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宋金元时期的《中庸》与道统问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中华书局

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宋金元时期的《中庸》与道统问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浩,苏费翔 著,肖永明 译
图书标签:
  • 宋金元时期
  • 中庸
  • 道统
  • 文化权力
  • 政治文化
  • 中国古代史
  • 北京大学
  • 中华书局
  • 思想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0805
商品编码:2922836153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30
页数:391
字数:3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思想史著作。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是思想观念。在作者看来,思想观念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某一历史时期实际存在的、对当时人而言很重要的;另一类则是几个世纪之后才为人们所拥有的。对于后者的研究比较常见,比如针对以朱熹为中心的思想流派从北宋到元代不断发展壮大的描述与考察,正是以现有“传统”为支点,去“筛选”历史的范例。而作者的目的,乃在于打破这种预设与成见,回到历史进程本身中去。

那么本书究竟是如何落实上述研究取向的呢?就研究对象而言,本书关注的焦点是朱熹身后——宋金元时期的思想遗产,也可以说是“后朱熹时代”的儒学思潮,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主体部分研究的时间段是北宋、南宋、金、元这四个或有交错重叠的时间段;其二,研究对象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不同思想流派中的主要思想家。例如,王柏作为朱学信徒,虽然并未质疑《中庸》的真实性,但也质疑了其章节安排等问题。郝经尊奉朱熹思想,但也具备相当的独立性。这两个个案研究足以证明,朱熹追随者的形象远比他们被学界主流所描述的要更为复杂。


内容简介

本书正文部分旨在以一种更具联系性与整体性的(而非追溯性的)视角,通过研究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来考察11至13世纪乃至13世纪以后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之间的某种复杂关系。第一部分侧重于研究与朱熹观念不同的思想家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第二部分则集中探讨元代郝经对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的观点,其中亦包括郝经的《中庸》与道统观念。两部分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突破了以往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上对特定谱系上人物的过度关注,阐明了朱熹逝世之后至13世纪,朱熹的思想遗产在南北方的存续与发展。附录收录两位作者共计八篇文章,俱为从不同角度烘托、补充、拓展正文主旨,与主体内容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苏费翔(Christian Soffel),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2002-2004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12年起任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包括《博学宏辞的学者与朝代的交替:王应麟的<困学纪闻>》等。

田浩 (Hoyt Tillman),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与东亚语言学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授。2000年获得德国洪堡奖,自2004年以来担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包括《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朱熹的思维世界》等。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四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著作包括《宋代<四书>学与理学》《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等。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一

序言二

导言

第一部分 宋代的《中庸》与道统问题

第一章历史和汉学背景

对关键词“中”“庸”的解释

《中庸》作者的身份:主张、怀疑和修正

第二章宋代对《中庸》的认识:欧阳修、苏轼、朱熹、叶适及王柏

北宋时期对《中庸》的怀疑

朱熹和《中庸》

叶适、朱熹和《中庸》

王柏对《中庸》的阐释与对朱熹的评述

第三章道统与《中庸》

朱熹之前“道统”概念的早期用法

朱熹、道统与《中庸》

叶适论道统及朱熹

王柏与道统

第二部分宋金元文化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第四章郝经和宋金元时期的道学

第五章宋、金、元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王朝的正统问题

第六章郝经对经典、《中庸》与道统的反思

《中庸》与道统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朱熹之前“道统”一词的用法(苏费翔)

宋人道统论——以朱熹为中心(苏费翔)

《近思录》,《四子》之阶梯——陈淳与黄榦争论读书次序(苏费翔)

我与中国研究的不解之缘(田浩)

朱熹与道学的发展转变(田浩)

金朝思想与政制概说(田浩俞宗宪)

金代的儒教——道学在北部中国的印迹(田浩)

因“乱”而导致的心理创伤:汉族士人对蒙古军人入侵回应之研究(田浩)

译者后记(肖永明)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 当我们运用充满价值意味的术语,诸如“主流”“大传统”“正统”等关键词的时候,有必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术语的使用将有利于特定的学者群体。

? 尽管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朱熹和南宋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北方,从北宋到金代,直到元代,一直延续的态度与观念也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时期中国北方思想传统的遗产被遮蔽,大多数学者强烈关注朱熹的创新性,以及从北宋到朱熹、又从朱熹到元朝统治下的北方这一思潮的延续性。

? 近距离的考察往往使我们发现,这些朱熹追随者的形象远比他们被学界主流所描述的要更为复杂。这种复杂性,也许可以部分解释王柏和郝经为何常常被宋元儒学史的宏大叙述所忽略的原因。

? 这说明帝国后期和现代的学者都严重夸大了朱熹在13世纪的地位以及被接受的程度。

? 如果对此加以深究,我们很可能会推测,归根到底,20 世纪学界觉得郝经的思想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可是这种观点实际上更多地反映了现代思想中才存在的抵牾。


书名: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宋金元时期的《中庸》与道统问题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丛刊: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漫长画卷中,《中庸》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普适的价值,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儒家经典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本书聚焦于宋、金、元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中庸》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土壤中如何被阐释、被利用,以及它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探讨了“道统”观念在此过程中的流变与复杂纠葛。 宋代,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儒学复兴运动如火如荼。朱熹以其集大成者的姿态,将《中庸》置于“四书”的核心地位,并为其撰写了极具影响力的注疏。这不仅是对《中庸》文本本身的重新解读,更是一场旨在重塑儒家思想精神内核的文化运动。朱熹的《中庸》诠释,不仅强调了“诚”的本体论意义,更将其与“仁”、“礼”等儒家核心概念紧密结合,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形而上学支撑的儒家道德哲学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庸》的“致中和”思想,从一种修身养性的理想,上升为贯穿个人、家庭、国家乃至天下万物的宇宙论原则。 然而,朱熹对《中庸》的阐释并非孤立存在,它深深植根于当时的政治现实与文化权力斗争之中。北宋末年,政治上的危机促使士大夫们反思现有制度的弊端,并寻求思想上的支撑。朱熹所倡导的新儒学,以其严密的逻辑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强调,为统治者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也为知识分子群体提供了一种明确的精神归属和价值导向。通过对《中庸》的权威解读,朱熹及其追随者试图确立一种新的学术正统,并以此在士林中获得文化权力,进而影响政治话语。 “道统”概念在宋代的凸显,更是《中庸》与政治文化互动的重要载体。道统,本源于孟子对孔子道统的追溯,在宋代被赋予了更加鲜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内涵。士大夫们热衷于探寻历代圣贤的“道统”传承,试图证明自己的思想体系是“道”的合法继承者,从而获得政治上的正当性。朱熹更是将自己视为“道统”的集大成者,通过对《中庸》的解读,他将“道”的传承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国家的政治治理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了一套具有历史纵深感和哲学高度的“道统”理论。这套理论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学术发展,也直接塑造了统治者对自身政治合法性的认知。 进入金朝,面对强大的北方政权,《中庸》的命运与政治文化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金朝统治者在努力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汉族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难题。一些金朝士大夫开始接触并研究儒家经典,包括《中庸》。虽然他们对《中庸》的理解和阐释可能带有一定的异质性,但《中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被用来弥合民族隔阂,或为金朝的统治寻求文化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南宋的士大夫们则继续坚持并发展对《中庸》的阐释,将其视为抵抗金朝统治、维系中华正统的思想武器。在南北政权对峙的背景下,《中庸》的解读,乃至“道统”的争夺,都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朝代。蒙古民族的统治,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中庸》在元代的传播,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一方面,元朝统治者虽然并非儒学信徒,但出于统治的需要,也认识到儒家思想的价值,对《中庸》等经典有所推广,例如元仁宗曾下诏尊崇朱熹,并将其著作列为考试内容。这使得《中庸》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官方推崇的经典。 另一方面,不同于宋代士大夫那种高度统一的阐释模式,元代对《中庸》的解读出现了更多的分歧和创新。一些蒙古族或色目族士大夫,在学习和接受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尝试从新的角度理解《中庸》。他们可能更关注《中庸》的普适性价值,例如其关于中庸之道的论述,对于处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一些汉族士大夫在面对元朝统治时,可能对《中庸》的政治寓意进行了更为灵活的运用。他们或许会强调《中庸》中关于“君子”修身养性、安民生的话语,以应对现实的政治压力,或者从中寻找抵抗强权的文化资源。 “道统”在元代的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元朝统治者本身并未形成一套独立的“道统”叙事,而是更多地借用或容纳汉族士大夫的“道统”观念。这种情况下,关于“道统”的争论,可能更多地发生在汉族士大夫内部,他们试图在元朝的统治下,重新确立或捍卫自己心中的“道统”传承。一些人可能坚持朱熹的道统观,将其视为对抗蒙古文化冲击的精神壁垒;另一些人则可能试图对道统进行新的理解,以适应元朝的政治格局。 本书通过对宋、金、元时期《中庸》的阐释、传播及其与“道统”观念的互动,揭示了在不同政治文化语境下,一部经典如何被赋予多重意义,以及思想文化如何成为建构和争夺政治权力的重要工具。我们考察了不同学派、不同民族的知识分子如何解读《中庸》中的“诚”、“和”、“君子”等核心概念,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道统”的建构与传承,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与话语权。 研究宋金元时期的《中庸》与道统问题,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回溯,更是对文化权力如何作用于政治,以及政治文化如何塑造思想观念的深入探究。这三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思想与政治的复杂交织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本书力图呈现出一种精细而辩证的历史分析,揭示在看似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体系中,也存在着激烈的思想论争、权力博弈与文化变迁。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韧性与复杂性,以及《中庸》这一经典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新生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本书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酣畅淋漓的探戈。作者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典型的、高度凝练的学术语言,句法结构复杂,信息密度极高,绝不允许读者有丝毫的懈怠。你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跟上他思绪的跳跃和深度的挖掘。这并非意味着它晦涩难懂,恰恰相反,是思想的深度要求你必须投入同等的专注力。每当读完一个章节,都有一种强烈的被挑战后又被满足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辩论。对于那些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耐心去适应,但对于渴望在严肃学术中寻求挑战和突破的同好来说,它绝对是一份厚重的、值得反复咀嚼的盛宴。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叙事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面对“文化权力”和“政治文化”这种宏观概念,很容易陷入空泛的理论阐述,但本书似乎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将抽象的理论依托于具体、微观的历史个案——宋金元时期的《中庸》阐释与“道统”建构。这种由点及面的研究方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儒家经典解读,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辨析不同学派对“道统”继承权的争夺时,作者的分析逻辑如同抽丝剥茧,层次分明,毫不含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文本细节的精妙解读,揭示出权力运作的深层机制,这才是真正高水平的史学研究应有的面貌。

评分

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此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既有范式的挑战和拓展。长久以来,我们对宋金元之变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军事冲突和民族融合,而本书则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战场。它清晰地展示了在王朝更迭的剧烈动荡中,儒家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核心经典的重新诠释(特别是对“中庸”中蕴含的道德权威的界定),来构建或巩固自身的文化正当性和政治话语权。这种从“文化构建”层面切入历史进程的视角,为我们理解古典中国的政治变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和复杂性的分析框架,无疑会引发后续学者的广泛跟进和讨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中华书局的出品一贯保持着严谨和典雅的风格。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在书籍制作上的用心。封面设计虽然没有过于花哨的元素,但那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与书名所蕴含的学术深度非常契合。内页的字体清晰易读,注释和引文的编排也做得井井有条,这对阅读古代文献和复杂思想体系的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佳作。阅读体验上,无论是长时间的研读还是偶尔翻阅,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读者需求的细致考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在当下快节奏的出版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让人在进入文本内容之前,就对作者和出版社抱有好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我注意到其中引用了大量罕见或容易被忽视的碑刻、私家文集和地方志中的零散记载,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了对主流思想史的论述之中。这种“旁征博引”并非堆砌,而是精准服务于论点的强化。比如,在探讨特定时期士人如何通过重构对《中庸》的理解来合理化其政治立场时,作者能够迅速调动出与之相匹配的证据链条,形成无可辩驳的论证力量。这种对一手材料的扎实掌握和驾驭能力,让整个论述显得坚实可靠,极大地提升了结论的说服力。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思想界风云变幻的读者而言,这些翔实的史料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