家群战时重庆画家群 节 岭南画派的形成 第二节 以岭南三杰为首的“岭南画派” 一、慷慨悲歌高剑父 二、比兴抒怀高奇峰 三、美自然者陈树人 四、第二代画家群 第三节 广东传统派画家群 第四节 双清楼主何香凝等特别画家 第五节 战时重庆等大后方画家群 第六节 诸地域流派的比较分析第六章 “后海派”——吴昌硕 节 特殊的艺术道路 第二节 古人为宾我为主 第三节 胸有郁勃吐为快 第四节 王一亭等吴派传人第七章 大匠之门——齐白石 节 由“芝木匠”到艺术家 第二节 文人画新途的再创造 第三节 “万里乡心有路通” 第四节 味外之味 第五节 “平正见奇” 第六节 齐白石的弟子与传人第八章 澄怀古道——黄宾虹 节 黄宾虹的学者画人生平 第二节 竭力追古 画风渐变 第三节 浑厚华滋 大器晚成 第四节 笔墨经典 曲高和寡 第五节 宣泻情愫天然自在 第六节 画论深邃 不灭学灯 第七节 文脉如缕 思理入心第九章 突变之路——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 节 写实主义的领军徐悲鸿 第二节 直面人生的悲剧性画家蒋兆和 第三节 走向十字街头的其他样相 一、丰子恺笔下的“现代相” 二、赵望云的农村写生 三、其他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家 第四节 重于表现的林风眠和刘海粟 一、融合中西的林风眠 二、侧重笔墨表现的刘海栗第十章 新中国、新国画与新人物画 节 新国画的发端 第二节 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 第三节 时代风采与人物画的全面繁荣 一、黄胄等新生活的歌者 (一)前贤新作 (二)一代中坚 (三)“浙美”先驱 (四)其他南北画家 二、政治事件与生产建设的宏大场面 三、历史画的新篇章 四、关良、叶浅予的舞台人物画第十一章 新山水画及其新地域流派 节 李可染开写生新风 第二节 吴湖帆等传统派画家师法山河 一、吴湖帆、贺天健等南方画家 二、胡佩衡等北方画家 第三节 黎雄才、关山月与建设图景类山水 第四节 傅抱石与“新金陵画派” 第五节 赵望云、石鲁与长安画派 第六节 革命圣地崇拜与毛诗意山水 第七节 传统型古意山水的狭缝第十二章 花鸣、走兽类绘画的明丽丰彩 节 花鸟画观念的群体性转变 第二节 潘天寿·阳刚劲健 第三节 李苦禅·雄浑朴厚 第四节 南陈北于及工笔画的再生 一、于非阁·仿佛宋画再生 二、陈之佛·由工艺转工笔 第五节 花鸟画的多样表现 一、王雪涛、郭味蕖等北方画家 二、唐云、来楚生、江寒汀等南方画家 三、吴作人等长于走兽题材画家第十三章 “”中的变异与灾难 节 “”前的“左”倾升级 第二节 中国画几遭灭顶之灾 第三节 中国画的变异与批“黑画”事件 一、“”期间的中国画创作 二、批“黑画”事件第十四章 新时期的复兴与论争 节 短暂的过渡期 第二节 思想解放与社会制约 第三节 拨乱反正后的繁兴 第四节 关于中国画前途的第三度论争 一、旧账重翻 二、“穷途末日”之辩 三、“笔墨”之争第十五章 新时期竞放的老树新花 节 朱屺瞻、刘海粟浓墨重彩新篇 一、朱屺瞻:老年艺术益波澜 二、刘海粟·泼彩泼墨黄山友 第二节 李可染、陆俨少、张仃等传统山水再变 一、李可染“白纸对青天” 二、陆俨少节 律动心声 三、张仃“底线”弄焦墨 四、老来笔墨多从心 第三节 于希宁、孙其峰、崔子范等绽花鸟画新葩 一、南陈北萧不让须眉 二、于希宁“三魂共一心” 三、孙其峰嘱远不知足 四、崔子范“简简单单”试现代 五、花鸟还看老画师 第四节 赖少其、黄永玉等转操翰墨的异样 一、赖少其晚晴放神秘之光 二、黄永玉呈鬼才彩墨纵横 三、老来转操笔墨画家群 第五节 蒋、叶、程、黄等人物画家的后期转换第十六章 水墨人物画的拓展与演化 节 人物画主流样式的演化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二、历史画结构方式的演变 三、田园风情诗流向 四、空前多样的个性独立 第二节 画坛女杰周思聪及卢沉 第三节 跨世纪的水墨人物画梯队 一、北京画家群 二、王盛烈与关东画家群体 三、刘文西的黄土情与西北风 四、其他北方画家 五、方增先与“浙美”传人 六、其他南方画家 第四节 张道兴、刘大为等军旅画家群第十七章 水墨山水画的承变 节 写生“今体”山水的承变 一、李宝林、贾又福等李可染弟子群的个性化渐变 二、崔振宽等长安画派之后的西北画家 三、于志学冰雪山水与宋雨桂等北方画家 四、童中焘等南方山水之异 五、岭南派传人与广东山水 第二节 古意、古体及传统笔墨的回归 一、龙瑞与黄宾虹热及追踪者群 二、古风回归与个性再造 三、常进、陈平的现代逸品与心灵图式 第三节 现代“新体”山水的突起 一、周韶华倡气势、哲思与肌理 二、姜宝林等准抽象与构成山水 三、色调与色彩图式的实验者群 四、“城市山水”的新命题第十八章 水墨与色彩的花鸟画世界 节 传统笔墨结构的个性化拓展 一、张立辰等北方群英 二、卢坤峰、尚涛等南方俊杰 第二节 现代花鸟画图式的多种探索 一、姜宝林、冯今松等人的构成图式 二、袁运甫等彩墨综合表现 三、王晋元、郭怡琮的“大花鸟”境界 四、陈家冷、张桂铭等海派后的现代实验 第三节 畜兽一门的现代机遇 一、李可染、黄胄独领 二、画马梯队趋向现代 三、关爱生灵,各显其长第十九章 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节 工笔画审美趋向之变 一、由写实到纯化 二、线条、色彩和构成的变异 三、写意性与文化修养之忧 第二节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承变 一、蒋采蒴等北方工笔人物画中坚 二、陈白一、徐启雄等南方工笔人物画中坚 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融合者群 (一)云南画派 (二)韩书力等西藏现代布面重彩画家群 (三)其他画家 四、工笔人物画的新阵容 第三节 工笔花鸟、山水的盛衰 一于非圈、陈之佛之后 二 青绿山水断档与色彩新途 第四节 岩彩画的崛起第二十章 现代水墨与融合表现的变异 节 吴冠中与现代水墨的前奏 第二节 刘国松、周韶华与综合制作风 第三节 表现性水墨的实验 第四节 抽象水墨的实验第二十一章 传统、写意与新文人画 节 李世南等传统笔墨的现代写意表现 第二节 新文人画的写意走向 第三节 当代文人之画 第四节 三大流向的交错互补第二十二章 海外华人与港澳台画家的多向度演化 节 代海外华人画家 第二节 张大千及港澳台画家 一、“渡海三家”等台湾传统派画家 二、港澳之传统及岭南流风 第三节 涌动的新潮 一、台湾现代美术运动 二、海外的实验者群 (一)西体中用的抽象主义 (二)中体西用的前贤后学 第四节 写实传统与古代传统的回归 一、写生与造境的新脉 二、古意回归与传统再造余论走向现代的思考编后记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下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状况,但阅读之后,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画本身,还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对20世纪中国画的“转型”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传统绘画在面对西学东渐和现代化浪潮时所经历的阵痛与变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写意”与“写实”在中国画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一手史料,比如当时的报刊评论、艺术家书信等,这些史料的引用使得论述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好,它让我对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即使是相对枯燥的历史事实,也能被他讲述得充满趣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国画“现代性”的探讨,作者将其置于全球现代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书中对“写意精神”在现代中国画中的传承与演变,也做了深入的论述。我了解到,写意精神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发展。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珍贵图片,这些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直观和深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韧性,它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不断地探索中向前发展。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意的普通读者,我对这本书的印象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故事集。作者以生动有趣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跌宕起伏。我喜欢书中对画家群像的刻画,不仅仅是他们的艺术成就,更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抉择。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然坚守艺术理想的画家们,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对“学院派”与“文人画”的论述,也让我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分析了不同艺术教育体系对中国画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传统文人画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挑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画作的解析,作者不仅仅是描述画面的内容,更是深入挖掘了画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例如,对某些革命题材画作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扬,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其艺术手法和时代局限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过去的遗存,更是活在当下的艺术形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读起来既像是历史的叙述,又像是艺术的解读。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文采,能够将复杂的艺术史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精辟的论断所折服。例如,对于20世纪中国画的“危机与转机”,作者的论述就非常有洞察力。他分析了西方艺术的传入对中国画带来的冲击,但也强调了这种冲击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激发了中国艺术家对自身传统进行反思,并促使他们勇敢地进行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书中对不同地域画派的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对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画家群体,分析了他们所处的地域文化、经济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他们各自形成的鲜明艺术风格。让我尤其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具体画作的解读,作者能够从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从而揭示出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我演进的生动写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立场,对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艺术的民族化”的讨论,作者分析了在殖民主义和西方文化强势的背景下,艺术家们是如何在保留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艺术精华,从而实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书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运动的梳理,比如“现实主义”的兴盛与衰落,也让我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评价艺术家和作品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深入分析其历史成因和艺术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史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
评分我一直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的所有期待。它的宏大视野和细致入微的笔触,让我对这个时期中国画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争议性的议题,比如“旧的传统如何被挑战”、“新的艺术观念如何萌生”,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书中对“革命现实主义”的论述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批判其意识形态的束缚,而是深入探讨了在这种创作模式下,艺术家如何在政治话语和个人艺术追求之间寻找平衡,以及这种创作模式对中国画技法和题材产生的深刻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被忽视的艺术家群体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比如那些默默耕耘、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己艺术理念的画家。通过这些个案的研究,我看到了中国画在二十世纪的复杂性,它既是时代的镜子,也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载体。另外,书中对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的探讨,也让我对“现代化”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观念的转变和精神的觉醒。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现了中国画在面对西方艺术冲击时,如何自我革新,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评分我怀着极大的期待阅读了这本书,而它也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既有传统的史料考证,也融入了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新视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艺术的解放”的论述,它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创新,更体现在思想观念的突破。作者分析了20世纪中国画如何在摆脱传统束缚的同时,又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精神。书中对不同画种的论述也十分精当,比如国画、油画、版画等,在20世纪的中国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我对书中关于“新国画”的探讨尤为感兴趣,作者详细分析了“新国画”的产生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画的历史,更是关于中国现代艺术精神的探索。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在追求艺术真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了就放不下的书。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被书中对20世纪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的深入挖掘所吸引。作者分析了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家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为中国画注入新的活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人画”在20世纪的命运的探讨,作者分析了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下,文人画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一些艺术家如何努力地去传承和发展文人画的精神。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图片,这些图片精美绝伦,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让我对作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活在当下的艺术形式,并在不断地探索中走向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了解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许多空白。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并且表达得非常清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民族化”与“国际化”在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同时期,中国画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吸取国际艺术的养分。书中对一些重要美术事件的记述,比如全国美展的演变、美术期刊的兴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画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艺术家的关注,比如一些女性艺术家,或者是在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的艺术家,作者都给予了平等的关注和客观的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对历史进行深刻的解读和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淡雅的青绿色调,辅以一幅写意山水,既有传统中国画的韵味,又带着一丝现代的冷静。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它详实的内容所震撼。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画家和作品,而是深入地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从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探索,每一个时期都得到了细致的解读。作者在论述时,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风格的描述,更将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政治环境紧密结合,揭示了中国画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演变。例如,关于“中西融合”的论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说“引进了西方技法”,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如何理解和吸收西方艺术元素,是形式上的借鉴,还是精神上的对话,以及这种融合如何催生出新的艺术语言。对各个流派的介绍也鞭辟入里,比如对海上画派的兴衰,对岭南画派的创新,对长安画派的地域特色,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些流派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涵盖了当时的评论文章、艺术家访谈、研究专著等,使得论述更具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当时的艺术家们一同经历着艺术的变革与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