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傢語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讀本 譯注 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

孔子傢語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讀本 譯注 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孔子傢語
  • 儒傢經典
  • 國學
  • 經典
  • 譯注
  • 文白對照
  • 原文
  • 注釋
  • 譯文
  • 中華國學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享遊天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60
商品編碼:28331526276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孔子傢語(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必讀本)
ISBN:   9787550243460
齣 版 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定    價:   12 元
作    者:   (三國)王肅,整理,楊博,譯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5-07-01   版次:1   頁數:160
  印刷時間:2015-07-01   印次:1   字數:130韆

  主編

《孔子傢語》一書zui早著錄於《漢書?藝文誌》,凡二十七捲,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後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現存十捲。本書內容完整其準確,注意學術性與普及性的結閤。書中的注釋與譯文充分吸收瞭現有的注解成果,綜閤各傢,擇善而從,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嚴謹性。本書生動塑造瞭孔子的人格形象,對於研究孔子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價值。


  內容簡介

《孔子傢語》是一部瞭解和研究孔子的重要著作,被稱為“孔子研究書”。如要真正走近孔子,並理解他,則要從《孔子傢語》入手。

本書稿以原文、注釋、譯文的形式,記錄瞭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答和言談行事,以及孔子與各諸侯國君的問答。文字嚴謹,內容充實,譯注也很,有助於讓讀者理解和接受孔子的思想,進一步走進孔子,也有助於推動早期儒學的研究。


  目 錄

【孔子傢語 目錄】

相魯… …………………………005

始誅… …………………………010

王言解… ………………………015

大婚解… ………………………023

儒行解… ………………………028

問禮… …………………………036

五儀解… ………………………038

緻思… …………………………047

三恕… …………………………055

好生… …………………………059

觀周… …………………………063

辯政… …………………………068

六本… …………………………075

辯物… …………………………083

哀公問政… ……………………086

在厄… …………………………091

睏誓… …………………………097

執轡… …………………………104

本命解… ………………………111

郊問… …………………………115

五刑解… ………………………115

刑政… …………………………121

冠頌… …………………………127

廟製… …………………………128

辯樂解… ………………………130

問玉… …………………………133

屈節解… ………………………136

七十二弟子解… ………………136

本姓解… ………………………149

終記解… ………………………154


  作者介紹

《孔子傢語》一書zui早著錄於《漢書?藝文誌》,凡二十七捲,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後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現存十捲。王肅為東海郯人,曾遍注儒傢經典,是鄭玄之後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閤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


  精彩書摘

相魯

【原文】

孔子初仕,為中都①宰②。製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

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彆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僞。為四

寸之棺,五寸之槨③,因丘陵為墳,不封④、不樹。行之一

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

定公⑤謂孔子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

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於是二年,

定公以為司空⑥,乃彆五土之性⑦,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

鹹得厥所。

先時,季氏葬昭公於墓道之南,孔子溝而閤諸墓⑧

焉。謂季桓子⑨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閤之,

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為魯大司寇⑩,設法而不用,無奸民。

【注釋】

①中都:魯邑,在今山東省汶上縣以西。

②宰:一邑之長官。

③槨:棺木的外麵稱槨,裏麵稱棺。

④封:聚土以建墳。

⑤定公:魯國之國君,定公是謚號,名姬宋。

⑥司空:官名。掌管土地管理與工程建設等事務。

⑦五土之性:舊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

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

⑧閤諸墓:使得各個陵墓圈到一起。

⑨季桓子:季平子之子。

⑩大司寇:六卿之一,主管刑獄的官職。

【譯文】

孔子開始為政時,擔任中都地方長官。他製定瞭養生

送死的禮節,提倡孝敬長者,以年齡之彆享有不同食物;

幫助弱者,以身體的強弱來分配不同的任務;男女走路各

走一邊;掉在路上的東西,沒有人撿起據為己有;器具上

不雕刻過多的文飾。安葬死者,用厚四寸的棺木,厚五寸

的槨木;依傍丘陵而建墳;禁止聚土而成墳墓,禁止在墳

墓旁種植鬆柏。如此實施一年,西方諸侯國都爭相效仿。

魯定公對孔子說道:“用您推行的製度治理魯國,怎

麼樣?”孔子迴答說:“此製度足以治理天下,何況隻是

魯國呢!”自此之後第二年,定公任命孔子為司空。孔子

根據魯國土地的性質,將其分門彆類,以此在不同的土地

上生養不同的物産。這樣,萬物各得其所,獲得瞭適宜的

生長環境。

早先之時,季平子將魯昭公葬在魯國先君墓地的南

麵,孔子派人將魯昭公的陵墓與先君的陵墓閤在一起。孔

子對季桓子說:“貶損國君卻彰顯自己的罪過,不閤乎禮

製。如今將陵墓閤到一起,以此來掩飾令尊不守臣子之道

的行為。”

而後,孔子由司空被升任為大司寇。雖然修訂瞭法

令,卻無須使用,不侵擾百姓,秩序井然。

【原文】

定公與齊侯①會於夾榖②,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

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並齣疆,

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③司馬④。”定公從之。

至會所,為壇位,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

而登。獻酢⑤既畢,齊使萊人⑥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

曆階⑦而進,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兩君為好,

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俘不乾盟,兵不偪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

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心怍,麾而避之。

有頃,齊奏宮中之樂,俳優⑧侏儒⑨戲於前。孔子趨

進,曆階而上,不盡一等,曰:“匹夫熒侮諸侯者,罪

應誅。請右司馬速刑焉!”於是斬侏儒,手足異處。齊侯

懼,有慚色。

【注釋】

①齊侯:齊國國君。

②夾榖:即今山東萊蕪境內的夾榖山。

③左右:正副。

④司馬:掌管軍事的官職。

⑤獻酢(zuò):主賓相互敬酒。

⑥萊人:少數民族萊國,在齊國之東。

⑦曆階:一步一級地登颱階。

⑧俳優: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

⑨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雜技藝人。

【譯文】

魯定公與齊景公在夾榖會盟,孔子主持禮儀。在此

之前,孔子對魯定公說:“我聽說有文事時必須以武力為

後盾,有武事時也要有和平的外交準備。古時諸侯離開疆

土,必須與相應的官員同時齣行。因此,我請求您帶上徵

服司馬。”定公聽從瞭孔子的建議。

抵達會盟的地方時,盟會的高颱已經築就,且設置瞭

三級颱階,以通往高颱。定公與景公施以會遇之禮,相互

作揖謙讓著登上高颱。敬酒之後,齊國一方派萊人手持兵

器擂鼓,以此嚮魯定公示威。孔子快速登上颱階,保護定

公退避,並厲聲說道:“魯國的士兵們,拿起武器戰鬥。

我們兩國的國君在此友好會盟,夷狄邊遠之人竟然手持兵

器行暴。這不是齊國號令諸侯的方法。邊遠異國不得

圖謀中原,夷狄之族不得侵擾華夏,俘虜不得乾擾會盟。

軍隊不能威逼友好。這樣的行為於神明而言不祥,於道德

而言不義,於為人而言失禮。齊侯一定不會那樣做吧?”

孔子這一番言論讓齊景公感到羞愧,齊景公於是揮手讓萊

人軍隊撤下。

一會兒之後,齊人演奏宮廷音樂,俳優與侏儒錶演雜

技。孔子快步上前,站於中間的颱階上說道:“戲弄侮辱

諸侯國君的人,其罪當斬。請右司馬對他們行刑。”

因而,誅殺瞭侏儒,斷瞭他們的手腳。齊景公內心懼

怕,臉上有愧疚之色。

【原文】

將盟,齊人加載書①曰:“齊師齣境,而不以兵車

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茲無還②對曰:“而

不返我汶陽③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

齊侯將設享禮,孔子謂梁丘據④曰:“齊魯之故,吾

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且犧象⑤

不齣門,嘉樂⑥不野閤⑦。享而既具,是棄禮;若其不具,

是用秕稗⑧也。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

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齊侯歸,責其群臣曰:“魯以君子道輔其君,而子獨

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於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⑨及

汶陽之田。

【注釋】

①載書:即盟書,諸侯會盟時所訂的誓約文件。

②茲無還:魯國的大夫。

③汶陽:魯國汶水之北,在今泰山東南麓萊蕪市境內。

④梁丘據:齊國的大夫。

⑤犧象:飾有鳥形、鳥羽或象骨的酒器。

⑥嘉樂:鍾鼓之樂。

⑦野閤:在曠野演奏音樂。

⑧秕稗(bǐ bài):舊注,“秕,穀不成者。稗,草之

似穀者”。

⑨四邑:舊注,“鄆、 、龜、陰”。

【譯文】

在魯、齊兩國將要盟誓之時,齊人在盟書上寫瞭一

條:“齊國軍隊齣境作戰,如果魯國拒絕派齣三百輛戰車

隨從齣徵,齊國便會按照盟書中的條約懲罰魯國。”孔子

讓茲無還反擊道:“如果齊國不將侵占我們的汶陽的屬地

歸還,而讓魯國單方滿足齊國的要求,齊國也要按照盟書

的條約接受懲罰。”

齊國將設宴款待魯定公。孔子對梁丘據說道:“齊

魯兩國之間的禮儀,閣下難道沒有聽說過?會盟已經完

成,卻又要款待我國君主,是徒然煩勞齊國群臣。而且,

犧尊、象尊等酒器不能拿齣宮門,宮廷之樂也不能在荒野

中演奏。如果荒野中舉行的宴享禮儀萬事俱備,則不閤乎

禮儀。如若禮儀簡略,則又顯得輕賤且不鄭重。宴席簡陋

則會侮辱國君,悲戚禮儀則會臭名昭著。願您好好考慮,

宴客本是為彰顯君主昭明的德行,若非如此,還不如不

做。”zui終,沒有舉行宴會。

齊景公迴去之後,責備群臣說道:“魯國的臣子用君

子之道來輔佐君主,而你們偏偏用荒蠻的夷狄之道來輔佐

我,因而得罪瞭魯國。”於是齊國歸還瞭侵占魯國的四座

城邑,以及汶河以北的土地。

【原文】

孔子言於定公曰:“傢①不藏甲②,邑無百雉③之城,

古之製也。今三傢③過製,請皆損之。”乃使季氏宰仲由④

隳⑤三都⑥。叔孫輒⑦不得意於季氏,因費宰公山弗擾⑧率費

人以襲魯。孔子以公與季孫、叔孫、孟孫入於費氏之宮,

登武子之颱。費人攻之,及颱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⑨

勒士眾下伐之,費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強公室,弱私

傢,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注釋】

①傢:指卿大夫。

②甲:舊注,“甲,鎧也”。

③雉:古代計算城牆麵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

一雉。

③三傢:指季孫、叔孫、孟孫三傢,在魯國具有很大

勢力。

④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

⑤隳:毀壞。

⑥三都:指費、郈、成三地,分彆為季孫、叔孫、孟

孫的都城。

⑦叔孫輒:叔孫氏庶子。

⑧公山弗擾:費城長官。

⑨申句須、樂頎:魯國大夫。

【譯文】

孔子對魯定公說:“卿大夫不能私藏兵器,封地不能

超過百雉,自古以來便是這樣。現今,三傢都瞭製度

規定,請您削減他們的城邑。”因而命令季氏傢臣仲由拆

毀三傢的城池,叔孫氏的庶子叔孫輒在季氏傢族中得不到

器重,便聯閤費城的長官公山弗擾,率領費人攻進魯國國

都,發動叛亂。孔子護著魯定公,與季孫氏、叔孫氏、孟

孫氏三大夫躲入季氏的宮室,登上武子颱。費人嚮武子颱

發起進攻,攻到颱的一側時,孔子命令申句須、樂頎率兵

前去戰鬥,將費人擊退。如此,摧毀瞭三傢的城池,壯大

瞭公室的力量,削減瞭卿大夫的勢力。君尊臣卑,各司其

職,各安其位,政治教化為之一新。

始誅

【原文】

孔子為魯司寇①,攝行相事,有喜色。仲由問曰:

“由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

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樂以貴下人’

乎?”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②,戮③之於兩觀

之下,屍於朝三日。

子貢④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

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曰:“居⑤,吾語汝以其

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⑥,

二曰行僻⑦而堅,三曰言僞而辯,四曰記醜而博⑧,五曰順

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

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⑨徒成黨,其談說足以飾褒瑩⑩

眾,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

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11誅潘正12,周公13誅管蔡,太公14

誅華士15,管仲16誅付乙,子産17誅史何18,是此七子皆異世

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詩》雲:

‘憂心悄悄19,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

【注釋】

①司寇:主管刑獄的官職。

②少正卯:與孔子同時講學的魯國大夫。

③戮:殺掉。

④子貢:孔子弟子。端木賜,字子貢。

⑤居:坐下。

⑥心逆而險:思想悖逆而險惡。

⑦僻:邪僻。

⑧記醜而博:《荀子》楊驚注,“醜,謂怪異之事”。

舊注,“醜謂非義”。

⑨撮(cuō):舊注,“撮,聚”。

⑩瑩:一本作“榮”,指迷惑民眾。

11文王:周武王父,名姬昌,號西伯。

12 潘正:《荀子·宥坐》作“潘止”,《說苑·指

武》作“潘阯”。事跡不詳。

13 周公:名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14太公:名尚,薑太公,周文王之師。

15 華士:舊注,“士之為人虛僞,亦聚黨也”。《韓

非子》雲:“耕而後食,鑿井而飲。”概為隱士。

16 管仲:名夷吾,字仲,助齊桓公稱霸。

17 子産:名僑,字子産,鄭國政治傢。

18 史何:《荀子·宥坐》作“鄧析、史付”,《說

苑·指武》作“鄧析”。

19 悄悄:忡忡。

【譯文】

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一職,並代理宰相之職,臉上有

喜悅的神色。仲由問道:“我聽說對君子而言,禍患來臨

時不懼怕,福祿來到後也不歡喜。如今您得到高官卻極為

高興,這是為什麼?”孔子迴答說:“對,確實有這樣的

話。然而不是也有‘身居高位仍舊謙遜地對待下人為高興

之事’的說法嗎?”於是,孔子當政七天便誅殺瞭擾亂朝

政的魯國大夫少正卯。在宮殿門外的高颱上行刑,並在朝

廷陳列其屍體三天。

子貢嚮孔子進言說:“少正卯在魯國非常。如

今您當政時首先便誅殺瞭他,或許是不恰當的吧!”孔子

說:“坐下來,我告訴你其中的緣由。天下有五大罪行不

可寬恕,而不包含偷竊。種是思想悖逆而為人險惡,

第二種是行為邪僻而固執,第三種是言語而又能言善

辯,第四種是精通怪異的事情,第五種是言行不端而廣施

恩惠。如若一個人具有其中一種惡性,便免不瞭君子的誅

殺,但少正卯具備每一種。他活動之地足以聚集自己的勢

力,以結黨營私;他的言論足以粉飾自己,迷惑眾人;他

的勢力足以自成一派,成為異端;他是人中之奸雄,不可

以不誅殺。曆史之中,殷湯誅殺尹諧,文王誅殺潘正,周

公誅殺管叔、蔡叔,薑太公誅殺華士,管仲誅殺付乙,子

産誅殺史何。這七個人處於不同的時代但都被誅殺,是因

為這七個人的言行舉止都違背瞭世道,因此不可以被寬

恕。正如《詩經》中所說:‘憂慮重重難除掉,成群小人

太可惱!’小人成群,足以讓人擔憂。”

【原文】

孔子為魯大司寇①,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②執之,三

月不彆。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

季孫③聞之不悅,曰:“司寇欺餘,曩④告餘曰:‘國

傢必先以孝’,餘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

赦,何哉?”

冉有⑤以告孔子,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

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⑥。三軍

大敗,不可斬也。獄犴⑦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

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徵斂無時,

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

《書》⑧雲:‘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⑨,惟曰未有

慎事⑩。’言必教而後刑也,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

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後以威憚

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

之以刑,則民鹹知罪矣。《詩》11雲:‘天子是毗12,俾13民

不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14而不用。今世則不然,

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製之,故刑彌

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故

也。百仞15之山,重載陟16焉,何哉?陵遲故也。今世俗之

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注釋】

①大司寇:官職名。魯有三卿,司空兼司寇,孟孫

兼職。司空下有小司寇,孔子似乎是小司寇,《荀子·宥

坐》作“孔子為魯司寇”。

②狴(bì):牢獄。

③季孫:亦稱季孫氏,三卿之一,司徒兼塚宰,魯桓

公子季友後裔。

④曩(nǎng):以前,從前。

⑤冉有:即冉求,孔子弟子,季氏傢臣,字子有。

⑥辜:無罪。

⑦獄犴(àn):刑獄。

⑧《書》:此處指《尚書·康誥》。

⑨勿庸以即汝心:舊注,“庸,用也。即,就也。刑教


  前言

前言

孔子思想之沉博,品行之高尚,幾韆年來一直影響

著世人。他以生命以哲學宏思,以高大的形象和宏博的

人格,施惠於當世,也感染著後代的人們。他以禮修身

養性,以德從政啓君,以恕寬厚待人。如今翻看泛黃的古

籍,字裏行間依然散著聖人的教誨,潛心研讀,亦可以從

中得到行己立身、自處於世的啓示。所謂“一支妙筆,戰

勝七雄五霸;幾捲詩禮,流傳億萬斯年”便是如此。

如今人們多熟知《論語》,將其作為研究孔子為人、

思想的重要典籍,這無可厚非。但是,《孔子傢語》的價

值也不應被忽略。它記載瞭孔子與弟子以及公卿大夫的思

想言行,內容豐富而雋永,精深而宏大,被稱為是“孔子

研究書”。它有比《論語》更完整精細的場景,記載

的事情更全麵,記載的時間更早。如若想要更深刻地瞭解

孔子的為人與思想,以及瞭解當時的社會風氣、施政措

施、文化百態,在熟知《論語》的同時,也更應熟知《孔

子傢語》。

《孔子傢語》又稱《孔氏傢語》,簡稱《傢語》。

今傳本《孔子傢語》共十捲四十四篇,另有《孔安國序》

《後孔安國序》《王肅序》這三篇序。其內容究竟在何時

寫成,至今仍存在諸多爭議。王柏所作《傢語考》,zui先

指齣此書是僞作之書,清人姚際恒所作《古今僞書考》、

範傢相所作《傢語證僞》、孫誌祖所作《傢語疏證》,以

及諸多學者皆認為此書是僞書。盡管如此,此書仍以強

韌的生命力在歲月之河中流傳,即錶明它不可被忽視的

價值。

王肅是三國時曹魏經學傢,字子雍。他師從大儒

宋忠,飽讀詩書,遍注群經,以廣博的學識,深厚的文化

底蘊,以《禮記》《左傳》等為藉鑒,編纂瞭當時以傢學

形式流傳的《孔子傢語》,從而宣揚其道德價值。《孔子

傢語》之所以流傳至今,與他有著割不掉的聯係。

因《孔子傢語》更為詳細地講述瞭孔子的身世、思

想,也更全麵地呈現瞭當時的社會情況,於己能修身立

德、增慧,於政治能提供藉鑒、給予啓示。所以,現

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孔子傢語》的價值。

鑒於此,我們決定譯注這本《孔子傢語》。本書按照

原文、注釋、譯文的體例,綜閤各傢之長,吸收現有的成

果,同時加以自己理解,將這本珍貴的典籍呈獻給讀者。

由於本書的篇幅有限,所以並未嚮讀者呈現《孔子傢語》

的全貌,而是選取其中zui為精華的篇章,加以詳細譯注。

在譯注的過程中,遵循性與普及性相結閤的原則,既

認真細緻,又通俗易懂,以適應更多的讀者。

由於編者學識有限,在譯注時難免會齣現些許疏漏,

如有不妥之處,願讀者批評指正。



《詩經》:開啓中國詩歌的濫觴,照見先民的情感世界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瞭西周初年至春鞦中葉(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多為民歌,反映瞭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勞動生活,情感真摯淳樸;“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多為貴族創作,內容涉及政治、曆史、宴飲等;“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歌,歌頌祖先的功德。 《詩經》以其樸素的語言、生動的描繪、深沉的情感,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的生活百態。從《關雎》中對愛情的純真嚮往,到《碩鼠》中對剝削者的強烈控訴;從《采薇》中戰士的思鄉之情,到《鹿鳴》中宴飲的歡快場麵,《詩經》無不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其藝術手法也極為豐富,重章疊句、賦比興等錶現方式,為後世文學創作留下瞭寶貴的遺産。 閱讀《詩經》,我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瞭先民們在農耕漁獵中的辛勞與歡愉,聽到瞭他們在婚戀嫁娶中的喜悅與憂傷,感受到瞭他們在戰爭徭役中的悲憤與無奈。它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部曆史文獻,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思想的珍貴史料。 《尚書》:國傢政治的源頭活水,權力運作的古老記錄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最古老的史書之一,匯集瞭商周時期君臣之間的重要文告、命令、訓誡、誓詞等,展現瞭中國早期政治製度的雛形和權力運作的規律。它由“書經”演變而來,曆經多個朝代的編纂和增補,內容龐雜,但核心價值在於其對國傢大政方針、君主治國理念、臣下勸諫臣服等方麵的記錄。 《尚書》的內容可以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等部分,分彆記錄瞭堯、舜、禹、湯、盤庚、武王伐紂等曆史時期君主的言行與朝政。“盤庚”篇記錄瞭盤庚遷殷的決策,體現瞭領導者改革的決心和勇氣;“洛誥”篇則展現瞭周公輔佐成王,穩定政局的智慧;“牧誓”篇記錄瞭武王伐紂的誓詞,揭示瞭戰爭的道義與動因。 《尚書》的語言古樸典雅,充滿瞭政治智慧和道德訓誡。它所傳達的“德治”理念,“敬天保民”的思想,以及對臣子“納諫”、“從善”的要求,對後世的政治思想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閱讀《尚書》,不僅能瞭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演變,更能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理解權力與責任的深刻含義。 《周易》:宇宙萬象的哲思之書,變易之道的人生啓示 《周易》,又稱《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經典之一,其核心是“易”,即變化。它通過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的組閤,象徵天地萬物的各種狀態和變化規律,並在此基礎上推演齣六十四卦,每一卦都配有卦辭和爻辭,對事物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解讀。 《周易》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認為世界萬物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而這種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陰陽”學說是其核心,認為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構成瞭宇宙的根本動力。《周易》還強調“天人閤一”,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纔能獲得和諧與發展。 《周易》的應用範圍極為廣泛,最初可能用於占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哲學和倫理思想逐漸被發掘和重視。它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天文學、數學等學科的重要文獻,更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處理事務、指導人生的智慧寶典。 閱讀《周易》,我們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宏大與精微,體會到事物變易的無常與必然。它教導我們要認識到變化是永恒的,要學會適應變化,把握機遇,趨吉避凶。從《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為我們提供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行為準則。 《論語》:孔子思想的精華結晶,儒傢倫理的韆年典範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傢學派的經典文獻之一,也是中華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其內容涵蓋瞭孔子的政治、道德、教育、哲學等方方麵麵,集中體現瞭孔子“仁”、“禮”、“智”、“信”、“義”等核心思想。 《論語》的語言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孔子在書中闡述瞭“仁者愛人”的道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和諧;他提倡“剋己復禮為仁”,將自我修養與社會秩序緊密結閤;他重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精神,鼓勵人們不斷學習和進步。 《論語》不僅是儒傢思想的根本經典,更是指導中國人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重要教材。書中提齣的“君子”理想,對後世知識分子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塑造瞭中華民族的道德品格和價值追求。 閱讀《論語》,我們仿佛置身於孔子與弟子們充滿智慧的對話之中,感受著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輝。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好學,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推己及人;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治學之道,《論語》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深刻的道德啓示。 《孟子》:仁政理想的堅定倡導者,性善論的有力辯護者 《孟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傢孟軻的言論著作,由孟子的弟子公孫醜、萬章等人編纂而成。孟子繼承和發展瞭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在政治哲學和倫理學方麵,提齣瞭“仁政”的政治主張,並以“性善論”為理論基礎,深刻地影響瞭中國古代的思想史。 孟子認為,統治者應該以“仁”來治理國傢,將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實行“德政”而非“力政”。他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瞭對人民的尊重和對君權的製約。孟子還提齣瞭“王道”與“霸道”的區彆,主張以仁義取天下,而非以武力徵服。 在倫理學方麵,孟子明確提齣瞭“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同“善射”之人知道射箭的技巧一樣,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可能導緻人的“失性”,但可以通過“擴充”善性來恢復和實現。 《孟子》的語言雄辯有力,充滿說服力。孟子善於運用類比和譬喻,將深奧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例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形象地闡述瞭“義”的重要性。 閱讀《孟子》,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人民疾苦的深切關懷,對“仁政”理想的堅定追求。他鼓勵人們發揮善性,追求道德完善,做一個有良知、有擔當的君子。孟子的思想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倫理和道德建設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 《大學》:個人修養的起點,治國平天下的藍圖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後被尊為儒傢“四書”之一,是一部論述如何實現個人品德和社會秩序的經典著作。其核心思想是“三綱領”和“八條目”。 “三綱領”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強調發揚人內在的光明德性;“親民”則要求將這種德性施予他人,使之共同進步;“止於至善”則追求個人品德和社會理想的最高境界。 “八條目”是對實現“三綱領”的具體路徑的闡述,即“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八個環節層層遞進,強調瞭個人修養是實現社會理想的基礎。從“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開始,通過“緻知”(獲得真知)、“誠意”(使意念真誠)、“正心”(使內心端正),達到“修身”(提高個人品德)。繼而“齊傢”(管理好傢庭),再到“治國”(管理好國傢),最終實現“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大學》將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政治責任緊密聯係起來,認為個人的完善是國傢和社會和諧的基礎。其邏輯嚴謹,條理清晰,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提供瞭係統而完整的修身治國理論。 閱讀《大學》,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內到外的成長路徑。它告訴我們,要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從認識自己、完善自己開始。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自我反思,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的層層推進,《大學》為我們勾勒瞭一幅從個人到社會的宏偉藍圖,指引著我們追求至善的理想人生。 《中庸》:中道哲學的精髓,和諧境界的追求 《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後被尊為儒傢“四書”之一,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係統闡述瞭儒傢“中庸”的思想。其核心在於“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適度原則,以及“庸”,即恒常不變的道德實踐。 《中庸》認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性的根本在於天命,遵循天性而行是“道”,而修養自己的行為使之閤乎“道”就是“教”。《中庸》強調,一個人要“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節,謂之和。”這裏的“中”是未發時的狀態,而“和”是發而皆節的狀態。這體現瞭《中庸》對情緒的理性控製和對行為的適度追求。 《中庸》還提齣瞭“誠”的概念,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內在的真實性,是天道的本質,而“誠之”則是人的努力去達到這種真實。通過“誠”,人可以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 《中庸》的語言深刻而雋永,充滿瞭哲學思辨。“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中庸也,則為君子矣。”這句話強調瞭中庸之道對君子品格的重要性。“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則體現瞭君子在不被理解時的泰然自若。 閱讀《中庸》,我們可以領悟到一種平和、理性、持守的智慧。它教導我們在麵對復雜的世界和各種誘惑時,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平衡,遵循適度的原則,追求人生的和諧與圓滿。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則,幫助我們在變幻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中庸之道”。 《莊子》:道傢思想的瑰寶,逍遙精神的自由飛翔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傢學派的代錶作,由莊周及其後學所著,全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其中“內篇”被認為是莊子本人所作,思想最為集中和深刻。 《莊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瑰麗奇特的文筆、深邃玄妙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獨樹一幟。它批判瞭儒傢等“世俗”的價值觀念,提倡“道”的至高無上。莊子認為,“道”是超越一切名相、概念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律。因此,人應該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拋棄功名利祿,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脫。 《莊子》的核心思想是“逍遙遊”。它描繪瞭一個超越世俗束縛、擺脫生死煩惱的自由境界。莊子通過各種奇幻的比喻和寓言,如“鯤鵬展翅”、“庖丁解牛”、“坐忘”、“心齋”,來闡釋其“道”的哲學和“逍遙”的精神。他認為,一切價值都是相對的,人應該“齊物論”,打破是非、物我、生死的界限,達到一種“遺世獨立”的超然狀態。 《莊子》的語言極富藝術感染力,想象奇特,譬喻生動,幽默諷刺,讀來令人拍案叫絕。書中充滿瞭對人生、社會、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對世俗功名利祿的深刻嘲諷。 閱讀《莊子》,我們仿佛置身於一個自由馳騁的思維空間。它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引領我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宇宙的奧秘。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的宏大視野,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智慧警示;從“鼓盆而歌”的生死觀,到“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的超然心態,《莊子》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人生、實現精神自由的可能性,它鼓勵我們掙脫功利的枷鎖,在精神的國度裏自由翱翔。 《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巔峰之作,製勝策略的韆古秘訣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傑齣的軍事著作,作者孫武,字長卿,春鞦末期齊國人。全書共十三篇,以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智慧,係統地闡述瞭戰爭的規律、戰略戰術、用兵之道。 《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其核心思想是“慎戰”。孫子強調,用兵之道,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將軍事鬥爭視為最後的手段,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啓戰端。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在齣兵之前,必須進行周密的謀劃和準備。 《孫子兵法》提齣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其最著名的軍事原則。它強調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深入瞭解,包括地形、天時、人心、兵力、士氣等各個方麵,是取勝的關鍵。此外,書中還提齣瞭“道、天、地、將、法”五事七計,以及“奇正相生”、“避實擊虛”、“因糧於敵”等一係列重要的戰略戰術思想。 《孫子兵法》的語言簡潔精煉,邏輯嚴密,其思想不僅適用於軍事領域,更被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管理、外交等各個領域,成為指導人們製定策略、處理問題的智慧寶典。 閱讀《孫子兵法》,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智慧和強大力量。從“兵者,詭道也”的策略運用,到“攻心為上”的心理戰術;從“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戰爭層次,到“知天知地,然後知九戰之地,知地形,然後知九戰之形”的戰術考量,《孫子兵法》不僅教會我們如何贏得戰爭,更教會我們如何避免戰爭,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做齣明智的決策,實現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漢書》:中國曆史的宏偉畫捲,帝王將相的時代縮影 《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由東漢史學傢班固所著,主要記述瞭西漢時期的曆史,涵蓋瞭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到漢成帝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的曆史。 《漢書》的體例沿襲瞭司馬遷《史記》的紀傳體,分為本紀、錶、誌、傳等部分。其中,“本紀”記錄瞭漢朝曆代皇帝的世係和重大事宜;“錶”則以錶格的形式梳理瞭重要事件和人物關係;“誌”詳細記載瞭古代的律曆、禮樂、天文、地理、經濟、兵器等方麵的製度和知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傳”則以人物傳記的形式,生動地展現瞭漢朝時期各色人物的命運和功過。 《漢書》以其嚴謹的史學態度、豐富翔實的史料、優美流暢的文筆,成為研究西漢曆史不可或缺的巨著。班固在《漢書》中,不僅記錄瞭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的重要事件,更深入地描繪瞭當時的社會風貌、文化習俗、思想流派,為我們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西漢曆史畫捲。 閱讀《漢書》,我們仿佛穿越迴兩漢之際,親眼見證瞭秦朝的覆滅、漢朝的興盛、匈奴的侵擾、絲綢之路的開闢、儒傢思想的獨尊等重大曆史事件。從“鴻門宴”的驚心動魄,到“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從“漢武盛世”的雄纔大略,到“昭君齣塞”的民族融閤,《漢書》以其史詩般的敘述,生動地刻畫瞭那個時代的麵貌,展現瞭帝王將相的風采,也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勇氣和創造力。它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參照。 《史記》:史學之祖,百傢之源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史學傢司馬遷所著,曆時近十四年完成。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記載瞭中國古代約三韆年的曆史。 《史記》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精湛的敘事藝術、深刻的思想內涵,在中國史學和文學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司馬遷在《史記》中,打破瞭以往史書的局限,開創瞭以人物傳記為主的紀傳體體例,包括本紀、錶、書、世傢、列傳等部分,為後世史書的編寫奠定瞭基礎。 《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司馬遷以其生花妙筆,將枯燥的曆史事件描繪得栩栩如生,塑造瞭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秦始皇的雄纔大略、項羽的悲壯命運、劉邦的帝王心術、韓信的軍事纔能等。其語言精煉生動,富有感染力,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史記》的思想價值同樣不可估量。司馬遷在書中,秉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史學抱負,對曆史事件進行深刻的解讀和評價,展現瞭其獨立的思想和批判精神。他關注民生疾苦,揭示曆史的規律,並對統治者的功過是非進行瞭公正的評判。 閱讀《史記》,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中國的曆史之門。我們可以從中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製度、經濟狀況、文化習俗、思想觀念,以及各色人物的命運沉浮。從“鴻門宴”的刀光劍影,到“臥薪嘗膽”的勵精圖治;從“管鮑之交”的深厚友誼,到“趙氏孤兒”的忠義傳承,《史記》以其豐富的故事情節和深刻的人物刻畫,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真實麵貌,也讓我們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它不僅是瞭解中國古代曆史的必讀之作,更是涵養人文素養、汲取人生智慧的經典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譯注的嚴謹性和權威性。市麵上很多所謂的“精粹”版本,往往為瞭追求流暢性而犧牲瞭原意的準確性,甚至會加入很多不必要的現代解讀,導緻失真。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注釋部分深入淺齣,對一些關鍵概念和曆史背景的解釋,都引用瞭可靠的儒傢學派的經典論述作為支撐,絕非一傢之言的臆斷。每次讀到一些涉及禮製或哲學思辨的深奧之處,迴頭對照注釋,總能豁然開朗,理解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本意,而不是停留在字麵意思的錶麵。特彆是對於那些多義詞在特定語境下的精準辨析,體現瞭編纂者深厚的古漢語功底和對儒傢思想體係的透徹把握,這使得這本書真正配得上“國學經典精粹”的稱號,是進行深度研究和自我提升的可靠基石。

評分

書中的選文編排邏輯,體現瞭一種超越時間綫的知識體係構建。它不是簡單地把所有的語錄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著某種內在的教學順序,從基本的德行修養、君子之道,逐步深入到治國理政的方略,最後落腳於對人倫關係的闡釋。這種循序漸進的編排,使得讀者的心緒能夠自然而然地被引導進入到孔子思想的完整框架中去。我發現,當我按照這個順序閱讀時,對於很多概念之間的內在聯係會有更深刻的體會,比如“仁”是如何體現在“孝悌”中,又如何擴展到“恕道”與“忠君愛國”的。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遠比零散閱讀要有效得多,它幫助讀者構建起瞭一個堅固的儒學知識地圖,讓原本抽象的道德規範變得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真正做到瞭“溫故而知新”。

評分

坦白說,購買這類經典讀本,我最怕的是遇到“注水”嚴重的版本,即篇幅很厚,但內容重復或空洞。然而,這本書的價值密度非常高。每一頁的內容都承載著厚重的文化信息量,無論是原文的精煉,還是注釋的詳盡,都做到瞭惜墨如金。它成功地在“精粹”和“完整”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既沒有因為追求“精粹”而刪減掉核心的論述脈絡,也沒有因為追求“詳盡”而加入不必要的旁枝末節。這種恰到好處的取捨,使得閱讀過程始終保持著一種高效且充實的體驗。讀完一章,你不是覺得“讀完瞭”,而是覺得“領悟瞭”,這對於希望在快節奏生活中汲取傳統智慧的人來說,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物超所值,是案頭常備的案本。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輕浮設計。封麵選用的材質觸感溫潤,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覺得纍手。最讓我欣賞的是它的排版布局,清晰明瞭,古文和現代譯文之間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連續性,又能在需要時迅速切換視角。字體選擇上,宋體和楷體的搭配處理得非常講究,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照顧瞭現代讀者的視覺習慣,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經典著作的人,也不會感到過於晦澀難懂。裝訂綫的設計也很結實,看得齣是用心製作的,經得起反復翻閱和品味,完全不像有些版本讀幾次就鬆散瞭。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精細打磨,本身就是對先賢智慧的一種尊重,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心生敬畏,感覺這是一本可以世代傳承的珍藏品,而不是快消品。

評分

這次閱讀體驗最驚喜的部分,在於它提供的“文白對照”模式,真正實現瞭不同層次讀者的完美對接。我個人雖然對古文有一定的基礎,但遇到一些復雜的長句或晦澀的錶達時,依然需要參考現代譯文來確保理解無誤。這本書的對照方式不是簡單的左右分欄,而是逐句對照,甚至很多情況下是逐段、逐義對應,這樣極大地提高瞭閱讀效率。更重要的是,譯文的風格非常剋製和忠實,它沒有用過於口語化或現代的網絡用語來稀釋原文的莊重感,而是采用瞭典雅、準確的現代漢語來重述,既保留瞭文言的意境,又使得思想的流轉清晰可見。對於那些想從零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讀者來說,這種結構簡直是最好的入門階梯,讓他們可以在不産生閱讀挫敗感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培養起對文言的語感和理解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