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定价:45.00元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1080289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由李泽厚著,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部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由李泽厚著,主要内容:孔孟(1)孔子所维护的周礼,本是周公所建立的氏族贵族的规范化制度,其中包含着原始人道和民主遗风。古典文献与现代民俗学可相互印证这一点。
(2)但历史向来是在悲剧性的二律背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必将消失的氏族社会中的人道意识却构成了孔学的中心。
(3)孔子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奠下了始基。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4)“仁”的四个层面:(A)血缘基础,(B)心理原则,(C)人道主义,(D)个体人格。四因素的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其精神特征是“实践(用)理性”。
(5)为重要和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情感原则,它是孔学、儒家区别于其他学说或学派的关键点。
(6)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7)孔子仁学对中国民族长久而巨大的影响和它的优缺点。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由李泽厚著,主要内容:孔孟(1)孔子所维护的周礼,本是周公所建立的氏族贵族的规范化制度,其中包含着原始人道和民主遗风。古典文献与现代民俗学可相互印证这一点。
(2)但历史向来是在悲剧性的二律背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必将消失的氏族社会中的人道意识却构成了孔学的中心。
(3)孔子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奠下了始基。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4)“仁”的四个层面:(A)血缘基础,(B)心理原则,(C)人道主义,(D)个体人格。四因素的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其精神特征是“实践(用)理性”。
(5)为重要和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情感原则,它是孔学、儒家区别于其他学说或学派的关键点。
(6)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7)孔子仁学对中国民族长久而巨大的影响和它的优缺点。
(8)孟子的“仁政一不忍人之心一四端一人格本体”的内收路线。赋予心理情感以先验的形上性质,终归结为道德主体性的建立。
(9)伦理相对主义与*主义。中国伦理学特点:一方面强调道德的先验普遍性、*性,另方面又强调此先验、普遍、*即在经验的感性、心理之中。体用不二。
(10)孟子奇特的“养气”说:理性凝聚(“集义”)为意志,人凭这种凝聚了理性的感性(“气”)能与天地相交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适合中国古代思想研究者阅读。
目录
内容提要
孔子再评价
一 “礼”的特征
二 “仁”的结构
三 弱点和长处
四 附论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 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二 墨家思想并未消失
孙老韩合说
一 兵家辩证法特色
二 《》三层
三 所谓“益人神智”
荀易庸记要
一 人的族类特征
二 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三 天、道、人
秦汉思想简议
一 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二 天人宇宙论图式
三 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四 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庄玄禅宗漫述
一 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二 人格本体论
三 瞬刻永恒的高境界
宋明理学片论
一 由宇宙论到伦理学
二 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 “心”的与感性
四 遗产的两重性
五 《片论》补
经世观念随笔
一 “内圣”与“外王”
二 “治人”与“治法”
三 经学与史学
试谈中国的智慧
一 时代课题
二 血缘根基
三 实用理性
四 乐感文化
五 天人合一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度潜水,而不是在海面上轻松航行。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否则初次接触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概念源头和流变细节的章节时,信息密度非常高。但是,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维节奏,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表现出的那种“不站队”的学理性态度,他没有急于评判哪一种思想更“优越”,而是专注于展示它们各自体系的自洽性与历史必然性。例如,他对法家思想中“势”与“术”的分析,摆脱了传统上将其妖魔化的倾向,客观地揭示了其在构建早期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冷静而全面的审视,使得全书的论断都显得分量十足,经得起推敲。
评分我最近在看几本关于古代社会结构的书,发现这本书在理解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心态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拘泥于线性时间推进,而是像一幅精妙的织锦,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进行交织对比。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魏晋玄学的探讨部分,作者没有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对儒家正统的反叛,而是将其置于士族阶层权力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分析了“竹林七贤”那种看似洒脱背后的政治无奈与生命哲学转向。那种从宏观历史脉络中提炼出微观个体精神状态的功力,令人叹服。读完这一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超脱,那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是一种在乱世中求得安顿的生存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思想”从冰冷的文字中解放出来,还原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微的文本解读完美结合起来。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停留在事件的罗列,也不像纯粹的哲学著作那样沉溺于抽象的思辨。作者的笔法非常擅长捕捉思想“拐点”时的那种微妙氛围。譬如,它对宋明理学中“格物致知”的重新阐释,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将原本被认为偏向内省的功夫,与当时社会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渴望建立起了一条清晰的脉络。这种将思想史还原为“人”的活动的努力,让那些沉寂了千年的思想重新焕发出活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更是在激活历史,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是如何努力去理解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偏学术性的著作有些畏惧,总觉得会枯燥乏味,充满术语。然而,这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叙事节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总能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然后带领读者顺着逻辑的藤蔓一步步解开谜团。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佛学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思想发生“化学反应”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佛道儒三家的兼容并蓄,而是深入剖析了例如“性”与“空”概念在相互渗透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漂移和本土化改造,这种跨文化思想交流的动态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有一种侦探小说般的快感,每揭开一层表象,都能看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力在起作用。对于希望全面理解中国文化如何熔铸而成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角。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起来真像走进了一个迷宫,但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迷宫。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流变,简直是做了一次彻底的考古发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儒家与道家核心概念时的那种严谨与深刻,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概念对比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功能与形而上学基础。比如,书中对“仁”与“道”的辩证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对立的概念是如何在深层逻辑上相互支撑的。行文间,偶尔会引用一些罕见的出土文献或古代注疏,这让整个论述的厚度瞬间增加,绝非一般通俗读物所能比拟。对于那些渴望了解中国思想源头活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扎实、有力的理论框架,绝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做到了“见木见林”。只是有些段落的句子结构稍显复杂,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间的深意,但付出这样的努力是绝对值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