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沃森著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上下)(精)》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以兼收并蓄的写作囊括了人类思想到20世纪初为止的全部历程,结合本社将于2018年出版的《20世纪思想史》,可以说收录了人类有史以来已然确立影响力的所有重要思想,而且本书不仅仅回答了那些关乎人类命运的大思想和大问题,也关照了诸如公元前后的概念分别何时诞生等“小问题”,不仅具备百科全书的广博,也富有很大的趣味性。 本书不像许多哲学史或科学史那样,局限于自身的领域,而是通过“实验”和“灵魂”这两条同样重要的线索,回望了人类智力发展的历程。“实验”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而“灵魂”则是人文学科所掌管的领域,是人类亘古以来不断认识自身的尝试。这种文理并重的写法,令本书兼顾了这两个领域的思想大成,做到了对人类思想成就的真正梳理和记录。 本书还抛弃了西方作者普遍存在的欧洲中心观念,对东方思想,尤其对中国思想在历史关键时期所起的作用有所关照,比如古代发明、理学和“毛笔文化”,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性质和地位,都在书中有所涉及。
彼得·沃森著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上 下)(精)》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 全书式巨著。纵览自人类直立行走与取火直至20世纪 初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远古智人本是非洲一种毫不起眼的灵长类动物, 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令他们扩散至整个地球,甚至踏 上探索外太空的征程?又是什么样的发展使他们反思 人类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进而采取一种有良知的生活 方式?沃森以发人深省的笔法讲述人类何以成为** 的人类,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
这是一部依思想撰写的通史,历史不再是王朝* 迭和成王败寇,而是那些为了推进人类理解世界、理 解自己而做出贡献的重要思想和思潮。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 ),英国思想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社会》杂志副主编,为《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观察家》等报纸撰写过专栏,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德国天才》等。
中文版序
作者按
思想史大事记
前言 历***重要的思想:一些候选
序曲 发现时间
**部 从露西到吉尔伽美什:想象的演化
1 语言之前的思想
2 语言的出现及战胜寒冷
3 神灵的诞生,房屋和家的演化
4 智慧之城
第二部 从以赛亚到朱熹:灵魂的传奇
5 祭祀、灵魂、救世主:“精神的突破”
6 科学、哲学和人文学科的起源
7 以色列思想与耶稣思想
8 公元0年的亚历山大港,西方和东方
9 法律、拉丁语、读写能力和自由七艺
10 异教徒和基督徒,地中海和日耳曼传统
11 书籍的浩劫,基督教艺术的兴起
12 巴格达和托莱多的哲学与代数
13 印度数字、梵语、吠檀多
14 中国的士大夫、理学和毛笔文化
第三部 历史的伟大转折:欧洲的加速发展
15 欧洲的观念
第四部 从阿奎那到杰斐逊:攻击**、世俗思想和现代个人主义的诞生
16 “上帝与人之间”:教皇的思想控制手段
17 学术的传播和**性的兴起
18 世俗的到来:资本主义、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
19 想象力的爆发
20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精神视野
21 印第安人的心灵:新大陆的思想
22 历史一路向北:新教在思想上的影响
23 实验天才
24 自由、财产和社会: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起源
25 “无神论恐慌”和怀疑论的到来
26 从灵魂到心灵:寻求人性的法则
27 工厂的概念及其影响
28 美国的创造
第五部 从维柯到弗洛伊德: 平行的真理,现代的不协调
29 东方的文艺复兴
30 伟大的价值颠覆:浪漫主义
31 历史、史前史和深度时间的兴起
32 关于人类秩序的新思想:社会科学和统计学的起源
33 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应用与滥用
34 美国精神与现代大学
35 十字架的敌人:灵魂的终结
36 现代主义与无意识的发现
结语 电子、元素和难以捉摸的自我
注释和参考文献
索引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漫长的“精神漫游”。作者的笔触非常具有个人色彩,但绝非武断。他擅长使用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述那些晦涩的概念,使得即便对于初次接触某些哲学流派的读者来说,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精神。例如,他对某个哲学流派“对永恒的渴望”的比喻,那种将形而上学的追求赋予具象形态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它不要求读者必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鼓励每个人都能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思考“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因为它更像是一个思想上的“老朋友”,每次重逢,都会带来新的启发和共鸣,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流中,重新校准自己内在的“思想罗盘”。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的上卷,其间经历了数次想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深刻见解的冲动。作者在梳理早期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神话到早期的哲学思辨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手法令人叹服。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将每一种思想的产生,置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乃至物质生活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比如,在讨论古希腊哲学家如何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本原”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当时社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描述,让读者明白,一个“原子”的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特定时代下理性思维的必然产物。这种将思想嵌入“泥土”中的写法,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发展脉络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他们说了什么”,更是“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这才是真正的思想史教育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对西方理性精神演进的刻画,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尤其是在进入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章节,作者对知识传播渠道和权力结构变化的处理,让我对“思想的牢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没有将中世纪描绘成一个完全黑暗的时代,而是细致展示了禁锢之下依然存在的知识的暗流和萌芽。当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提出时,那种知识分子内心挣扎的描写,那种从信仰世界向科学世界的艰难跨越,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感同身受。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学者的低语,感受到他们面对真理与权威时的巨大勇气与恐惧。这种对人类精神张力的捕捉,远超一般的教科书式介绍,更接近于一部波澜壮阔的精神史诗的舞台剧本,让人为人类求知欲的顽强生命力而动容。
评分这本书的下半部对近代思想的梳理,展现了作者驾驭复杂思潮的能力。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到浪漫主义的激情反叛,再到社会思潮的剧变,作者像一位高明的交响乐指挥家,让无数看似对立的声音和谐地汇入同一部宏大的乐章之中。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学派之间相互辩驳、相互渗透的过程的描绘。例如,当分析19世纪的社会经济变革如何催生了全新的政治哲学时,作者并没有僵硬地将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等并列,而是展示了它们是如何从对工业化社会弊端的共同批判中,走向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这种动态的、辩证的分析方法,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近现代思想冲突的根源,避免了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标签化的倾向,让人明白,思想的演进永远是一个充满张力和选择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传递出一种庄严的历史厚度。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深邃,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恰到好处地衬托出“思想”二字的重量感。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对于这种动辄横跨数个世纪的宏大叙事,清晰易读的版式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有效缓解读者在面对庞杂信息时的疲劳感。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思想家或理论出现时的插图或图表设计,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对复杂概念的视觉化辅助,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更加具象可感。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光是捧在手上摩挲,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本身的敬畏之心。好的载体能为思想的传播增添一份仪式感,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让人愿意沉下心来,郑重对待其中的每一页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