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差异与冲突:中日文化精神与国民性的社会学比较 | 作者 | 赵子祥,王铁军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5065171 | 出版日期 | 2009-01-01 |
| 字数 | 页码 | 30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文化差异与冲突》内容包括: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的印象;中日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中日两国国民思维方式差异的比较;中日两国国民主要心理特征差异的比较等。 |
| 作者简介 | |
| 男,汉族。1946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7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突出贡献专家,辽宁省专家。主要社会有: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社会学学科组成员,辽宁省委省咨询委员,市委市咨询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省科协副主席,辽宁省犯罪研究会、妇女理论研究会、人口学会副会长,法国国家人文科学院客座主任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英国学术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际社会学学会会员。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问题评析》、《中国现代化与市场经济学》、《当代中国的婚姻》等; |
| 目录 | |
|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从我谈起(代序言)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大于共性,如果不深入了解两国间不同的习俗、国民性、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不但会影响正常的交流进行,也会造成两国和两国人民间的许多误解和障碍。就文化而言,比较研究特别是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把单一国别研究提高一个层次,而且对于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两国及其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
| 序言 | |
|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从我谈起(代序言) |
这本《文化差异与冲突》着实颠覆了我以往对一些传统观念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两国文化在“生存哲学”上的差异。日本文化中那种对“无常”的接受和对“当下”的珍视,让我看到了其在艺术、文学甚至生活方式上所体现出的精致和内敛,仿佛每一次呼吸都带着一种禅意。而中国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对“家族传承”和“功业追求”的重视,则展现出了一种宏大叙事的视野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种差异简单地评判为优劣,而是强调了它们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应性。读完之后,我对于“文化”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不断演变的生命体,在与环境互动中不断寻找着平衡。
评分坦白讲,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对中日两国文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刻板印象层面。然而,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国民性特质。作者在比较两国在“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的差异时,引用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数据非常有说服力。例如,书中对于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关系学”的探讨,并非简单的批评,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日本社会那种高度的规则意识和程序导向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其在社会管理和商业运作上的效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很多看似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文化逻辑。它鼓励我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不同文化,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简直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带我深入探索了两个截然不同却又有着微妙联系的文化。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日本社会那种追求极致、注重细节的“匠人精神”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精致的食物摆盘到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无不体现着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书中对中国国民性的描绘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和矛盾之处,而是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去剖析,让我对中国社会那种灵活应变、人情为重的特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很多过往难以解释的现象,在这本书的帮助下,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文化根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启迪思维的工具,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它如何塑造着我的思想和行为。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贯穿始终,真的非常过瘾。
评分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作者在探讨中日两国文化在“个人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时,提出的观点发人深省。他详细阐述了日本文化中那种“嵌入式”的自我认知,即个体往往以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和责任来定义自己,这解释了为何在需要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和谐时,日本人能够表现出极强的执行力。而中国文化中“独立式”的自我认知,则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这使得中国人在面对挑战时,往往能展现出更强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书中还探讨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两国在教育模式、家庭关系以及职业发展上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理解了为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如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作者在探讨中日文化差异时,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他没有流于表面地罗列风俗习惯,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哲学、宗教等更深层次的因素,去解释为何两国会在某些方面产生如此显著的差异。例如,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讨论,书中通过大量案例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这种价值观差异在两国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乃至于政治体制上的体现。特别是在描述日本社会高度的“和谐”追求时,作者也点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压抑个体创造性和自由度的潜在负面影响,这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和 nuanced。而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则将那种“实用主义”和“关系网络”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探讨了这种模式在现代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国民性,绝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看到其背后复杂的成因和多维度的表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