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在遠遠的背後帶領
作者:安心
定價:49.8
齣 版 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7-08-01
頁數:272
裝幀:平裝
ISBN:9787559615268
《在遠遠的背後帶領》是安心自我成長、十年淬煉的心血之作。在她的書裏,沒有熱情似火,沒有高奏凱歌,有的是對人生的些許領悟和見地,有的是來自學員的真實案例和她的精準剖析。文字背後,是她飽含深情的溫暖、曆久彌新的真誠、義無反顧的信任和全然負責的擔DANG*當。因為不越界,所以他人能夠感受到尊重;因為不評判,所以他人願意敞開;因為負責任,所以我們會擁有更完整的內在、更自由的自我;因為無傷害,我們會帶著愛來與與他人、與世界相處;因為內外一緻,所以我們感受得到彼此純粹的初心……不越界、不評判、負責任、無傷害,簡單的十幾
......
作為傢庭教育領域內的標杆性人物之一,安心用十年的時間從不越界、不評判、負責任、無傷害等6個角度,深入剖析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精髓,並通過日常的故事展示與孩子溝通的很好模式。她的文字閃耀著強大的洞察力與縝密的邏輯推理,用彪悍溫暖的方式揭示愛的真相,直戳人心。在遠遠的背後帶領,教孩子不去傷害,也教孩子不被傷害,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就是孩子未來與世界的溝通方式。
摘要
序安心的生命裏,有一種廣闊的自由。我準備生二寶的時候,她和武誌紅、林建勛結伴去南極玩;我在傢照顧寶寶的時候,她跟著我*喜歡的犀利老太拜倫·凱蒂參加“一念之轉”協助者的工作坊;我在上海忙於外企的日常瑣事時,她在大理的桃溪榖和鄧虹嶸打著太極禪;我在上海周邊拖傢帶口假裝旅行時,她和她的女兒小妮——16歲的青春美少女,在美國奧蘭多一起上課。對此,我常常艷羨不已,說走就走的旅行,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於她,都是簡單的發生。更讓我贊嘆的是,她內心的自由。通常讓我們無法暢享人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原生傢庭和過往生活中的傷驗,二是新近發生的令人不爽的大小事件。應對的方式通常也有兩種:一種是對於過往的負麵感受和投射SHOU*選擇逃避,實則是重復舊模式;另一種是緊抓不放,以慘痛的故事尋求關注,在各種身心靈課程中尋求療愈。翻看書中安心成長和蛻變的篇章,我看見她呈現齣另外一種可能性。一方麵她安於DANG*當下一刻
......
安心
安心:P.E.T.父母效能訓練中國督導安心工作室創始人2009年至今,以公益講座、微課等形式開講,覆蓋受眾近20萬人;帶領P.E.T.工作坊過一百場;支持數以百計的人成為P.E.T.認證講師;她和越來越多誌同道閤者將以人為本的溝通理念和方式惠及越來越多的中國傢庭,改變瞭傢庭養育的潮嚮。她在生命的道路上探索著、分享著,追隨但不盲從,自省但不內疚,精進但不僵化,踐行但不苦修。她用“一念之轉”的極簡功課,重塑自身的信念係統之後,以轉念作業協助者的身份協助更多的人重寫人生劇本,開啓煥然新生。
●序自序chapter?1?不越界1.中國式界限2.不去侵犯,也不被侵犯3.少些期待,多點界限4.失去自己的疆域,就是泄瞭氣的氣球5.解除“都是因為我”的魔咒6.誰是需要幫助的人7.投射讓我們偏離真相?8.愛是*好的抗挫摺能力9.自我修復——孩子本有的智慧10.DANG*當他人發生衝突時,停止越界chapter?2?不評判1.沒有不乖這迴事2.DANG*當孩子說“我害怕”3.我呼你應,便是傾聽4.溝通是能量的傳遞5.有傾聽,少執拗6.問題是用來瞭解的,而不隻是解決7.看到真正的“洋蔥核”8.錶達真實感受,核實彼此信息9.傾聽,是我們能給齣的*好禮物chapter?3?負責任1.能自我負責就能自律2.覺察與自我負責是療愈的開始3.做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父母4.在密關係中映照齣自己5.不,不妨礙成長6.走齣戲碼,為現在的自己負起全部責任7.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chapter?4?無傷害1.怎樣說,纔能無傷害2.零懲罰、零奬賞的養育觀3.警惕防衛式攻擊4.溝通,而不是攻擊5.尋找消失的憤怒6.孩子的釋放型與試探型打人7.責任感養人,罪惡感毀人8.真正的道歉是一種深刻的告白9.有瞭尊重,沒瞭傷害10.通過調整環境,無傷害地化解衝突chapter?5?一緻性1.做真實的父母2.父母是孩子*好的療愈師3.無條件養育是一種邀請而非要求4.養育的初心,愛還是恐懼5.一緻性溝通,不再做煩躁的媽媽chapter?6?自我調整1.擁抱情緒2.穿越生命的戲碼拿迴力量3.驅逐心魔,看見真相4.一念放下,萬般自在5.你是受過傷,但你不是受害者6.你是要對的,還是要幸福7.轉化抱怨為創造力8.協助孩子一起轉念
沒有不乖這迴事剛上完工作坊的小米突然有瞭個發現:“我兒子很喜歡自己小時候的衣服,新買的衣服都不喜歡穿,我剛剛突然想到瞭原因,因為我每次看他小時候的照片都會說你小時候好可愛啊……我一直沒發覺,原來他的小時候就成瞭所謂的‘彆人傢的小孩’,我一直討厭‘彆人傢的小孩怎麼怎麼好’的說法,原來我也在做這樣的事情。傢裏牆上掛著兒子小時候的照片,所以我真的經常這樣說。”成都有位媽媽苦惱於孩子一進市就一定要刷卡買東西,在與我聊天的過程中,她突然想起,有一次DANG*當孩子拿著她的卡給售貨員刷時,旁邊有位奶奶把孩子猛誇瞭一頓,就是在那次之後,孩子纔一進市就要買東西的。杭州工作坊有位媽媽經過傾聽,發現孩子不去幼兒園的原因是感覺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瞭;不想穿某件衣服,原來是那件衣服穿上身會有刺痛感。有位成都的媽媽發現,在奶奶把孩子的玩具強行送給其他小朋友後,孩子就變得不願意分享
......
.........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把“責任”這個詞重新定義瞭。在傳統的教育語境中,責任往往與懲罰掛鈎,好像孩子做錯瞭事就必須承擔後果,這個後果通常是負麵的。但在這本書裏,責任變成瞭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和自我賦能的過程。作者巧妙地引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我可以影響我的處境”的信念,而不是“我做瞭錯事所以要受罰”的屈從感。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後果與懲罰的區彆”的論述,那簡直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懲罰往往是父母情緒的投射,是與愛剝離的,而自然或邏輯後果則是教育的自然組成部分,它能讓孩子深刻體會到自己的選擇帶來的影響,從而主動調整行為。我嘗試在孩子弄壞玩具後,讓他參與到修復過程中,或者用零花錢購買替代品。這個過程雖然比直接斥責要耗費更多心力,但孩子學會瞭尊重物品、學會瞭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種滿足感和學習到的東西,是任何體罰或嚴厲的指責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真正教會我的,是如何培養一個擁有內在自律和強大內心的人格。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是相當瞭得的,它不像許多同類書籍那樣乾巴巴地堆砌心理學名詞,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一種哲學的思辨性。作者的敘述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如潺潺流水般溫柔細膩,時而又如同晨鍾暮鼓般振聾發聵。特彆是關於“界限”的探討,我以前總以為“界限”就是嚴格的“不許做”和“必須做”,是限製孩子自由的東西。讀完這本書後,我纔明白,健康的界限恰恰是愛的延伸,它不是為瞭束縛,而是為瞭提供一個安全探索世界的框架。書裏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隻有當孩子感到被全然接納時,他們纔真正有勇氣去麵對失敗和不完美。這讓我反思瞭自己過去對孩子成績的過度關注,那種無形的壓力其實正在扼殺他們的創造力和冒險精神。我開始嘗試著將我的期望轉化為支持,把失敗看作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需要被懲罰的錯誤。這種觀念的轉變,是潛移默化的,但其力量是巨大的。它讓我不再執著於孩子要成為“彆人傢的孩子”,而是專注於幫助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裏行間都透露著對讀者的尊重,讓人能夠沉浸其中,不願停歇。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呼吸感”。很多教育書讀完後會讓人感到焦慮,因為它們似乎總在強調我們做得不夠好,我們必須立刻改變。但《在遠遠的背後帶領》則像一位睿智的長者,他並不急於提供速效藥方,而是耐心地陪著你,在你最迷茫的時候,輕輕地推一把,讓你自己找到方嚮。它沒有提供那種“一招鮮吃遍天”的套路,而是專注於培養父母自身的“覺察力”和“同理心”。這種對溝通方式的深入剖析,特彆是關於非暴力溝通的實踐指南,對我個人的人際關係都有極大的助益。我發現,當我學會瞭在與伴侶、同事的交流中也運用這種“不評判、不指責”的模式時,我的生活質量都得到瞭提升。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育兒範疇,它提供的是一種更成熟、更具人性光輝的生活哲學。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愛,如何放下控製,如何在愛與自由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讀完之後,我不是感覺被灌輸瞭知識,而是感覺自己被溫柔地重塑瞭,更加有信心和耐心去迎接每一個清晨的親子時光。
評分老實講,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剛開始接觸這本書時,對於這種強調“內在狀態”和“無評判”的理念有些不以為然,覺得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難以操作,太理想化瞭。畢竟,誰傢的孩子不是三天兩頭惹齣點亂子,總得要管教吧?然而,越往後讀,我越發覺得這種“不越界”的理念,恰恰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所在。它不是提倡放任自流,而是要求父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期望,再與孩子建立真正的連接。書中通過大量的場景還原,展示瞭當我們放下“我是為你好”的執念時,孩子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展現齣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書中描述瞭一個關於孩子執意要穿雨靴去上學的場景,我以前可能會強行換掉,擔心孩子被嘲笑。但書裏提倡的,是先傾聽他穿雨靴的理由,即使理由很幼稚。當我嘗試這樣做後,我發現孩子穿雨靴隻是因為他覺得雨靴酷斃瞭,而不是因為他真的覺得外麵在下大雨。一旦他的“酷”被我看見瞭,他自己就會在齣門前猶豫一下,甚至主動提齣換鞋。這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不聽話”,其實隻是孩子在爭取被看見、被理解的權利。這本書,成功地將高深的教育理念,轉化成瞭可以日常操作的智慧。
評分這本《在遠遠的背後帶領》的封麵設計就給人一種寜靜而深邃的感覺,那種淡雅的色彩搭配和留白的處理,仿佛在訴說著一種不張揚的力量。我讀完之後,深切地感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感。以往看育兒書籍,總覺得是在教我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設立嚴苛的規矩,讀起來心裏總是緊綳著,生怕自己做不好,孩子就學不會。但這本,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強調的不是控製,而是一種“跟隨”的藝術,讓我學會退後一步,真正去觀察我的孩子,瞭解他們內在的需求和成長的節奏。書中的很多案例都非常貼近生活,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述瞭親子互動中的細微之處。比如,當孩子因為一件小事大發脾氣時,作者並沒有急著去糾正行為,而是引導我們去探究情緒的根源。這種處理方式讓我茅塞頓開,我開始嘗試在情緒爆發時,先接納和理解,而不是急於平息場麵。效果立竿見影,孩子似乎更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感受瞭,我們的衝突也減少瞭不少。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自身的局限和恐懼,迫使我直麵我內心的焦慮,從而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養育的挑戰。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點燃孩子內在的火花,而不是用外部的鞭子驅趕他們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