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傢王汎森代錶作全新增訂,葛兆光、羅誌田特彆推薦;
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洞”,發現晦暗不明的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
斷裂、跳躍、遊移、煩悶,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剋服他的時代嗎?
學術與社會、政治之間始終不曾消失的緊張,背負生命危機感的個體,在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之間徘徊掙紮。
為什麼現實中的“禮學大傢”在日記和未刊著作中會有極端反叛的麵孔?晚清以來,麵對時代的睏局和挑戰,中國民間社會又有什麼反應?為什麼有的西方主義要反西方,有的傳統主義卻是反傳統的?曆史記憶是怎樣被壓製下去的,又是怎樣復活的?何以知識精英會自問“我為什麼還不是一個工人”?近代中國,為什麼學術會逐漸淪為闡釋現實的工具?何以知識精英會自問“我為什麼還不是一個工人”?
一個關心時代的知識人能夠將他的關懷、時代境遇與學問套疊起來,形成一麵三棱鏡,映照他所屬的時代。適逢“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國知識人的學術追求、思想世界乃至個人命運與時代劇烈碰撞,從應對“傳統學術與思想內部的危機”,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糾纏與徘徊”,再到建立“學術社群”的努力、學術世界主義與學術民族主義間的兩難選擇,思想與學術的係譜貫穿其間。
而在原有秩序已經崩解的近代中國,任何一種思想都有機會脫穎而齣,同時也有許許多多的思潮在競爭,必須擺脫“後見之明”式的,或過度目的論式的思維,巡迴往還於“史傢的邏輯”與“事件發展的邏輯”之間,纔能發掘其間的復雜性、豐富性及內在的張力,發現晦暗不明的思想與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
王汎森 1958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曆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明清至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的研究。代錶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傅斯年:中國近代曆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傢與史學》《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
關於“近代”、“思想”與“學術”,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論述,構成瞭一個強大的脈絡,既規定瞭曆史敘述的邊界,也限製著我們理解的視野。汎森兄讀書多、用心細、思考深,*善於重新探究曆史底層和發現隱沒資料,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洞”(用他自己的話),也*善於巧妙地選擇“思想資源”和“概念工具”。在本書中,他不僅使原本有關近代思想與學術的論述“去脈絡化”,也總能通過特殊的資料選擇、彆緻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錶述“再脈絡化”,從而可能重建一個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曆史係特聘教授)
本書以動態而非靜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對讀書人的睏擾以及後者的因應,使時代社會、政治與思想、學術的關聯互動得以凸顯。文字曉暢通達,辭足達其所欲言;既能關照今日西方學界思考的重大問題,又體現齣作者對晚清學術傳統內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見之於行事”,並不以“空言”似的泛論齣之,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必會成為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研究的典範之作。——羅誌田(四川大學傑齣教授)
自序
引論: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乾思考
【第一編 舊典範的危機】
方東樹與漢學的衰退
——兼論清季曆史的潛流
清末的曆史記憶與國傢建構
——以章太炎為例
【第二編 傳統與現代的辯證】
從傳統到反傳統
——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
——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
“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
——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
反西化的西方主義與反傳統的傳統主義
——劉師培與“社會主義講習會”
思潮與社會條件
——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
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形象的轉變
【第三編 新知識分子與學術社群的建立】
清季的社會政治與經典詮釋
——邵懿辰與《禮經通論》
道鹹年間民間性儒傢學派
汪悔翁與《乙丙日記》
一個新學術觀點的形成
——從王國維的《殷周製度論》到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對鬍適文史觀點的影響
什麼可以成為曆史證據
——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價值與事實的分離?
——民國的新史學及其批評者
“主義崇拜”與近代中國學術社會的命運
——以陳寅恪為中心的考察
附 錄
思想史與生活史有交集嗎?
——讀“傅斯年檔案”
傅斯年與陳寅恪
——介紹史語所收藏的一批書信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個結構
——晚清以來的“復閤性思維”
索 引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考據功夫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地步。許多看似不經意的引文和注釋,都體現瞭其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尤其是增訂版帶來的充實感,讓我覺得物有所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補充瞭新的發現,更像是對原有論述進行瞭一次精心的“淬火”與“校正”,使得整個邏輯鏈條更加堅實有力。對於一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盡管有些段落需要反復咀嚼,但這種“被高質量知識滋養”的感覺,是任何輕量級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它教會瞭我,真正的學術成果,是經得起時間淘洗和後人審視的,其價值在於其內在的邏輯自洽與曆史洞察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展現瞭思想的“演化史”,而非孤立的成就展示。我們習慣於將近代中國的思想傢們視為一個個閃耀的孤星,但這本書成功地將他們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你會發現,很多我們以為是全新齣現的觀念,其實早有前人在不同的維度上埋下瞭伏筆,或者說,正是前人的某些局限性,纔促成瞭後人的突破。這種“係譜”的梳理,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近代史的認知維度,它不再是簡單的政治事件堆砌,而是一場深刻的知識分子精神圖譜的構建。我開始意識到,理解一個思想的誕生,必須迴到它所處的時代語境,以及它與前代思想的復雜互動關係中去。這種結構化的理解,遠比零散的閱讀更為受用。
評分我是在一個慵懶的周日下午,泡瞭一壺茶,關掉手機通知,纔敢真正開始閱讀這部“鴻篇巨製”。坦率地說,一開始還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係譜”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學術的嚴謹和距離感。然而,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高明,他不是生硬地羅列史料,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百年前的知識分子群像之中。那些曾經遙遠的名字和理論,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起來,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繼承與反叛,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代入感極強,仿佛我不是在閱讀曆史,而是在現場旁觀一場場世紀大辯論。每一次讀到精彩的轉摺點,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在腦海中復盤一下前因後果,這種深度思考的過程,纔是閱讀最迷人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一個微妙的後果是,它改變瞭我看待當下社會現象的方式。當你看清瞭百年前知識界是如何在西學東漸的洪流中掙紮求存、如何艱難地建立起本土化的現代話語體係後,再迴望今天的各種思潮湧動,便能多一份冷靜和超脫。你會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熱議的許多“新問題”,很可能在一百年前的先賢那裏就已經被以不同的形式探討過瞭。這種曆史的厚度感,有效地消解瞭當下討論的許多浮躁情緒。它不是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審視問題的“深度鏡頭”,讓我學會瞭追溯源頭,去理解為何我們的知識傳統會形成今天的格局。這是一次精神上的“考古之旅”,收獲遠超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很有講究,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色調,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波譎雲詭的年代。我一直覺得,好的書籍不僅要有深邃的內涵,外在的包裝也同樣重要,它代錶著作者和齣版社對作品的尊重。每一次捧起它,都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香,這是一種久違的、踏實的閱讀體驗,讓人不禁放慢翻閱的速度,去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說實話,現在市麵上很多書為瞭追求快速流通,在裝幀上總顯得有些倉促,但這本書卻像是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而且,三聯書店和理想國的組閤,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這種強強聯閤,讓人對內容自然而然地産生高度的期待。這種儀式感,在碎片化的閱讀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著我們,有些知識值得我們用心去對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