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方美学史(全两卷)
定价:80.00元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1000862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999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朱光潜是当代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全书由序论和三个部分组成,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二部分,17、18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三部分,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后对全书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专题研究。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目录
上卷
序论
一 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二 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
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一 希腊文化的概况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 赫拉克利特
四 德谟克利特
五 苏格拉底
六 结束语
第二章 柏拉图
一 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
二 文艺的社会功用
三 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四 结束语
第三章 亚理斯多德
一 亚理斯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二 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三 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四 亚理斯多德的美学观点的阶级性
五 结束语
第四章 亚力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一 贺拉斯
二 朗吉弩斯
三 普洛丁
第五章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玛斯亚昆那和但丁
一 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奠定
二 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
三 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
四 圣奥古斯丁和圣托玛斯的美学思想
五 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
六 但丁的文艺思想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代:薄迦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维屈罗等
一 文化历史背景
二 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领导地位
三 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下卷
第三部分 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从装帧和出版质量来看,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对经典的尊重与敬畏。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密得当,都为这段漫长而深邃的阅读旅程提供了极佳的物质保障。但这终究是“内功”的衬托。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行文间那种清晰可见的脉络梳理能力。特别是全两卷的设计,使得作者可以从容不迫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进行跳转和对比,而不必担心篇幅的限制而草草收场。比如,对古希腊悲剧美学的梳理和对尼采“酒神精神”的呼应,那种跨越两千年的对话,被处理得流畅自然,毫无违和感。这本书的伟大,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美”的历史,更在于它展现了人类精神如何在不同的历史困境中,不断地尝试定义和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理想之境”。它像一个全景地图,让你清楚地知道,我们今天的审美困惑,在历史上早已有人苦苦思索过,这给予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前行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赞叹之处,在于它对“审美经验”的捕捉和描绘,那是一种超越了纯粹智力分析的感性理解。当作者谈到启蒙运动后期对“趣味”(Taste)的探讨时,那种对社会阶层、文化教养如何塑造个体审美判断的细致剖析,让人警醒。美,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之中。这种将美学置于人类学和社会学背景下的考察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过去常在感性的层面被一幅画或一段音乐打动,但看完此书后,我开始能够追溯这份感动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逻辑。它教会我如何去“有意识地”欣赏,如何去解构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美感判断背后的复杂力量。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审视和文化反思的过程,每一次都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精神对话,这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在当代学术著作中实属难得。
评分初捧此书,犹如走进一座宏伟的历史殿堂,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哲思与艺术的交织。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美学家的观点,而是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将西方思想脉络的演变清晰地勾勒出来。从古希腊的“理”与“形”的和谐统一,到中世纪神学对“美”的界定,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回归与对古典的致敬,每一步都踩在了历史的节拍上。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阐述晦涩的哲学概念时,总能找到恰到好处的切入点,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辩证关系,那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刻洞察。那些关于感觉、情感与理性在审美体验中的互动,被分析得丝丝入扣,让人对美的本质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艺术与生活、历史与当下的全新视角。它像一位老朋友,循循善诱,引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伟大灵魂对“美”的执着探索,那种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力量,至今仍在激励着我。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部巨著的某些篇章时,我感受到了思想上的“重负”,但这并非贬义,而是指它所承载的知识密度和深度带来的震撼。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美学史,更是在展示西方哲学史的侧面剪影。比如,在探讨浪漫主义美学如何与工业革命的冲击相互作用时,作者将艺术家的内心挣扎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那种张力感让人印象深刻。你仿佛能听到贝多芬的交响乐中蕴含的对旧秩序的抗争,也能看到席勒笔下“游戏冲动”的深刻哲学意涵。这种对理论与实践、个体与时代的紧密耦合的分析,使得美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是与人类生存境遇息息相关的根本问题。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冒出来,就像剥开一个洋葱,总有更核心、更辛辣的味道留待发现。对于想深入研究艺术批评或哲学史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扎实且不可或缺的奠基性文本,它的价值在于能够构建起一套稳固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像极了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在打磨一块上好的璞玉。它行文老辣,逻辑严密,但在严谨的学术框架下,却又流淌着一股温润而富有生命力的文气。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教科书那种枯燥乏味之感,反而处处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西方文明的由衷热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跨时代的美学思潮时的那种超然与审慎,既不盲目崇拜西方古典主义的完美无瑕,也不对现代性的解构趋势抱持过度批判的态度。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美”的不同诠释,这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良知和人文关怀。许多关键转折点,比如从康德的先验美学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作者都能用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语言点明其核心差异和历史必然性,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种对复杂思想体系的梳理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关键标准,而此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深入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