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滴天髓》一书,相传为宋人京图撰,也有人说是明初刘基所作。清代道光年间,土人任铁樵毕生研究命学,针对当时命理学偏离阴阳五行生制化的正理,混乱芜杂,偏重于格局和神煞的问题,结合一生命理实践分篇增注,阐微发隐,正本清源,并以大量时人命造作为例证,这才扫除迷误,使命理学返回大道,并更加成熟。 提到《滴天髓征义》这部书,首先必须提到《滴天髓》原著,因为前者是后者的注释性著作。 《滴天髓征义》对原稿进行了精心的增删、改写和润饰,使全书内容更加精粹,文字更加凝炼。 这本《滴天髓征义(*新编注白话全译)》是“中国古代命书经典”系列之一。 《滴天髓征义(*新编注白话全译)》的作者是孙正治。 [原文]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沉稳厚重的气质,但内容上,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研讨会的会议记录汇编,而非精心编排的教程。我尝试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作者的思路,发现其论证过程极其严密,充满了严谨的逻辑链条,但这些链条往往深藏在复杂的语境之中。对于我这种更偏爱图表化、流程化的学习者来说,阅读体验稍显枯燥。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虽然细致入微,但似乎总是在不断地自我引用和旁征博引,使得主线有时变得模糊不清。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够让你快速上手、立竿见影的书籍,那么这本书很可能不会满足你的期望。它更像是邀请你加入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而不是提供一份现成的食谱。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这本著作的,坦白说,它的内容密度非常惊人,每一页都仿佛堆砌了无数的专业名词和复杂的推演逻辑。阅读过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爬升一步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去消化吸收前一个知识点。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阐述某些核心理论时,似乎采取了一种“跳跃式”的叙述方法,即假定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前置的基础知识,然后直接切入到高阶的辩证分析中。这种写法对于那些习惯了循序渐进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辅助资料,以确保我对书中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没有偏差。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视角,但其表达方式的晦涩,确实降低了其在大众范围内的可及性。
评分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内容,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对细节的偏执和对理论体系的宏大构建。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似乎试图建立一个自洽的、近乎完美的解释框架,但这框架的构建过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布满了荆棘。它很少使用现代学术中常见的清晰的定义和步骤分解,反而更倾向于用一系列相互印证的论述来构建其观点。我发现书中对于某些传统概念的重新诠释非常大胆,这无疑是学术探索的体现,但也使得原本就复杂的理论更添一层解读的难度。总的来说,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并希望在现有认知上寻找突破口的研究者,它像是一面高倍显微镜,放大了专业领域的细微结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只看到了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斑点。
评分这本关于传统术数的书籍,文字的功底倒是可见一斑,用词典雅,辞藻华美,读起来颇有几分古韵。不过,对于初涉此道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些吃力。它似乎更侧重于对古籍的考据和引经据典,而非系统的入门教学。翻阅其中关于格局和用神的论述,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但他似乎更倾向于展示其研究的深度,而不是铺陈易懂的原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进一步探究其中奥秘的资深爱好者而言,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发,尤其是在某些比较偏僻的术语解析上,作者的解读角度颇为独特。然而,作为一本旨在普及或指导实践的书籍,其结构布局略显松散,跳跃性较大,有时会让人在深入理解某个概念后,找不到清晰的脉络继续深入。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学术性的探讨集,而非一本操作指南,对读者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不低。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古朴”来形容可能还略显轻描淡写,简直可以说是回到了古代文人的笔法。阅读时,我时常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词句。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似乎非常注重其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这一点值得称赞,它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敬畏之心。然而,这种对“形制”的坚守,也带来了实践上的困扰——许多关键的判断标准和操作方法,被包裹在过多的修饰性语句中,使得我们很难精准地提取出“干货”。我感觉,作者或许更关注的是“道”的阐述,而非“术”的传授。对于急于寻求实际操作指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可能会大打折扣,需要读者自行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