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斯特恩著的《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精)》通过“铁血宰相”俾斯麦与犹太银行家布莱希罗德的双重传记,探索德意志帝国的政治文化、大众心理,并藉由不同领域和主题间的联系,包括金融和政治、**和对外政策、私人和公共顾虑、个人野心和历史潮流,深入剖析19世纪欧洲的外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金与铁》描绘在德国犹太人崛起的背景下反犹主义的出现及普遍化,通过回顾犹太人在19世纪取得的成功及随之而来遭受的排斥压迫,解释希特勒崛起的深层因素,探索辉煌的第二帝国如何成为带来20世纪巨大灾难的第三帝国。
1862年在普鲁士议会上的演讲为俾斯麦赢得了“ 铁血宰相”的称号,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多依靠金 钱与煤铁,而不是铁血。弗里茨·斯特恩著的《金与 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精)》采 取独特的视角,选择俾斯麦与其普鲁士犹太银行家布 莱希罗德的关系为主线,描绘了德国政界与金融界千 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德国的两个世界:资本主义的新世 界和古老封建精神的旧世界。身为少数族裔的犹太人 的成功及社会流动带来的利益冲突,不但揭示了新德 意志帝国及其统治阶层的脆弱,*展现了财富的两面 性——既威胁到传统,又提供了社会流动的希望。
斯特恩通过俾斯麦、威廉一世皇帝、德国及外国 的政客和银行等与布莱希罗德之间的往来,呈现权贵 们如何藉由布莱希罗德获得有形和无形的利益。例如 他曾为俾斯麦筹集普奥战争的军资、管理庄园,甚至 收买记者充当间谍。然而斯特恩探究的不止于此,他 深入讨论当时的反犹主义。权贵们有求于布莱希罗德 ,背后却对他颇为鄙夷,因为布莱希罗德代表社会弱 势群体憎恶的犹太人和资本家的罪恶。而通过这位银 行家的回应,《金与铁》展现了德国人和犹太人的虚 伪和自欺如何上升为支配体系,*终如何产生可怕的 影响。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译作有《黑死病》、《骑士之爱与游吟诗人》、《论欧洲》、《拷问法国大革命》等。
导读 焦虑的联盟
插图目录
缩写说明
导言
**部分 危险的崛起,1859-1871
第一章 初逢:容克贵族与犹太人
第二章 俾斯麦的生存斗争
第三章 宝座和绞刑架间
第四章 银行家与俾斯麦的胜利
第五章 俾斯麦的钱袋和布莱希罗德的地位
第六章 第三场战争
第七章 凡尔赛宫里的狂妄
第二部分 帝国的银行家
第八章 新柏林的新男爵
第九章 政治和经济上的帝国风格
第十章 贪婪与阴谋
第十一章 第四等级
第十二章 发财的亲王
第十三章 银行业与外交界
第十四章 罗马尼亚:权宜的胜利
第十五章 不情愿的殖民者
第十六章 俾斯麦的倒台
第三部分 融合的痛苦
第十七章 作为爱国新贵的犹太人
第十八章 新反犹主义的人质
第十九章 苦涩的结局
后记 家族的衰败
注释
致谢
参考书目
索引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别出心裁,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两个核心人物——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的视角,如同两面棱镜,折射出德意志帝国建立过程中那些错综复杂的光影。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人物的微观心理相结合,让读者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也能深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俾斯麦的“铁血”形象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颠覆性的解读,我看到了他除了政治上的强硬之外,也有其细腻敏感的一面,他对国家统一的执着,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在孤独中承受的压力,都通过书中生动的描写展现在我面前。而布莱希罗德,这位在金融界呼风唤雨的犹太银行家,他的形象也得到了丰富的展现。他不仅仅是俾斯麦的“金库”,更是他重要的战略伙伴和政治参谋。书中关于布莱希罗德如何利用其广泛的人脉和金融影响力,为俾斯麦的政治行动提供支持,以及他在外交场合扮演的微妙角色,都让我耳目一新。这种双线叙事,让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张力,也让人物的塑造更加立体丰满。作者在考证史料的同时,也注重叙事的文学性,使得阅读过程既有知识的充实,又不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性。这本书让我对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这对“黄金组合”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政治与金钱的结合,更是思想与行动的碰撞,是对一个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塑造。
评分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作者并非仅仅引用了官方文献和历史著作,而是深入挖掘了大量的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通过对这些一手资料的细致梳理和解读,作者成功地还原了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在德意志帝国建立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幕后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俾斯麦与布莱希罗德之间通信的片段所吸引,那些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文字,让我得以窥见他们作为朋友和政治伙伴之间的真实互动。布莱希罗德的金融才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如何为俾斯麦提供资金支持,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影响国际局势,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而俾斯麦的政治远见和战略布局,也通过这些细节得以更加清晰地呈现。书中对于当时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分析,也显得十分透彻,为理解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背景。作者对史料的运用,使得本书的论证逻辑严谨,结论令人信服。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解读视角的示范。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更学到了如何去审视和解读历史,如何从细微之处洞察宏大的时代变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它对于“现实政治”背后的人性挣扎和道德困境的深入挖掘。俾斯麦的政治手段无疑是高明且有效的,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手段,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但他是否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道德代价?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赞颂俾斯麦的功绩,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和伦理框架下进行审视。我看到了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情感,甚至利用他人的弱点,其决策过程的艰难与复杂。而布莱希罗德,作为一名犹太人,在那个反犹情绪暗流涌动的时代,能够与俾斯麦建立如此深厚的合作关系,其本身就充满着戏剧性。书中对布莱希罗德在社会地位、民族身份以及个人情感上的挣扎也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他如何在高压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国家需求,以及他对俾斯麦的忠诚是否掺杂着更深层的动机,这些都是书中值得玩味之处。作者通过对这两位人物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的刻画,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它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人性的纠葛。这本书让我思考,伟大的成就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艰难的抉择,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它提醒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地套用当代的道德标准,而应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和体谅。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这一宏大的政治事件,更深入地探讨了这场变革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现实政治”理念,在推动统一的同时,也对德国的社会结构、民族认同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书中对当时德国社会阶级分化、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人运动兴起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新帝国建立后所面临的内部挑战。而布莱希罗德作为金融巨头的身份,也让书中关于德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构建以及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的论述,显得尤为生动和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并没有回避俾斯麦及其政策的争议之处,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分析了其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例如,书中对俾斯麦在统一后如何处理与其他欧洲列强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利用民族主义来巩固帝国统治的策略,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我对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整合,更是一场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评分作者在叙事上展现出的“留白”艺术,令我回味无穷。书中并非事无巨细地罗列所有信息,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些悬念和未竟之处,引导读者自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在描述俾斯麦与布莱希罗德的某些关键性对话时,作者往往会给出对话的背景和大致内容,但具体细节和双方的真实想法,则留给了读者去想象。这种“留白”并非偷懒,而是作者对读者智识的尊重,它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历史的解读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这种“留白”也为人物的形象增添了神秘感和深度。俾斯麦的某些决策,其背后的考量并非完全透明,布莱希罗德的某些支持,其动机也并非单一同质。这种模糊性,反而更接近真实的个体,更贴近复杂的人性。通过这种“留白”,作者成功地避免了将人物和事件简单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和开放的理解空间之中。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叙事方式,以及他在文字之外想要传达的更深层含义。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和逻辑脉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编年体或者主题式划分,而是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演变,进行了一种更为动态和有机性的组织。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似乎在暗示着该章节的核心内容,又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前后的内容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严谨而又流畅的叙事整体。作者对于不同史料的整合和运用,也显示了其高超的叙事技巧。他能够将枯燥的政治事件,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篇章。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我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艺术的享受。它让我明白,一本好的历史著作,不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和观点的独到,更在于其叙事结构的精巧和文学性的表达。这本书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评分读罢此书,我仿佛亲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盛宴。作者以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细腻的笔触,将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的政治舞台徐徐展开。俾斯麦,这位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在他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史书字迹,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我看到了他深邃的目光中闪烁着雄才大略,看到了他与列强周旋时的狡黠与坚定,更看到了他在面对国家分裂与统一的十字路口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做出的艰难抉择。书中对于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描述,不仅仅是战役的复盘,更是对俾斯麦高超战略运用和对时局精准判断的精彩注解。他如何巧妙地利用法国的傲慢,如何拉拢意大利,又如何孤立奥地利,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算计与智慧,令人叹为观止。而布莱希罗德,这位在俾斯麦身边默默付出的身影,其重要性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不仅仅是俾斯麦的金主,更是其政治战略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的情报来源。书中关于他们之间信件往来的描写,以及布莱希罗德在幕后为俾斯麦奔走协调的细节,让我看到了这两位核心人物之间深厚的信任和默契。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现实政治”并非冰冷的权谋,而是建立在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局势深刻洞察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它也让我认识到,一个伟大国家的崛起,往往离不开像俾斯麦这样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以及像布莱希罗德这样甘于奉献的幕后英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人性、权力、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金色的“金”字与深邃的“铁”字交织,隐喻着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以及他如何将分散的德意志邦国凝聚成一个强大的帝国。书名中的“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两个名字,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政治风云的兴趣,特别是这两位关键人物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我一直对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义浪潮和列强争霸的历史时期颇感兴趣,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俾斯麦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他如何运用“现实政治”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博弈,一步步瓦解旧秩序,重塑欧洲格局。同时,我也对布莱希罗德作为俾斯麦的密友和 finanzieller Berater (财务顾问),在幕后提供了怎样的支持和影响感到好奇。他是否仅仅是俾斯麦的工具,还是在其中扮演了更积极的角色?书名中的“精”字,暗示着本书的深度和精炼,让我对作者的研究功底充满信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能挖掘出人物内心的动机、决策的考量,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氛围和思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理解上的某些空白,也让我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时代的双重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个金戈铁马、风起云涌的年代,感受俾斯麦与布莱希罗德携手缔造德意志帝国的心路历程,理解那段历史留给后世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喜的一点是,它在保持历史的严谨性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将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仅仅视为政治符号或历史工具,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作为个体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我看到了俾斯麦在追求国家统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所承受的孤独,他并非冷酷无情,他也有其作为人的情感和羁绊。而布莱希罗德,这位在镁光灯之外默默付出的人,他的聪明才智、他的风险承担,以及他对俾斯麦的忠诚,都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形象。书中对于他们之间友谊的描绘,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即使在政治斗争的残酷背景下,他们之间依然保持着真挚的情感。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遥远的存在,而是 relatable (可亲近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本书让我相信,即使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体的情感和精神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内在动力。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深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书中通过对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一系列决策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偶然性”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如果当时俾斯麦面临的局势略有不同,如果布莱希罗德的某个金融操作出现偏差,或者如果某位关键人物的情绪发生了微妙变化,那么历史的走向是否就会截然不同?书中关于普法战争的起因和发展,关于俾斯麦如何利用“埃姆斯电报”来制造战争借口,这些细节都充满了偶然性的因素。同时,书中的人物塑造也摆脱了脸谱化的窠臼,俾斯麦并非神话般的英雄,他也会犯错,也会犹豫,他也有其性格中的软肋。布莱希罗德也并非仅仅是财富的象征,他也有其人性的光辉和局限。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描绘成驱动历史的宏大力量,而是将他们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展现他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对历史和人物的 nuanced (细致入微) 描绘,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进程是无数个体选择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线性演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