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思想史著作。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是思想观念。在作者看来,思想观念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某一历史时期实际存在的、对当时人而言很重要的;另一类则是几个世纪之后才为人们所拥有的。对于后者的研究比较常见,比如针对以朱熹为中心的思想流派从北宋到元代不断发展壮大的描述与考察,正是以现有“传统”为支点,去“筛选”历史的范例。而作者的目的,乃在于打破这种预设与成见,回到历史进程本身中去。
那么本书究竟是如何落实上述研究取向的呢?就研究对象而言,本书关注的焦点是朱熹身后——宋金元时期的思想遗产,也可以说是“后朱熹时代”的儒学思潮,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主体部分研究的时间段是北宋、南宋、金、元这四个或有交错重叠的时间段;其二,研究对象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不同思想流派中的主要思想家。例如,王柏作为朱学信徒,虽然并未质疑《中庸》的真实性,但也质疑了其章节安排等问题。郝经尊奉朱熹思想,但也具备相当的独立性。这两个个案研究足以证明,朱熹追随者的形象远比他们被学界主流所描述的要更为复杂。
本书正文部分旨在以一种更具联系性与整体性的(而非追溯性的)视角,通过研究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来考察11至13世纪乃至13世纪以后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之间的某种复杂关系。第一部分侧重于研究与朱熹观念不同的思想家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第二部分则集中探讨元代郝经对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的观点,其中亦包括郝经的《中庸》与道统观念。两部分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突破了以往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上对特定谱系上人物的过度关注,阐明了朱熹逝世之后至13世纪,朱熹的思想遗产在南北方的存续与发展。附录收录两位作者共计八篇文章,俱为从不同角度烘托、补充、拓展正文主旨,与主体内容相得益彰。
苏费翔(Christian Soffel),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2002-2004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12年起任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包括《博学宏辞的学者与朝代的交替:王应麟的<困学纪闻>》等。
田浩 (Hoyt Tillman),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与东亚语言学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授。2000年获得德国洪堡奖,自2004年以来担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包括《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朱熹的思维世界》等。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四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著作包括《宋代<四书>学与理学》《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等。
中文版序
序言一
序言二
导言
第一部分 宋代的《中庸》与道统问题
第一章历史和汉学背景
对关键词“中”“庸”的解释
《中庸》作者的身份:主张、怀疑和修正
第二章宋代对《中庸》的认识:欧阳修、苏轼、朱熹、叶适及王柏
北宋时期对《中庸》的怀疑
朱熹和《中庸》
叶适、朱熹和《中庸》
王柏对《中庸》的阐释与对朱熹的评述
第三章道统与《中庸》
朱熹之前“道统”概念的早期用法
朱熹、道统与《中庸》
叶适论道统及朱熹
王柏与道统
第二部分宋金元文化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第四章郝经和宋金元时期的道学
第五章宋、金、元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王朝的正统问题
第六章郝经对经典、《中庸》与道统的反思
《中庸》与道统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朱熹之前“道统”一词的用法(苏费翔)
宋人道统论——以朱熹为中心(苏费翔)
《近思录》,《四子》之阶梯——陈淳与黄榦争论读书次序(苏费翔)
我与中国研究的不解之缘(田浩)
朱熹与道学的发展转变(田浩)
金朝思想与政制概说(田浩俞宗宪)
金代的儒教——道学在北部中国的印迹(田浩)
因“乱”而导致的心理创伤:汉族士人对蒙古军人入侵回应之研究(田浩)
译者后记(肖永明)
? 当我们运用充满价值意味的术语,诸如“主流”“大传统”“正统”等关键词的时候,有必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术语的使用将有利于特定的学者群体。
? 尽管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朱熹和南宋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北方,从北宋到金代,直到元代,一直延续的态度与观念也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时期中国北方思想传统的遗产被遮蔽,大多数学者强烈关注朱熹的创新性,以及从北宋到朱熹、又从朱熹到元朝统治下的北方这一思潮的延续性。
? 近距离的考察往往使我们发现,这些朱熹追随者的形象远比他们被学界主流所描述的要更为复杂。这种复杂性,也许可以部分解释王柏和郝经为何常常被宋元儒学史的宏大叙述所忽略的原因。
? 这说明帝国后期和现代的学者都严重夸大了朱熹在13世纪的地位以及被接受的程度。
? 如果对此加以深究,我们很可能会推测,归根到底,20 世纪学界觉得郝经的思想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可是这种观点实际上更多地反映了现代思想中才存在的抵牾。
阅读本书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酣畅淋漓的探戈。作者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典型的、高度凝练的学术语言,句法结构复杂,信息密度极高,绝不允许读者有丝毫的懈怠。你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跟上他思绪的跳跃和深度的挖掘。这并非意味着它晦涩难懂,恰恰相反,是思想的深度要求你必须投入同等的专注力。每当读完一个章节,都有一种强烈的被挑战后又被满足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辩论。对于那些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耐心去适应,但对于渴望在严肃学术中寻求挑战和突破的同好来说,它绝对是一份厚重的、值得反复咀嚼的盛宴。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叙事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面对“文化权力”和“政治文化”这种宏观概念,很容易陷入空泛的理论阐述,但本书似乎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将抽象的理论依托于具体、微观的历史个案——宋金元时期的《中庸》阐释与“道统”建构。这种由点及面的研究方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儒家经典解读,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辨析不同学派对“道统”继承权的争夺时,作者的分析逻辑如同抽丝剥茧,层次分明,毫不含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文本细节的精妙解读,揭示出权力运作的深层机制,这才是真正高水平的史学研究应有的面貌。
评分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此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既有范式的挑战和拓展。长久以来,我们对宋金元之变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军事冲突和民族融合,而本书则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战场。它清晰地展示了在王朝更迭的剧烈动荡中,儒家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核心经典的重新诠释(特别是对“中庸”中蕴含的道德权威的界定),来构建或巩固自身的文化正当性和政治话语权。这种从“文化构建”层面切入历史进程的视角,为我们理解古典中国的政治变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和复杂性的分析框架,无疑会引发后续学者的广泛跟进和讨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中华书局的出品一贯保持着严谨和典雅的风格。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在书籍制作上的用心。封面设计虽然没有过于花哨的元素,但那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与书名所蕴含的学术深度非常契合。内页的字体清晰易读,注释和引文的编排也做得井井有条,这对阅读古代文献和复杂思想体系的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佳作。阅读体验上,无论是长时间的研读还是偶尔翻阅,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读者需求的细致考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在当下快节奏的出版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让人在进入文本内容之前,就对作者和出版社抱有好感。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我注意到其中引用了大量罕见或容易被忽视的碑刻、私家文集和地方志中的零散记载,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了对主流思想史的论述之中。这种“旁征博引”并非堆砌,而是精准服务于论点的强化。比如,在探讨特定时期士人如何通过重构对《中庸》的理解来合理化其政治立场时,作者能够迅速调动出与之相匹配的证据链条,形成无可辩驳的论证力量。这种对一手材料的扎实掌握和驾驭能力,让整个论述显得坚实可靠,极大地提升了结论的说服力。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思想界风云变幻的读者而言,这些翔实的史料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